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73張PPT。第六講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 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面臨著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歷史引導人們為這個問題做出正確的答案。從辛亥革命后到五四運動爆發,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革命轉變時期,即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一、辛亥革命后的孫中山: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從事實業:1912年,“全國鐵路總監” 領導“二次革命”:1913年組織“中華革命黨”:1914年參與“護國運動”:1915年領導了“護法運動”;1917年 1、1912年從事實業, “全國鐵路總監” 。 1912、4,孫中山在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向同盟會會員告別時說:“今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惟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之后便到處鼓吹民生主義,興辦實業。他宣布十年之內不干預政治:“鄙人之見,現在政治斗爭已有袁大總統及一般國務員擔任,鄙人從此即不廁身政界。” 2、1913年領導了“二次革命” 背景???經過結果 二次革命(1913年)爆發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保衛民主共和制。②直接原因:“刺宋案”。導火線:袁世凱罷免三省國民黨籍都督。標志:李烈鈞湖口誓師,發表討袁文告。地區:江西、南京 袁世凱刺殺宋教仁的原因: 宋教仁竭力主張“責任內閣”“政黨內閣”。 宋教仁改組同盟會,組成全國第一大政黨國民黨,并且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國會大選中取得勝利。宋教仁到處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取得了許多人的同情與支持。 袁世凱企圖拉攏宋教仁沒有成功。宋教仁(1882—1913)宋教仁遇刺孫中山聞宋教仁遇難,從東京趕回上海,親致挽聯: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上左起:洪述祖、袁世凱、趙秉鈞下左起:武士英、應桂馨錢病鶴:刀大殺人多 “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 客觀上北洋軍閥力量強大,帝國主義的大力支持。 主觀上國民黨內部不統一,力量渙散行動不一致,沒有組織和發動群眾。二次革命失敗的后果:A、資產階級退出了政治舞臺;B、南方各省紛紛取消了獨立;C、孫中山、黃興被迫流亡海外;D、袁世凱的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 標志著袁世凱專制統一的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責任內閣制徹底幻滅了。 3、1914年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 背景 A.國民黨成員復雜,又遭袁世凱分化 收買 B.“二次革命”失敗,實力大傷 時地:1914年·日本·東京 定位:已非議會政黨屬性 A.采秘密政黨形式 B.重新走向武裝革命路線 黨員分為三種: 起義前入黨的是“首義黨員”,革命時期為“元勛公民”,享有參政和執政的優先權; 起義后入黨的是“協助黨員”,革命時期是“有功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府成立后才入黨的是“普通黨員”,是“先進公民”,有選舉權沒有被選舉權和參政權。 至于非黨員,在軍政和訓政時期都沒有公民資格。 4、1915年參與了“護國運動”:(1)梁啟超舉起反袁大旗:1915、8、31在《大中華》雜志上發表長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 (2)蔡鍔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3)袁世凱敗亡:1916、6病死蔡鍔? (1882—1916) 近代軍事家。湖南邵陽人。長沙時務學堂梁啟超弟子。1904年從日本回國后于新軍中任職。武昌起義后,在昆明舉兵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誘調至北京,委以虛職暗中監視。1915年反對袁稱帝,逃出北京,12月在云南組織討袁護國軍,自任第一軍總司令,率兵與北洋軍激戰。袁世凱死后任四川都督兼民政長。1916年11月病逝日本。唐繼堯(1883~1927) 中華民國時期滇系軍閥首領。1904年赴日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后參加蔡鍔指揮的昆明起義。1913年參與鎮壓二次革命,同年10月繼蔡鍔任云南都督。1915年12月,與蔡鍔等通電護國討伐袁世凱,任護國軍第三軍總司令,留守云南。1917年參加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被舉為護法軍政府元帥,但拒不就職。次年,參與策劃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山,暗通北洋軍閥。護國運動立馬華山,推翻帝制;揮戈燕地,擁護共和。是一場旨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十八星旗, 黃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黃帝子孫, 紅底示鐵血主義。護國軍旗幟用紅、 黃、 藍、 白、 黑之五色旗, 以順中國歷史上之習慣, 且含五族共和之義。護國軍旗幟護國運動 指以云南首義為發端的反對袁世凱稱帝捍衛民國的運動。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袁,統兵出征,向四川、貴州和兩廣進軍;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元旦云南軍政府發布討袁檄文,號召全國軍民共同討伐袁世凱。接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陜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獨立,通電迫袁退位。北洋系軍閥、官僚亦與袁世凱離異,帝國主義各國亦“警告”袁緩稱帝。袁在內外壓力下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6月6日袁憂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總統,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7月14日軍務院撤銷,護國運動結束。 孫中山高舉反袁大旗孫中山《討袁宣言》:??? 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戮此民賊,以拯吾民。護國運動原因:經過:結果:袁世凱復辟帝制;人民群眾的反袁斗爭。粉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袁世凱取消帝制,不久死去。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蔡鍔、李烈鈞、唐繼堯→護國軍;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5、1917年領導了“護法運動”:原因:段祺瑞?對內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對外出賣東北和內蒙古的大量權益目的:捍衛《臨時約法》發動者:孫中山概況: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結果:由于南北軍閥的破壞,斗爭失敗。 