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愛“動”才會贏—動手畫一畫,突破經緯網教學難 愛“動”才會贏?????????????????????????????????????????????????????????????? —動手畫一畫,突破經緯網教學難點聆聽了專家對新的《地理課程標準》的解讀,感覺茅塞頓開,特別是對地球、地圖部分的闡述分析感觸頗深,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對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注入了新的氣息,體現了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不但注重學生學到什么知識,而且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體驗、方法和過程,重在參與,而不是只重在結果。因此說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促進者,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讓每一位學生真正“動”起來。以下是我對“經緯網”教學的設計,通過學生的動手繪畫經緯網,建立起空間概念,突破本部分的教學難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泰坦尼克號》片斷(說明:截取的片斷為泰坦尼克號啟航時歡樂的送行場面,接著是在風平浪靜的大海中航行的片斷,船員與船長對航行速度的交談,再接上發現冰山、撞到冰山,求救的片斷,定格在船長寫出(50o14′W,41o46 ′ N),向外發求救信號的畫面),然后多媒體展示出思考題:思考:當你在茫茫的大海上發生意外時,對外呼救,如何告訴他們自己的位置?救援船怎樣準確而迅速地找到出事地點?提出問題:泰坦尼克號船長寫出(50o14′W,41o46 ′ N),向外發出求救信號,你能看懂嗎? 設計思路:迅速抓住學生,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會急切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講授新課一、緯線和經線1.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線教師:下面是分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仔細觀察手中的地球儀結合課本P5頁圖1.7中有關定義,和你的同位合作完成以下任務:(1)找出地球儀上的點和線。(2)認識經線和緯線。(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各組學生根據課本經緯線的定義,能夠比較容易的在地球儀上區分經緯線。)學生展示:各組學生在自己的地球以上面向同學們指認經緯線。2.畫地球儀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畫出地球儀的平面圖,看看經緯線形狀有何變化?????????(學生畫完后,多媒體實物投影展示同學們的作品,講評。學生回答經緯線形狀的變化)3.多媒體課件展示地球儀到地球儀平面圖這一變化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在從實物到平面圖的轉化中經緯線的變化,進一步認識經線與緯線。(通過這一環節,學生比較直觀地觀察到實物與圖的區別。從而認識了平面圖中的經緯線。)4.觀察經緯線模型,認識經緯線:出示經緯線模型,讓學生在模型上指認經線和緯線5.將模型畫成立體圖,再認經緯線:多媒體展示經緯線模型圖 此過程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緩慢繪制紅色經線與綠色緯線,?形象直觀地讓學生認識經緯線。?????????????????????????????6.強化練習:認識經緯線?? 借助多媒體課件,動作緩慢描繪紅色經線與藍色緯線再次認讀,強烈刺激視覺加深記憶。小結:同學們,經過實物到圖的反復轉化練習,你能區分并總結出經線與緯線的基本特點嗎?請獨立完成下表(在學案中)?緯線經線形狀特征??長度變化??指示方向??排列方向??設計思路:教是為了不教,凡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應放手讓他們自行完成。因此本環節重視學生自己觀察地球儀,找出經線與緯線,總結出經線與緯線的基本特點。同時,通過實物到圖的反復轉化練習,借助多媒體直觀刺激視覺,學生能夠很容易的區分并總結出經線與緯線的基本特點。承轉:如何區分眾多的經緯線?——給它們標上度數,分別叫經度和緯度二、緯度和經度?????????1.多媒體展示“地球儀上的緯線”立體圖(圖1 )講述:請同學們看課本P6頁活動1中圖1.11讓學生認識緯線與緯度。我們常見的緯線是一組平行線,請看是怎么繪制的:2.利用多媒體將立體圖展開,形成局部的緯線平面圖(圖2 ),(此過程設計為緩慢進行,使學生充分觀察到一組橫向的緯線是如何轉化而來的,直觀地解決觀察緯線形狀的問題。)講述:沿某一條經線,將圖1切開,展平,那么緯線圈變化為直線,得到了圖2中的一組橫向平行線,這就是我們在平面圖中常見到的緯線的形狀,也是我們常說的“豎經橫緯”中“橫緯”的來歷。緯度的標注,特別是南北緯代號的標注,十分重要,同學們經常出錯,我們從多媒體中看看,來加深記憶。 