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4.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知道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2.了解蘇聯經濟建設和五十年代初的爭論。3.理解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重點難點分析】重點: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難點: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教學過程】一、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1.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就及意義: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從1925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先實現了工業化,后實現了農業集體化。1936年宣布蘇聯建成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蘇聯在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些成就充分顯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蘇聯經濟界對若干問題的爭論:從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經濟學問題發表意見。這些意見被匯編成冊,以《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為書名于當年公開發表。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1.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是當該規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2.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三、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斯大林指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斯大林認為,價值規律的作用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的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四、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 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要求,制定、執行科學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避免破壞國民經濟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五、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認識1.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原因斯大林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他進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斯大林認為: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只有存在著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存在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這一認識,劃清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界限。但是,他又片面地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六、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1.對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的認識斯大林指出: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是當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2.對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斯大林指出: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即資本主義利潤產生和增殖的規律。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其內容是:通過擴大和提高對雇傭工人的剝削來獲得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3.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斯大林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21世紀教育網--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