護法運動是辛亥革命以來資產階級革命的尾聲。它在反對北洋軍閥的統治,維護辛亥革命的成果方面,具有進步意義。但是,護法運動僅僅提出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而且又是希望依靠西南軍閥來反對北洋軍閥,既沒有觸動當時社會的根本問題,也沒有發動群眾,所以失敗了。 其失敗,也最后表明了資產階級無法領導中國革命取得真正的勝利,宣告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的徹底破產。 二、袁世凱的統治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控制內閣軍事上:削弱革命軍力量,增強北洋軍實力 1、責任內閣制的被破壞: (1)唐紹儀內閣----- “同盟會中心內閣”。 唐紹儀內閣成員(南北)總理 唐紹儀(北) 陸軍 段祺瑞(北) 外交 陸征祥(北) 內務 趙秉鈞(北) 郵政 梁士詒(北) 海軍 程璧光(立) 財政 熊希齡(南) 參謀長 黃興(南) 工商 陳其美(南) 教育 蔡元培(南) 農林 宋教仁(南) 司法 王寵惠(2)陸征祥內閣,史稱“超然內閣”。 (3)趙秉鈞內閣,總統府的秘書廳。(4)熊希齡內閣。在新內閣中,熊希齡任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梁啟超任司法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汪大燮任教育總長。這幾個人當時被看作“名流”,因此這個內閣被稱為“名流內閣”,或“第一人才內閣”。 “先定憲法,后舉總統” “公民黨”要求“先選總統,后定憲法”。 1913年, 《大總統選舉法》。 ---早上八點到晚上十多點,三次投票 ,袁世凱才獲得多數票,當選為正式大總統。 2、對外賣國行徑:① 簽訂《善后借款合同》② 接受“二十一條”③ 簽訂《中俄聲明》目的在于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 善后大借款在“宋案”之后,袁世凱為了鎮壓國民黨、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而向五國銀行團借款。根據《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凱得到2500萬英鎊;以中國的鹽稅、海關稅抵押。從此中國的鹽稅亦為外人所控制。五國銀行團:英、法、德、日、俄。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日 本 利用袁世凱復辟的野心; 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的時機; 達到獨霸中國的目的。袁世凱 為復辟帝制;必須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 以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換取日本的支持 1915-5-9,袁世凱幾乎全盤接受了“21條”史稱“五九國恥”相互利用“二十一條” 3、“宋案”與“二次革命”:中國國民黨的組建: 1912年8月,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改組的目的: ① 為聯合中間力量,造就中國第一大黨,奪取國會 中的多數席位,組建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新內閣。 ② 企圖用民主的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障《臨時 約法》的實施;把中國社會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 和制的正軌。 袁世凱電令:“速緝兇犯,窮究主名,務得確情,按法嚴辦。” “窮究”結果是,直接布置暗殺的是國務總理趙秉鈞,主使正是袁世凱本人。 孫中山猛醒,認為“非去袁不可”,主張立即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 錢病鶴:刀大殺人多上左起:洪述祖、袁世凱、趙秉鈞下左起:武士英、應桂馨 4、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準備1916年元旦登極。蔡鍔等1915年12月25日“護國運動” 反袁。袁調兵鎮壓無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正式大總統臨時大總統終身大總統皇帝1915年,在袁世凱的指使下,楊度、嚴復等人發起組織“籌安會”。是公開宣傳復辟帝制的機關,它的出現,標志著袁世凱帝制活動的公開化。 袁世凱稱帝前在天壇祭天 過程臨時大總統—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修改總統選舉法(終身總統)—稱帝 5、“護國運動”與洪憲帝制的覆滅: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孫中山的《討袁宣言》梁啟超與袁世凱的決裂蔡鍔在云南組建“護國軍”討袁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唐繼堯李烈鈞對內專制 稱帝政治:操縱內閣、(暗殺、鎮壓、解散)國民黨 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軍事:加強北洋軍力量;削弱革命軍。①對外善后大借款②接受“二十一條”③簽訂《中俄聲明》時間:1915年底過程:臨時大總統→大總統→終身世襲大 總統 →→登基稱帝賣國對外 軍閥:就是指擁有軍隊、武裝、地盤、政權的軍人或軍人集團。 三個特征:一是有一支私人的軍隊。這支軍隊由一個首領通過家族、親屬、同鄉、同學、師生等封建關系的網絡統率著。二是占據一定的地盤。三是在其所占據的地盤上實行個人專制的直接軍事統治,既不講“文治”,也不講“法治”。 (1)軍閥與北洋軍閥: 三、段祺瑞的統治: 1、帝國主義操縱下的軍閥割據: 北洋軍閥:清朝末年對遼寧、河北、山東等北方沿海各省統稱為北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歸北洋大臣節制。1901年,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所建軍隊即稱為北洋軍。所以,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北洋軍閥的主要特點: (1)采用外國兵制;(2)財政來源不完全依靠封建經濟,其來源主要是關稅、鹽稅和官辦企業的收入;(3)實行募兵制,兵源主要來自破產農民或其它勞苦群眾,也有些無業游民;(4)不僅不能長久統一中國,而且不斷分裂,最后發展成為各個派系,各據一方,連年混戰。 (2)主要軍閥割據形勢表晉系直系英國、美國段祺瑞奉系日本唐繼堯桂系英國、美國黎元洪 總 統馮國璋副總統段祺瑞內閣總理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1916—1928年)軍閥割據形勢:(一表一圖)形成原因:地主軍閥本身就是支 持分散的封建經濟帝國主義軍閥靠 山代理人分而治之的政策半封建性半殖民地性社會危害:軍閥割據形勢圖 2、府院之爭: 1917年圍繞中國參加“一戰”問題在北洋軍閥內部引起的爭斗。“府”即總統府,以黎元洪為代表的政治集團;“院”即國務院,以段祺瑞為總理的政治集團。段在日本支持下主張參戰,黎在英美支持下反對參戰。段企圖強迫國會通過參戰案未遂,要求解散國會;黎下令將段免職,段在天津設立獨立各省總參謀處,與黎對抗。其實質是兩派爭權奪勢的斗爭,它引發了張勛復辟。 3、張勛復辟原因:“府院之爭”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否參戰黎段權力之爭;美日侵華利益之爭封建勢力的頑固帝國主義勢力的強大(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兩半”性質)過程:逼迫……擁戴……恢復失敗原因: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的“討逆軍”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孫中山等革命者的努力軍閥內部的矛盾兩次復辟及其迅速失敗的啟示:中國社會變遷的曲折性 辛亥革命的“成”和“敗” 4、段祺瑞的賣國獨裁: 西原借款:1917-1918年日本政府以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名義秘密或公開借給段祺瑞政府款項的總稱。