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螃蟹的食用價值自古以來蟹即是非常美味之食物,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呂忱《字林》曰:“胥,蟹醬也。”東漢郭憲撰的《漢武洞冥記》卷三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于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太平御覽》引《嶺南異物志》云:“嘗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崖,系于水旁,半炊而林沒于水,其纜忽斷,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 隋煬帝以蟹為食品第一。《清異錄》記載:“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糖蟹。每進御,則上旋潔拭殼面,以金鏤龍鳳花云貼其上。”宋元時期流行吃“洗手蟹”,系以鹽、酒、橙皮、花椒等調料腌漬而成。朱彝尊《食憲鴻秘》記載“蟹丸”食譜。劉若愚《明宮史》記載宮廷內的螃蟹宴說:“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凈,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李漁嗜食螃蟹,人稱“蟹仙”,曾言:“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體蒸而食之……入于口中實屬鮮嫩細膩”“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致,更無一物可以上之……獨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乾嘉年間顧錄的《清嘉錄》介紹了蘇州螃蟹,有太湖的湖蟹,吳江汾湖紫須蟹,常熟金爪蟹。部分廚師用電死蟹減少其痛苦。 螃蟹富含蛋白質,有高膽固醇、高嘌呤,痛風患者食用時應自我節制,患有感冒、肝炎、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蟹。中國有中秋前后食用河蟹的傳統,由于傳統上中醫認為蟹性寒,故常用姜茸、紫蘇等配置食蟹使用的調料。營養分析 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3]螃蟹還有抗結核作用,吃蟹對結核病的康復大有補益。每100克營養成分:能量103千卡、蛋白質17.5克、脂肪2.6克、碳水化合物2.3克、膽固醇267毫克維生素A389微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28毫克、煙酸1.7毫克維生素E6.09毫克、鈣126毫克、磷182毫克、鉀181毫克、鈉193.5毫克、鎂23毫克、鐵2.9毫克、鋅3.68毫克、硒56.72微克、銅2.97毫克、錳0.42毫克。藥性功效 蟹肉性寒,味咸,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清熱、滋陰之功,可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過敏性皮炎。此外,蟹肉對于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栓、高血脂及各種癌癥有較好的療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幼兒舞蹈《螃蟹歌》 兒童舞蹈 視頻.flv 螃蟹歌講解 中國舞考級成品....flv 螃蟹的食用價值.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