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四大區域地理”復習策略(1)——北方地區【整合高頻考點】 一、基本概況 1.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2.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之間。 3.農業以 旱作 為主,三大農業區有明顯的差異(如下表)。地形區特 征主要農作物耕作制度東北平原土壤肥沃,“黑土地 ”春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甜菜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土層深厚,“黃土地”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谷子蘋果、梨、杏、棗、桃、柿、葡萄兩年三熟或一年二熟黃土高原土質疏松,“黃土地”玉米、高梁、谷子、馬鈴薯4.北方地區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建立了東北重工業區、京津唐工業區、山東半島工業區。5.中國最大的能源基地,有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山西省是中國出產煤炭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6.居民生活:面食、窯洞、火炕、溜冰、滑雪、馬拉大車。二、東北地區1.位于我國東北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地形以平原、山地、丘陵為主,形成了“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山河大勢,有“白山黑水”之稱。3.由于緯度較高,且緊鄰冬季風源地,形成了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的溫帶季風氣候。這里是中國降雪最多的地區。4.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是中國的重要林區。5.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三、黃土高原1.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處于我國第二級階梯,黃河中游地區,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2.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地表破碎,溝壑縱橫。3.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長期的水土流失是形成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重要原因。由此造成了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的后果。并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給河道整治、防洪減災造成了巨大的困難。(1)自然因素: 地形因素:地形坡度大,地面物質不穩定。 土壤因素:黃土土質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 氣候因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植被因素: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護。(2)人為因素:開墾、采礦、修路等人類活動,破壞了生態環境,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進程。(3)水土流失的后果:①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②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防洪和河道整治造成巨大的困難。4.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1)植樹種草、建梯田、修檔土壩,治理水土流失。(2)退耕還林、還草,合理放牧,改善生態環境。5.革命圣地:延安。 “黃土風情”:窯洞、信天游。四、北京1.北京的城市“符號” 美 稱著名建筑——“符號”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 古城北京故宮、長城、天壇、頤和園、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合院現代北京鳥巢、水立方2.北京的城市職能全國政治中心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全國文化中心數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國家圖書館、博物館,國家級文藝團體國際交往中心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國際會展中心重要經濟中心大量的銀行機構、跨國公司、企業總部,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硅谷”中關村重要交通中心聯接國內外的眾多航線,通往全國各地的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的市內交通網3.北京的自然環境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強化讀圖訓練】1.落實在地圖上的知識(在地圖上識記下列地理事物)(1)東北地區①黑龍江、烏蘇里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東北平原。②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③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2)華北地區 ①秦嶺、淮河、黃河、華北平原,渤海、黃海。 ②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石家莊、濟南、鄭州。(3)黃土高原①黃土高原、太行山脈、黃河。②山西省、陜西省,太原、西安、蘭州。(4)北京市①河北省、天津市、渤海②太行山脈、華北平原2.識記典型區域圖3.區別典型景觀圖(把景觀圖的名稱標出在各圖的右下角:天安門、天壇、鳥巢、長城;下圖,從左到右: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人民大會堂)【理解內在聯系】 1.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這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成為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2.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煤、鐵、石油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以及便利的水陸交通,使之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其中,大慶油田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油田,遼中南工業基地是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3.東北地區人口、城市分布與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關系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不均勻。平原地帶、交通沿線城市多,人口稠密。如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人口稠密,哈大線、濱洲線、濱綏線沿線城市密集。4.黃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與后果以及治理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