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案例、案例,想說愛你不容易今天在觀看課程視頻時,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高教授提到的:“案例式學習,重在方法論。”認真學習后我個人覺得,地理案例教學是反對傳統地理教學一味講求系統傳授知識,面面俱到地講授各種領域的完整知識,事無巨細都要求學生學習、記憶等做法。如高教授提到的學習氣候的時候那么多的名稱、類型、特點、景觀等。在實際教學中我也發現傳統地理教學方法,要求對學生系統知識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其實學生并不能記住多少,越是到最后的復習階段反而是記少丟多,出現了“考前死記,考后忘記”的現象。由于今天科技發展如此迅速,信息量和知識量增長如此急劇,想要什么都教,無異于從事一項毫無希望可以取勝的競賽運動,因此地理教學必須注重發展學生這種能力,使之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自己摸索前進,學習類似地理知識的能力。這將會使學生終生受益。貌似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得到了解放,實際不然。今天在《長江》、《氣候》幾個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都是著手于于讓學生學習最基本的,一輩子都能記得住的地理知識。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發現地理原理,使之在學到一系列地理概念后反省思索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之間的相互聯系,而并不是一開始就著眼于講授系統的地理知識,都是通過精選地理案例,組織地理教學,使學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識內容,了解地理思想,學會發現地理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認識能力,在整個的案例教學法中學生必須進行獨立的思考,略結論、重思維過程的養成。這與“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實際上是為更好的系統教學的服務,因此案例的實際顯得就是那么的重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案例、案例,想說愛你不容易。”在實際教學中我也嘗試著“案例式教學”,如:在《氣候》一章節我設計如下:一、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1、觀察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有什么變化規律?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用紅筆在圖中描繪出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找出大致和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吻合的等溫線?分別是多少攝氏度?與五大溫度帶的劃分相結合,你可以得到什么結論?3、觀察南北半球的等溫線的曲直變化,哪個半球的等溫線比較平直,哪個半球的等溫線比較彎曲?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4、用字母“A”在圖中標記青藏高原的位置,該地區的等溫線有何特點?與同緯度地區相比,這里的氣溫有什么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5、綜上所述,氣溫的變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二、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1、觀察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是怎樣變化的?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2、用紅筆在圖中描繪出南、北回歸線,觀測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A)和大陸西岸(B)兩地降水量有什么差別?這種差別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其他地區也存在嗎?你能得到什么結論??3、觀察亞歐大陸30°N ~ 60°N 之間的區域,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世界同緯度地區的這種差異是否存在?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4、觀察落基山的兩側年降水量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什么??5、綜上所述,降水量的變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三、世界氣候類型分布1、讀課本65頁圖3.23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填充非洲大陸的氣候類型區4321234???赤道?????根據上圖表述非洲的氣候分布特點??2、填充亞歐大陸的氣候類型:10°N25°N40°N60°N⑧5416273????????根據上圖表述亞洲的氣候特點。?3、發揮自己的智慧,你可以用什么圖形來表示澳大利亞大陸的氣候類型分布?(動手畫一畫)?整個設計都是基于: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造力。學生在自學和合作學習中要排除干擾,重點把握氣候的核心部分,運用綜合知識來分析案例中的觀點,也需要從案例中走出去,獨立地發表自己對氣候的見解。這個小小的案例可是花費了不少心思呀,你說我容易嗎?看到學生個個獲得成功后那驕傲神氣的臉,小小的滿足感也讓自己虛榮了那么一下。呵呵,累就累點吧!不成熟的做法,大家一起共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