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如歌的行板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讓學生對充滿詩意、深情、寧靜和略帶憂傷的俄羅斯風格的音樂感興趣,并樂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關的音樂作品;2、能讓學生背誦《如歌的行板》主題旋律;3、引導讓學生用心靈感受音樂,引起共鳴與聯想,能把樂曲憂傷、壓抑、冥想的情感,通過各種形式(包括形體、動作、語言、音色、樂器、繪畫等)表現出來。教學分析: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羅斯作品,它不僅是一個比較有深度、難度的內容,而且它那悠長緩慢、情感真摯的旋律非常富有內涵。2、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師應更多的引導學生靜靜地聆聽音樂,感受作品觸及靈魂深處的真摯情感。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麗、憂傷的風景畫,教師如果借助于俄羅斯的文學、美術等相關藝術內容,從多角度、多側面豐富學生對作品的感性認識,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性認識,并通過在反復的聆聽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學重難點:通過調動學生一切能調動的感官,來挖掘學生對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教學準備:相關聲像資料(或多媒體課件)、電腦平臺(或聲像播放機)教學過程:(一)營造氛圍課前播放俄羅斯音樂,通過欣賞該音樂把同學們帶到充滿詩意、深情、寧靜和略帶憂傷的俄羅斯風格的音樂氛圍中。(二)導入師:“請同學們在老師鋼琴的音樂(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賞幾幅不同時期的油畫,并說出鋼琴演奏的音樂比較適合哪一幅畫的意境?為什么?”欣賞油畫:(1)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2)勃魯蓋爾《農民的婚禮》(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三)教授新課1、完整地欣賞《如歌的行板》師:“你們聆聽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教師引用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感慨:“從這首樂曲里,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br/>2、用呼吸來感受第一主題樂句(1)每個小節處呼吸的感受怎樣?(呼吸比較順暢)(2)每個樂句呼吸的感受怎樣?(呼吸比較困難,時而氣長,時而氣短)3、唱、奏師:“請同學們跟著弦樂四重奏的音響唱會“主題一”音樂,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來體會音樂的分句?!?br/>4、議、說學生熟唱“主題一”曲譜后并討論:“主題一”的旋律和特點是什么?教師從音色的暗淡、樂句不對稱美、主題后半部出現的變奏等特點來啟發,讓學生用美麗傷感的語言來表達一種音樂心境。5、聽、動欣賞第二段音樂,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動機和情緒變化。(1)固定動機表現了什么情緒?在學生的哼唱中,教師啟發學生用左顧右盼的眼神、形體、和沉重的腳步來想象固定動機中所表達的一種不安、煩悶以及不可排遣的郁悶心情。(2)弦樂出現了明顯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著什么?與學生一起做張開雙臂、仰天長嘆的動作來感受向蒼穹祈禱的心境。6、議、探(探討第三段再現音樂的音樂形象)(1)播放第三段音樂(2)學生分組討論,音樂第三次主題的出現帶來了什么感受?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現猶如枯草欲生,封凍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們再一次聽到俄羅斯人民心底的呼喚。(3)總結小組意見并匯總(四)創編1、在第一主題的旋律上創作歌詞;2、在主題音樂背景下創作抒發內心情感的優美散文,進行配樂朗誦;3、在音樂的伴奏下,用肢體動作來感受和表現音樂的旋律線條分句;4、用顏料、色彩表現音樂情緒的變化。課堂小結: 柴科夫斯基是用他的心靈來創作《如歌的行板》的,他豐富的內心表達賦予了作品豐富的情感變化,學生應將自身放在音樂中,仔細體會音樂中的情感變化。如歌的行板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能夠對室內樂作品感興趣,并能主動探索與室內樂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2、聆聽《如歌的行板》,感受、體驗樂曲音樂情緒,并能從音樂要素方面探索其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系。3、能夠用輕柔暗淡的聲音、徐緩的速度,表現憂傷與思念故鄉的音樂情緒演唱《夜曲》。教材分析:《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很多人把它稱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樂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亞坐在沙發上》的民歌。全曲采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演奏時,四件樂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從而使其音色都帶有朦朧、暗淡的色彩。教學重點:體會第一音樂主題,感受樂曲素材的音樂特征并作出分析。教學難點:在音樂作品的學唱體驗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大家熟悉的俄羅斯音樂,創設意境)問題一:同學們,我們剛才欣賞的是什么風格的音樂?