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漲潮和落潮到過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漲潮和落潮現象。漲潮時,海水上漲,波浪滾滾,景色十分壯觀;退潮時,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灘。漲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兩次。海水的漲落發生在白天叫潮,發生在夜間叫汐,所以也叫潮汐。我國古書上說“大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在漲潮和落潮之間有一段時間水位處于不漲不落的狀態,叫做平潮。漲潮落潮,即所謂潮汐,所月亮有關。一般地說,地球上月亮對著的一側因為受到月球的引力,所以水會涌起,背著月亮的一側因為月球對它向地心的引力最小,所以水也會涌起,這就是漲潮了;而與月亮-地心連線垂直的地方,水位最低,這就是退潮了。另外太陽對其也有一定影響。當太陽,月球,地球近似直線時作用力最大,這一般發生在農歷的初一或十五,有的地方稱大潮;而它們成直角時潮水漲落幅度最小,就是小潮了。這是萬有引力的原因。地球的漲潮落潮是海水在月亮和太陽的引力的合力作用下的結果。當著兩個引力的合力朝向地球的表面時,該地區海水呈現為漲潮,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面則為落潮水隨著地球自轉也在旋轉,而旋轉的物體都受到離心力的作用,使它們有離開旋轉中心的傾向,這就好像旋轉張開的雨傘,雨傘上水珠將要被甩出去一樣。同時海水還受到月球、太陽和其它天體的吸引力,因為月球離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較大。這樣海水在這兩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斷運動,地球、月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在發生周期性變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變化,這就使潮汐現象周期性地發生。貝殼為什么會有聲音首先我們要知道,把貝殼放近耳邊,從貝殼傳出來的聲音,其實不是海浪聲,而是空氣在貝殼內振動后被放大的聲音。 那為什么我們可以從貝殼中聽到空氣振動后被放大的聲音呢?其實這可以用一種波動物理特性來解釋,這種特性稱為共振現象。波動是什么呢?例如當我們把石子投進水中,水面泛起不斷向外擴散的水波,就是一種波動。其實波動無處不在,光和聲也是波動的一種。量度波動有兩個標準,分別是頻率(即是每秒振動的次數)和振幅(振動的大小)。當波動的頻率與物體固有的共振頻率一樣時,就會產生共振。聲波共振會產生比普通振動更大的聲音。例如吉他、小提琴等弦樂器,弦線被放在一個共振箱上,當弦線被振動,樂器便會發出聲音。其實,這些聲音是弦線發出的聲音和共振箱內的空氣共振而發出的。如果弦線沒有了共振箱,被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便較細小了。 而貝殼放在耳邊所聽到的聲音,則是由于貝殼內的空氣被外來的聲音,例如風聲、海浪聲等聲源所振動,而發出來的共振聲音。由于這種共振聲音碰巧和海浪聲相似,所以我們便以為那些是海浪聲了。 物件的大小、形狀和密度都會影響共振頻率,通常從較大的螺殼中,發出的共振聲音是人耳所能聽到的。有時,杯子、瓶子也有同樣的效果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小螺號.swf 海浪的聲音.mp3 漲潮和落潮.doc 螺號.mp3 貝殼為什么會有聲音.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