已成交和未成交的共計25次,其中有8次約1、45億日元,由代表日本政府來中國辦理借款的西原龜三經手,所以通稱這些借款為“西原借款”。通過借款,日本從中攫取了大量權益:東北、蒙古的鐵路修筑權;東北的森林、礦山開采權;軍隊的訓練權。 1918年,又與日本訂立旨在反對蘇俄的《中日陸軍共同防帝軍事協定》和《中日海軍共同防帝協定》。同年,日本提出霸占山東各項權力的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至此,日本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中提出的侵略要求幾乎全部得到滿足。 5、護法運動 袁世凱死后,繼任總統黎元洪、國務總理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解散國會,揚言以武力統一中國。1917年7月 ,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運動的旗幟,滇、貴軍閥為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支持護法運動。護法軍政府成立,孫中山任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任元帥。不久,北京政府內部反段勢力占了優勢,段祺瑞武力統一計劃破產,南北軍閥妥協。他們很快串通一氣,排擠孫中山。1918年5月,孫中山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護法運動失敗了。四、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醞釀 ) : 實現轉變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階級基礎,即革命的領導階級的壯大成熟;二是思想基礎,即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準備條件。 1、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對華資本和商品輸出量 (1913年指數為100)原因:1、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據統計,從1912—1916年間,北京政府所頒發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86項之多。……有關工商業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公司條例》、《公司注冊條例》、《商人通例》、《商業注冊規則》、《商會法》、《商標法》……”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3、愛國心的驅使和利潤的刺激,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樂于投資特點:集中于沿海地區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影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以后中國 的轉化, 為 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紡織工業:1913年前,全國共有231個工廠,資本3254萬元,到1920年增至475個工廠,資本達8275萬元;紡紗也1913年紗錠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廠絲出口額比1913年增加168%。回顧民族工業的歷史發展三次“熱潮”19世紀60、70年代,興起和發展19世紀末,初步發展一戰期間,短暫的春天重要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誕生了民族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先后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無產階級的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 階級基礎。 同時,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不斷提高,中國無產階級已由自在的階級轉為自為的階級。從1912到1919、5,工人罷工達130多次,除爭取經濟利益外還開始參與政治斗爭,如反對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 辛亥革命前,中國產業工人僅五、六十萬,到1919年增至200萬。思想文化:儒家傳統思想、 尊孔復古民主共和政治方面:政局黑暗、民族危機加深尋找出 路經濟方面: 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經濟基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中西文化問題的論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 --陳獨秀提 倡 民 主反 對 專 制 “國人等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即民主)并重。” --陳獨秀《敬告青年》 “國人等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即民主)并重。” --陳獨秀《敬告青年》提 倡 科 學反 對 迷 信 “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仔細看了半夜, …滿本都寫著‘吃人’” --魯迅《狂人日記》 文學要“須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舊道德:指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歷代統治者以此來束縛人們的思想。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陳獨秀胡 適李大釗魯迅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南陳北李” 1919年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這個運動從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開始。 《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民主就是資產階級民主,也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科學則有廣狹二義。民主和科學,是為了實現在中國“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陳獨秀:五四時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其影響和李大釗相等,時有“南陳北李”之說。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1917.1)魯迅:第一個把新文學的形式和內容完美地結合起來 :《狂人日記》(1918.5),宣告了現代白話小說的誕生。 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局限和缺陷:在性質上沒有脫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還是進化論與機械唯物論,并受到唯心史觀的嚴重影響;沒有與群眾的政治斗爭緊密結合;此外,形而上學束縛著人們的頭腦,片面地對待古代文化和外國文化。 初期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這是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反映,是新文化運動新階段的開始。 