資源簡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物質的定義,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能力目標:學生初步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重點難點】重點:如何證明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難點: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與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什么關系。【課堂“精講”】導入新課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明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講授新課一、世界的物質性(板書)(一)、自然界的物質性(板書)1.自然界是物質的。(板書)【課堂探究】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 聯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明為什么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探究提示:太陽系是在約50億年前由氣體塵云形成的。地球在約47億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云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地球的起源及演變過程表明,宗教的“創世說”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是地球,宇宙間各個天體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客觀的。2.什么是物質。(板書)教材先列舉了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導我們探究物質的科學含義。【課堂探究】(1)哲學家所說的作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具體事物是什么關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根據以上探究,我們體會到哲學上所講的物質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體事物,要從哲學上揭示世界的本質,我們就必須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撇開千差萬別的事物各自生動的具體特性,把握它們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性。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學上的物質,是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與具體事物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那么,什么是哲學上講的物質呢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所謂“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就是說,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謂“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教材引用列寧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學上所講的物質的本質含義:第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質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第三,物質具有可知性。綜上所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領悟: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課堂練習: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據此回答1~2題。1.這里的“客觀實在”是()A.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B.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C.所有有形的物體D.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2.下列選項屬于物質范疇的是()①人腦②基本路線③生產關系④思想觀念⑤國家⑥辯證唯物主義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答案:1.D2.A解析:第1題,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故選D;第2題,②④⑥都是主觀的,①③⑤符合題意。(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板書)【課堂探究】:(1)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探究提示:(1)人類社會形成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間即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板書)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課堂練習:有人斷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創造出來?!边@種觀點()①認為生物的產生和進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②屬于神創論的觀點,是極其荒謬的③否認了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④否認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屬于唯心主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①的觀點不符合題意。②③④符合題干要求,故選B。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板書)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是客觀的、物質性的。(2)構成人類社會的人口是客觀的、物質性的,因為人類是在自然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古猿進化而來的。(3)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決定性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具有物質性。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總之,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課堂練習: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睋嘶卮?~2題。1.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并不是由人隨意規定的,而是由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這說明()A.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B.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C.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D.、生產關系是一種經濟關系2.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必須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一事實說明()A.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B.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C.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D.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答案:1.C2.B補充: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①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②世界統一于物質③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知識小結】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