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內容和解析1、內容:本框下設三目:第一目“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第二目“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顯著的優越性”。2、解析:第一目通過圖示和說明展現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步入了法制化軌道。第二目首先講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劃分,自治機關、自治權,其次講了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國情的選擇。第三目教材主要從四個方面講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二、目標和解析1、目標:(1)、識記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2)、明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了解自治機關和自治權。(3)、理解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顯著優越性。2、解析:(1)結合課本76頁“探究與共享”,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2)學習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是制度,可以用各民族互助的實例,說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從而表達全國人民珍惜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愿望。(3)結合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取得的成就,說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三、問題診斷分析:在講到實行區域“自治”時,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會出錯,有的同學甚至會認為,民族區域的“自治”和香港澳門的自治是一樣的。在講到民族自治地方的劃分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會將民族鄉也算為民族自治地方。這些都是錯的。教師要進行點撥。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政治學科的特點是內容多、時代感強,本節課的知識可以在計算機的支持下,選取典型材料幫助學生更直觀的學習。五、教學過程設計(一)教學基本流程回顧所學知識本節知識梳理目標檢測配餐作業(二)教學過程引入新課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這一民族關系的形成,與我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開的,下面就學習我國的民族制度問題。進行新課一、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點評:從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可以看出,我國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權益,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有重要意義。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問題1、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言1、含義: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問題2、如何理解民族自治地方?民族鄉是不是自治地方?什么是自治機關?包括地方檢察院和法院嗎?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民族鄉不屬于民族自治地方范疇。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不屬于民主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體系。我國自治機關在行使一般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問題3、什么是自治權?包括那些方面?3、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80頁圖表,看看自治機關有哪些自治權?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言教師總結: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范圍、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4、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然性問題4、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78-79頁內容。問題5、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哪些顯著的優越性?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并積極討論,踴躍發言1、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民族區域自治以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感情結合起來,自覺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內部事務,滿足了少數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愿望。3、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為主體,同時包括當地居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間聯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4、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自治機關能夠結合本民族、本地區特點,把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協調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調動各族人民參加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三)課堂總結、點評1.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2.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含義: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3)自治機關: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4)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5)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然性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顯著的優越性(1)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3)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本節學習了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通過學習深刻領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我國國情,對于維護和實現民族地區人民的權益,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等,有重要意義。(四)目標檢測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D)A.堅持黨的領導B.設立自治機關C.堅持民族平等D.保障自治權2、我國民族自治機關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A)①人民代表大會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檢察院④人民法院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04年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0周年,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在于有利于(D)①維護國家統一②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權利③促進現代化建設發展④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五)配餐作業A組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除享有一般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力外,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據此回答1-2題。1.《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上述規定表明(A)A.民族自治地方有立法自治權 B.民族自治地方有變通執行權C.民族自治地方有經濟自治權 D.民族自治地方有文化管理自治權2.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指的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B)①人民代表大會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檢察院 ④人民法院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礎是(B)A.保障少數民族的自治權 B.堅持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C.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D.堅持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B組題4.200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總值以年均l6.6%的速度增長,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被稱為"內蒙古現象"。這表明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A.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B.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和繁榮C.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D.使各民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實現了平等5、國務院最新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這體現了(C)①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是該地方唯一的自治機關②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③將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④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國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6、分析討論我國為什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參考答案】(1)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2)“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3)實踐證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C組題7.問答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國統一大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載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又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長期堅持。為什么黨和政府要長期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參考答案】①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②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自己獨特的優越性,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蓬勃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