3.多媒體充分利用色彩鮮艷的箭頭運動方向,動畫顯示南北緯的劃分界限赤道,南北緯度其代號標注(圖3)。(這一過程,使學生感覺強烈,理解充分,記憶深刻。) 提問:南北緯的分界線及代號?(學生根據觀察回答,)教師總結強調:以赤道為界,以北為北緯,代號是N,以南為南緯,代號是S。這是局部的緯線圖,下面我們來看全球的緯線平面圖,看看緯度是怎樣排列的:4.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全球的緯線平面圖,再次利用彩色箭頭的緩慢移動,指向,強化南北緯的標注并總結南北緯度數的變化規律。提問:請同學們總結南北緯度數有何變化規律? (學生根據觀察回答)教師總結強調:北緯越往北去度數越大,南緯越往南去度數越大。同學們想想看,我們是否可以依此規律來判讀南北緯呢? (學生思考回答,總結:是的,在沒有南北緯分界線的圖中,可據此規律判讀南北緯:若越往北度數越大,則為北緯,反之,為南緯)。下面看看同學們掌握的如何? 請四位同學到黑板上來完成南北為代號的標注5.小練:板圖——板演填圖:標注南北緯代號。(其他學生學案練習)???????設計思路:小練習標注南北緯代號所選擇的四幅圖,體現了由易到難的思路:先是立體圖,與學生手中地球儀最接近,緯線無變形,最簡單;然后是立體圖的展開變形,有南北緯的分界線——赤道,較易區分南北緯;后面的兩幅圖,則是局部圖,沒有南北緯分界線,需要根據緯度變化規律來判斷,難度加大。承轉:同樣的過程,學習經度的劃分。鑒于經線變化為一組平行豎線變形太大,同學們難以理解,我們做個小實驗——切橙子皮(切完橙子皮后,平鋪在桌子上,觀察)提問:要想沿切線將皮拉直,怎么辦? (學生紛紛提建議,最后總結為:可將兩頭撕開,或者將中間壓縮)那么,假如將地球儀上的地圖切開,會是什么樣子?利用多媒體展示:像切橙子皮一樣把地球儀上的地圖切開展為平面:?將南北兩端拉伸,變形為下列一組平行豎線:?講述:將南北兩端拉伸,變形得到的這組平行豎線,就是我們在平面圖中常見的一組經線,大家看,“豎經橫緯”中的“豎經”就是這么得到的。思考:進行這種變形得到的地圖,哪部分變形最大 ? (學生思考,總結:越往兩極,變形越大)提問:(1)東西經的分界線有幾條?那幾條? 如何劃分的東西經? ?(兩條,0度和180度經線:0度經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180度經線以東為西經,以西為東經)(2)東西經的代號分別是什么?我們可以聯系那兩個英語單詞來記憶? (東經的代號為E,西經的代號為W。可以聯系East,東方,West西方來記憶)???????????? (3)東西經度數分布有何東經越往東度數越大規律???(東經越往東度數越大 ,西經越往西度數越大)設計思路:很多時候,學生在平面圖中容易混淆經線和緯線,老師們經常給學生概括為“豎經橫緯”,來幫助學生區分,但是還是有學生不理解,這種設計使學生對經線的理解難度降低,對經緯線的區分更加明確。練習板演的板圖如下:標注東西經代號。(其他學生學案練習。)?(練習的設計思路:由立體到平面,體現由易到難的特點:中間的立體圖最接近地球儀,對學生來說最簡單,上面的左右兩圖分別是有東西經分界線0度和180度經,左圖符合東西經劃分的定義 ,更簡單,右圖為180度經線,難度加大。下面的兩幅,則是局部圖,沒有東西經分界線,需要根據經度變化規律來判斷,難度加大。小結承轉:通過多媒體展示,重點練習,同學們對經緯度的劃分就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學習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概念,學習了經緯線和經緯度后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的劃分半球了〉6.嘗試劃分半球:看課本P7頁活動題2 圖1012和1.13 ,了解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提問:(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什么? (赤道)???? (2)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什么? (20°W , 160°E組成的經線圈)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簡單 ,但是東西半球的劃分就容易出錯。請同學們看多媒體多媒體展示:東西半球的劃分邊點擊邊講述:出示全球經線圖,紅線緩慢畫出20°W經線,紅字標出20°W,同樣畫出160°E經線炳標出度數,紅色的箭頭從20°W經線出發,緩慢地向東移動,到達160°E經線停止。在移動過的區域出現大紅字:東半球,然后透明亮黃色覆蓋東半球的區域,動畫至此,提問:哪是東半球?描述出來。其余部分則為西半球 。練習:利用前面的經線圖和緯線圖練習半球的劃分小結:同學們,經過立體圖到平面圖的反復轉化練習,你學會了經度與緯度的劃分了嗎?請獨立完成下表(在學案中)?經度緯度度數起點線??度數劃分??度數的變化??代??? 號??半球的界線????????設計思路: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采用立體圖與平面圖的轉化,將知識直觀化,問題情境化,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出結論。