和西方的啟蒙運動相比較,反映出東西方資產階級的共同追求,也反映出東西方歷史文化的具體差異。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有巨大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這個意義上,它比辛亥革命前進了一步,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3)百家爭鳴與新舊思潮的激戰?蔡元培:中國近代著名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有影響的進步教育家。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辛亥革命后,主要從事教育工作,但并沒有脫離政治。在思想上,他反對舊思想,歡迎新思想;反對文化專制,提倡學術自由、民主。他對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和近代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建立了很大的功績。在初期新文化運動中,蔡元培的思想雖然不是激進的,但卻是傾向前進的。一是反對傳統的封建教育,提倡平民教育。 二是提倡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主張各派兼容,新舊并包。三是支持進步的、革命的文化人和文化運動。四是同情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遭遇,傾向空想社會主義。 蔡元培的最大貢獻是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提出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原則。聘請陳獨秀 、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等《新青年》的主要編纂者;同時,還聘請了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崔適等。 林琴南(林紓) 《荊生》 ;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 3、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后,王韜將有關報導編成《普法戰紀》一書,其中介紹了巴黎公社的有關情況。1899年,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上刊登了一篇英國人頡德,譯者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大同學》。中國人最早談到馬克思的,是梁啟超。1902年,他在《新民叢報》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文中附帶提到馬克思。1905年,朱執信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生平,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的一些要點,以及《資本論》的剩余價值學說。 李大釗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復習思考題1、名詞:府院之爭 西原借款 新文化運動2、簡述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的主要活動。3、概述袁世凱獨裁賣國的史實。4、簡述新文化運動。孫中山革命思想的三個階段的變化(1)三個階段第一,由改良思想到革命思想的轉變,代表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二,由依靠軍閥革命到反對軍閥革命。代表大事件——北伐戰爭。第三,由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由依賴帝國主義發展為反對帝國主義。代表大事件,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第一階段:1894年6月,孫中山嘗于《上李傅相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籌劃通過募款,創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并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第二階段: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并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舉所誓之四綱,力圖創立“中華民國”,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 第三階段: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國民黨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通過新黨綱、新黨章,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新三民主義;將中國國民黨改組為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從而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年11月,應馮玉祥電請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主張,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臨終前在遺囑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總的來說孫中山的思想體現在一下方面:1、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2、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3、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 4、注釋“政府之能”——“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5、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6、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7、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8、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9、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2)孫中山晚年思想轉變的原因孫中山晚年思想轉型出現了質的飛躍。究其原因,一是時代的推動,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的影響與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蘇俄的幫助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二是孫中山的中西文化觀的變化:對近代西方文化有取、有棄,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尊、有斥。終于促使他的思想在晚年走向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ppt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三個階段的變化.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