(……)問題二:那同學們還有哪些會唱的俄羅斯歌曲呢?(請同學們哼唱)問題三:大家感覺俄羅斯音樂有什么特點呢?(充滿詩意、深情、寧靜、憂傷……)1、介紹作曲家:(播放視頻資料,柴科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劇照)柴科夫斯基,俄國作曲家,生于貴族家庭。他是一個善良、憂郁的音樂詩人,被奉為世界級音樂旋律大師,也是浪漫樂派代表之一。他動人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國音樂家,往往第一個就會想到他,可以說他是俄國民族音樂繼承者與西方音樂的汲取發揚者。2、他創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和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悲愴》等。他的音樂充滿內心情感和戲劇力量,不僅深為專業音樂工作者喜愛,而且也為廣大群眾所贊賞。3、要求同學們重點記住他的三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二)聆聽音樂《如歌的行板》并作背景介紹1、背景介紹1869年,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一天忽然聽到窗外粉刷墻壁的泥水匠在哼唱一支動人的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這支淳樸優美而又婉轉凄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記錄下來,配上和聲,收進了他在這一年中編成的《俄羅斯民歌五十首》。兩年以后,他在寫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時候,又用這首民歌做為第二樂章的主題,這第二樂章就叫《如歌的行板》。2、聆聽音樂,分析主題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復而成。樂曲的第一部分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重復了一遍,這就是第一主題,也就是《凡尼亞坐在沙發上》的民歌曲調,由四二拍與四三拍混合作成,但是過渡卻很自然、流暢。(片段1)問題一:同學們,這段旋律給你怎樣的感覺?(旋律委婉,給人憂郁、沉思的印象,情緒十分壓抑。)第二樂段的旋律是第一樂段的變奏:此后,再重復第一樂段的內容。樂曲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主題,由兩段旋律構成。(片段2)問題二:同學們,從這兩段旋律中,你感受了什么樣的音樂情緒?特別注意大提琴的固定音型,制造了怎樣的氣氛?(前一段帶有憂郁的情調,好像在祈求什么;后一段的情緒則悲傷而不安。特別是大提琴撥奏的固定音型及兩個內聲部的切分音伴奏,猶如沉重的腳步聲和不斷的喘息聲,從而使憂郁不安的情緒更為鮮明地突顯出來。)樂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它好像有說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解脫痛苦的方法。3、全班討論此曲的音樂特征和給大家心靈上的震撼作品色彩憂郁、朦朧、暗淡,旋律淳樸優美而又婉轉凄惻,似訴說、似哭泣、似嘆息。這首《如歌的行板》,以輕吟低回、如泣如訴的琴聲傳達了沙俄時代專制統治下人民的悲慘生活與難言的苦楚,這就是讓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并說:“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的原因。4、重點聆聽第一主題音樂并學唱:(三)了解室內樂及其相關音樂知識室內樂原指在客廳、房間內演奏的“家庭式”音樂,以區別宗教音樂及交響、歌劇、舞劇音樂。現在的室內樂,是指各種器樂重奏曲及聲樂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內樂作品中,弦樂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樂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個聲部組成。(四)欣賞本課歌曲《夜歌》,并進行模唱剛才大家演唱了部分俄羅斯民歌,那你們聽過這首歌曲嗎?(播放歌曲《夜歌》)課本中《夜歌》的填詞著重表現游子思念故鄉的情懷。歌詞的前半部分意在寫景,以鋪墊壓抑、凄涼的氣氛;歌詞的后半部分是主題所在,即:游子孤獨地流落異鄉,落葉歸根的強烈思緒促使他產生回歸故鄉的強烈愿望。(同學們先跟音樂模唱,后糾正不準確的地方)課堂小結:《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轉、凄美,體現了作者對人生艱辛的感悟,對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和無可奈何,一首音樂能讓我們感受如此深刻,帶給我們這么多震撼,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共17張PPT)第五單元金色樂章第一課時《如歌的行板》——柴科夫斯基俄羅斯的民歌即是俄羅斯勞動人民世代傳唱的歌曲,它的旋律深沉、質樸,具有豐富深刻的音樂內涵。夜歌一般指由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旋律優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總的表現意境是夜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抒發。1、浪漫樂派作曲家,是俄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2、在父親影響下,早年從事律師工作。3、22歲時辭職,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畢業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4、梅克夫人經濟資助13年,音樂創作達到鼎盛時期。5、1893年死于一場突發的疾病。