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張PPT。樂曲短小精悍,曲調熱烈明快,描繪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既保留了原口笛音樂的特色,又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特性,并吸收了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等我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苗嶺的早晨》音樂手法《苗嶺的早晨》展示了熱情奔放的苗家舞蹈,描繪出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苗族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音域寬廣、情感豐富、對比明顯,在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苗嶺的早晨》音樂手法笛子介紹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據傳說,笛子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笛子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旋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旋律,其獨到之處都可從中領略。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后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于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間)。課件4張PPT。 苗族的介紹苗族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苗族歷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游以南地區,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有關苗族族源問題的各種爭論在史學界中至今尚未定論,但是已有足夠的史料可以證明的是,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漢時代,苗族的祖先已經聚居在至今還是他們比較最集中的湘西、黔東這個當時稱作所尊奉的始祖,故與苗族可能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也有人認為現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時代“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武陵蠻說等“五溪”的地區。歷史上稱居住在這一地區包括苗族祖先在內的少數民族為'五溪蠻”成“武陵蠻”。后來他們陸續向西遷徙,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的介紹春節。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 ” 與傳統的“苗年” 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余與過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對歌等民族特色的內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湘西地區的苗族過春節,還舉行規模盛大的“趕牛場”活動;廣西融水縣一帶的苗族過春節,舉行蘆笙舞會,每年群眾竟達數萬人之多。? 苗族的春節苗族飛歌簡介苗族飛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種,流行于貴州臺江、劍河、凱里等一帶。飛歌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飛歌,多用在喜慶、迎送等大眾場合,見物即興,現編現唱。歌詞內容以頌揚、感謝、鼓動一類為主,過苗年、劃龍舟等節日喜慶活動,一般要唱飛歌。飛歌的歌詞,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數是五字句。曲調有大致固定的譜子,拍節的長短與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時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發揮。在一首歌曲中開頭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漸高而長,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漸低而長,從第三句或第四句起,開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漸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時,用快速連唱。高潮唱完之后,用漸慢漸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聲了。唱到最后一、二句時,拖音漸低而長,飛歌開頭一二句,中間接近高潮前的幾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盡情拖唱,拖音的長短,憑歌唱人一口氣的長短而定。曲調分類飛歌曲調有掛丁、凱棠、灣水三種。(1)、掛丁飛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四聲微調式民歌,性格剛健,爽朗、熱情、奔放。(2)、凱棠飛歌主要流行于凱棠、翁項、地午一帶,屬四聲音階羽調式民歌,用大體相同的一個旋律,兩個聲部一先一后出現,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區放在任意延長位置,高昂明亮,開朗激揚。(3)、灣水飛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灣水、萬潮、爐山一帶,屬四音階宮調式民歌。旋律進行連續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貫穿全曲。樂曲終止音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苗嶺的早晨》.swf 《苗嶺的早晨》音樂手法.ppt 笛子.doc 苗族的介紹.ppt 苗族飛歌.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