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3我國的宗教政策【教材版本】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塊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政治生活》第三單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七課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三框題【設計理念】1、教學理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要求,本課程要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采取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2、課程標準對本課的具體要求了解我國的基本宗教政策,正確理解和把握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教材分析】1、知識結構分析本課知識點集中,系統闡述了我國的宗教政策。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國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最后,要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在前面學習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宗教政策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同時,前面課程的學習又是本節課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3、學習意義分析通過對我國宗教政策的學習,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宗教信仰自由,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培養科學的認知態度。【學情分析】1、原有知識分析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認識到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同時也是多宗教的國家。通過平時的學習和生活指導我國主要的宗教,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可以看出宗教問題的重要性。2、非認知因素分析高中生能夠積極配合老師的啟發和引導,共同合作探究。但知識面較窄,難以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在認清宗教的本質和深入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需要老師幫助樹立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并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宗教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進行分析,結合歷史知識和我國國情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宗教。3、情感、態度、價值觀(1)明確憲法賦予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利,同時應當履行相應的義務,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宗教活動。(2)區分宗教與邪教,遠離邪教。(3)認清宗教的本質,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點與難點】1、重點我國的宗教政策2、難點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學方法】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影像資料,幫助學生加深理解。2、啟發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3、合作探究教學法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展開合作探究,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學思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配合,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課程學習。【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宗教,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永恒的話題。從瑪雅文明到現代社會,從民間信仰到禁忌儀式,我們都能感受到宗教的痕跡。不同信仰的人們的衣著打扮、生活禮儀,甚至世界觀各不相同,但由于信仰不同而引發的沖突也為數不少。十字軍東征、巴以沖突、中東戰事頻發等等,無一不是因宗教而起。就在不久之前,在尼日利亞中部,穆斯林與基督徒兩大族群爆發沖突,造成重大破壞,導致多人死亡。宗教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歷程,因宗教而導致的沖突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宗教問題的重要性。多媒體展示圖片:世界主要宗教向學生提問:說說你所了解的宗教都有哪些?世界主要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東正教等等我國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向學生展示我國人民的宗教信仰情況: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余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宗教團體還辦有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佛教在中國已有二千年歷史。現在中國有佛教寺院1.3萬余座,出家僧尼約20萬人,其中藏語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約12萬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語系佛教的比丘、長老近萬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發源于中國,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中國現有道教宮觀1500余座,乾道、坤道2.5萬余人。 ——伊斯蘭教于公元七世紀傳入中國。伊斯蘭教為中國回、維吾爾等10個少數民族中的群眾信仰。這些少數民族總人口約2100萬,現有清真寺3萬余座,伊瑪目、阿訇4萬余人。 ——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紀起幾度傳入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后大規模傳入。中國現有天主教徒約500萬人,教職人員約4000人,教堂、會所4600余座。 ——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紀初傳入中國,并在鴉片戰爭后大規模傳入。中國現有基督徒約1600萬人,教牧傳道人員1.8萬余人,教堂1.2萬余座,簡易活動場所(聚會點)2.5萬余處。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也是多宗教的國家,我國信仰宗教的人數雖然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在中國,各種宗教地位平等,和諧共處,未發生過宗教紛爭;信教的與不信教的公民之間也彼此尊重,團結和睦。這既是由于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兼容、寬容等精神的影響,更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制定和實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國情的政教關系。那么我國的宗教政策是什么?課程講解在學習宗教政策之前,先要認識宗教,認清宗教的本質。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并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例如上帝是基督教所崇拜的至高神,安拉是伊斯蘭教信仰和崇拜的唯一神明。一個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是因為它包括三個層面,其一為宗教的思想觀念及感情體驗(教義),二為宗教的創始人,以及膜拜對象(教主),三為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組織(教團)。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對象都是虛假的,不存在的。宗教所幻想、虛構的一切材料來源于現實世界,只不過作了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他說:假如鳥有上帝的話,鳥的上帝一定是長滿羽毛的。