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音樂風格特點旋律優美,通俗易懂,其中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沙皇統治下的無奈,哀傷,憂郁,消極的音樂情緒。前期—表現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后期—表現深刻的悲劇性。柴科夫斯基作品柴科夫斯基創作體裁十分廣泛,包括:交響曲、芭蕾舞劇、歌劇、交響序曲、協奏曲、聲樂浪漫曲、音樂會序曲、管弦組曲、室內樂等等。《g小調第一交響曲-冬日浮想》《c小調第二交響曲-烏克蘭》《f小調第四交響曲》《曼弗雷德交響曲》 《e小調第五交響曲》《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降E大調第七交響曲》其他交響樂作品《命運交響詩》《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斯拉夫進行曲》 《詼諧圓舞曲》 《弦樂小夜曲》《意大利隨想曲》 《音樂會幻想曲》 《憂傷小夜曲》《洛克克變奏曲》管弦樂組曲《D大調第一管弦樂組曲》《C大調第二管弦樂組曲》 《G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交響序曲《暴風雨交響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協奏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G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器樂作品室內樂《D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一號》(《如歌的行板》)《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號》《a小調鋼琴三重奏—為紀念一位偉大藝術家而作》《降e小調弦樂四重奏第三號》《佛羅倫薩的回憶弦樂六重奏》室內樂:原指室內演奏的“家庭式”的小型重奏曲,后引伸為在比較小的場所演奏的音樂。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的重要形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1件組成;弦樂重奏與管弦樂合奏不同,前者每一聲部由1人演奏,后者每一聲部則由多人演奏。分析樂曲《如歌的行板》采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演奏時,4件樂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使音色帶有朦朧、暗淡的色彩。情緒:哀傷,憂郁,無奈。abaaba’b’復三部曲式ABA’樂曲的第一部分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重復了一遍。音樂情緒,舒緩,哀傷的。這個主題的反復加強了沉重壓抑的感覺,這段委婉的旋律,給人以憂郁、沉思的印象,情緒顯得十分壓抑。第二樂段的旋律是第一樂段的變奏:旋律逐漸上揚,像是在質疑。第三樂段,再重復第一樂段的內容。樂曲的第二部分由兩段旋律構成,是對第一樂段的繼續和變形。 其一:帶有憂郁的情調,好像在祈求著什么。在樂章的中間部份,大提琴以固定音型撥奏成為背景,烘托出陰郁氣氛,第一小提琴則奏出了虔誠祈禱和傾訴的主題,音樂表現出熱望與哀告。其二:力度加強,層層遞進;音樂情緒顯得悲傷而不安,中提琴對第一小提琴的模仿、交替增強了感染力,并帶來祈求,疑問的音調。樂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音樂情緒激憤,就好像有說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解脫痛苦的方法。最終,在長大的尾聲中,祈求的旋律再次出現,好像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以兩個平靜的和弦結束。從這首樂曲里,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列夫·托爾斯泰下課(共5張PPT)如歌的行板——俄國柴可夫斯基1877年,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的一部音樂作品后,竟感動得熱淚盈眶,他說:“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樂曲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讓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的樂曲——《如歌的行板》。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復而成。兩大音樂主題 第一部分音樂主題:憂郁、沉思,壓抑 第二部分音樂主題:憂郁、悲傷、不安樂曲分析樂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樂段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重復了一遍,這就是第一主題,也就是《凡尼亞坐在沙發上》的民歌曲調,由四二拍與四三拍混合作成,但是過渡卻很自然、流暢。樂曲分析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后,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的同一音型連續著,卻并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題,后來又反復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③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如歌的行板 教學設計 (1).doc 如歌的行板 教學設計 (2).doc 如歌的行板 課件.ppt 《如歌的行板》完整版.mp3 《如歌的行板》小提琴獨奏.rmvb 《如歌的行板》音樂分析.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