宗教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質上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是由對神靈的信仰和崇拜來支配人們命運的一種意識形式。從其產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產物。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和缺乏科學知識,以及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從而產生了各種形式的宗教觀念。階級壓迫給勞動人民帶來苦難而人們又不能科學地解釋這些社會現象,是宗教產生的又一重要根源。宗教最初是被壓迫者對現實苦難的嘆息和抗議,而后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統治被壓迫者的思想工具。向學生提問:既然宗教是一種不符合實際的世界觀,我們為什么不直接消滅宗教,宣傳無神論呢?因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它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它的存在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還將長期存在。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要制定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宗教政策。(一)全面正確地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宗教信仰自由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多媒體展示圖片: 按藏傳佛教儀軌和歷史定制,經金瓶掣簽,確定靈童堅贊諾布,為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的轉世真身。中央人民政府特準堅贊諾布繼任為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人在中國宗教界世界和平問題研究會上 修葺一新的伊斯蘭教經學院 中國各地穆斯林歡度開齋節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1、宗教信仰自由的內涵在同一種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哪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由此可見,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項全面、完整的政策,既保護信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教的自由。2、我國宗教信仰自由的實質就是:使宗教信仰成為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問題,成為個人的私事。3、國家保護公民信教的自由,保護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動,決不是邪教。注意:邪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冒充宗教的邪惡勢力,不同于一般的封建迷信,邪教有著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本質。多媒體展示圖片: 法輪功自焚者 世界八大邪教:奧姆真理、人民圣殿、天堂之門、大衛教派、上帝之子、太陽圣殿、統一教派、科學教派。 日本奧姆真理教制造的“沙林”毒氣案邪教具有巨大的社會危害,我們應該遠離邪教,自覺抵制邪教。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內容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對于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大家可能立刻能聯想到東突勢力對疆獨分子的支持和西方反動勢力對藏獨分子的支持,實際上,情況遠比我們了解的要嚴重得多。在我國境外東南至東北沿海呈半月型地帶,大約有26個宗教電臺對我國進行“空中傳教”。號稱世界最大的宗教廣播電臺美國遠東廣播公司,有5座電臺以不同頻率,用普通話和各種方言對華廣播,每天累計播音28小時。此外,境外敵對勢力還非法向內地運進大量的宗教印刷品,據統計,被我國海關扣下的這類書刊每年不下5萬件。因此,要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同時,還要堅持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拒絕一切境外勢力的干涉。三、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我國憲法規定:“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多媒體展示圖片材料:針對梵蒂岡教皇有意與中國建交的觀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聲明: 中國政府對發展同梵蒂岡的關系是抱有誠意的; 我們認為梵蒂岡必須要根據聯合國憲章的精神,根據聯合國決議,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從事“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活動。 梵蒂岡必須注意不要以宗教事務為由干涉中國內政。我國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四、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的自身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已經不再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用來壓迫和奴役人民的工具,成為信教群眾自辦的事業,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成為黨領導下的愛國主義統一戰線中的一部分,宗教人士當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多媒體展示圖片: 中日佛教高僧聯合舉辦法事為地震受災民眾祈福 大陸宗教交流團抵臺拜訪臺灣各大宗教組織 2010年3月8日,出席全國政協會議的60余名宗教界代表濟濟一堂,熱議宗教工作重點難點,共商建設和諧宗教大計。請同學們思考: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兩個要求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兩個支持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我國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團體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建設,參與國際宗教間的交往與合作,用親身經歷向世界人民介紹我國的宗教政策,增進了世界各國宗教界對我國的了解,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二)弘揚科學精神學習了我國的宗教政策,下面請大家討論:作為一名中學生,應當如何對待宗教? 我們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宗教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 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弘揚科學精神,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創造美好的人生。【拓展學習】一個信佛母親和一個上高中的女兒的對話:母親:好孩子,明天是法門寺重新開放的好日子,你跟我一起去進香吧。女兒:媽,我不信佛教。母親:傻孩子,信了教,菩薩就會保佑你的,你必須要信教,這件事由不得你了,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明天必須跟我去。女兒:我不想去,我們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神仙的,我勸你也不要信教,我不許你出門。母親:法門寺的燒香活動又不是“法輪功”,怎么不能去?政府為了保證進香活動的安全進行,派出大量警察維持秩序,這說明國家保護一切宗教活動。女兒:我是共青團員,我不能去。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法門寺向廣大信徒宣傳無神論。母親:那不行,法門寺是燒香拜佛的地方,怎么能在那兒胡說八道呢?如果有機會,我去你們學校講講佛教教義,讓菩薩保佑你們。這對母女的言行是否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學流程】開始學生理解掌握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學生分析課件圖片展示教師給出宗教的概念及其本質教師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結束學生討論課件圖片展示學生理解掌握教師進一步引出我國的宗教政策方法論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學生分析材料加深理解結束學生分析材料加深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