由于內容較少,但是概念易混淆,在內容處理上巧妙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易錯點,強烈沖擊視覺,強化感官刺激,達到增強記憶的效果。承轉:學習了經緯線,明確了經緯度,我們就可以判讀經緯網圖了。三、利用經緯網定位 講述:我們將前面所學習的緯線圖和經線圖相互疊加,就得到了各類的經緯網圖。在經緯網圖中任何一條經線都和一條緯線相交,也就是說,圖中任意一點都有一條經線和一條緯線經過,經過這一點的經線和緯線的度數,就是這一點的經緯度。因此,可以利用經緯網來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地理位置。那么,學會判讀經緯網圖就是我們這節課的最重要任務,下面我們通過疊加前面學習過的緯線和經線圖來判讀經緯網圖:(一)認識各類經緯網圖,在經緯網圖中判讀經線和緯線1.利用多媒體疊加立體的經線與緯線圖得到立體經緯網圖,這就是我們手中的地球儀上的經緯網。(拉近與地球儀的距離,增加感性認識。)????????????????????????????????????????????? ????????????????????????????????????????????????? 經緯網圖2.利用多媒體疊加局部平面的經線與緯線圖得到局部的平面經緯網圖?3.利用多媒體疊加全球平面的經線與緯線圖得到全球平面經緯網圖???4.從地球儀不同方向觀察,轉繪出不同類型的經緯網圖,請嘗試繪制一下示意圖。???? 多媒體展示:(1)兩級附近的立體圖?(2)從兩級上空看,得到的平面圖????????????????????????????? ?(3)從上圖中借取一部分得到的局部圖??設計思路:練習 要求從以上三種類型圖中說出哪是經線哪是緯線,此練習沒有要求學生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只要求辨認經緯線 ,充分考慮到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降低了難度要求,學生借助根據前面的疊加并借助地球儀能夠比較容易地解決這個問題)(二)在經緯網圖中判讀經緯度重點練習(1)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從不同角度選取的四幅經緯網圖,由易到難進行訓練??????????? A??????? ?????????C ?????????????????E ?????????????????G????????????????????? B??????????????? ?D ?????????????????F???????????? ?????H ?????????????????????(2)寫出圖中各點的經緯度(下面的四幅經緯網圖較前面(1)難度略有增加)A??????????????? ???C ??????????????????E ????????????????G????? ??????????B??????????????? ???D ??????????????????F???????????? ????H ??????????????(3)對照地球儀,看圖中的8個點附近有哪些著名的地理事物(學以致用)。設計思路:這個練習的設置,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該要求實際上是對學生進行了經緯網定位的正反向的練習:即要完成該要求,先讀出各點的經緯度,然后再根據各點的經緯度查找各點。鑒于學生剛剛接觸地圖,所以要求降低一些,只要查出各點附近的著名地理事物即可。所給的8個點,是一些今后學習中經常要查找的,為今后學習作簡單鋪墊。目的:再次從平面圖回到立體圖地球儀,達到了立體到平面,平面到立體反復訓練的目的。(4)課后作業:仔細觀察8個點附近的地理事物何變化?課后觀察地球儀,找找看?(經度變化后,再做練習,難度增加,留作課后作業,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下,分解難度)(三)解決問題:請在地球以上找出泰坦尼克號的出事點(50o14′W,41o46 ′ N),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同時多媒體在世界政區圖中標出(活動題)課本P8頁,活動題2 :幫小明在地球儀上找到了四個地點:分別是A( 116°E,40°N)?? B( 116°W,40°N)??? C( 116°E,40°S)?? D ( 116°W,40°S) .同時多媒體在世界政區圖中標出四點小結: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準確地標注南北緯和東西經是多么重要 ! 經緯網定位部分的設計思路:巧妙利用前面學習、練習過的各類經緯線圖進行疊加,降低了難度。同時為了讓學生初步建立空間概念,在不同的經緯網圖中準確定位。我選擇從地球儀的不同角度觀察,得到的不同類型的經緯網圖。鑒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初次接觸經緯網圖,認知水平有限的事實,本節課重點進行基礎經緯網圖的訓練。目的有三:一開拓學生視野,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生讀圖技能;二使學生了解立體圖與平面圖轉化中出現的視覺差異,為學習地圖作鋪墊;三幫助學生化解難度,建立空間概念,突破難點。四拉近學生與陌生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親知善學。課堂小結:利用經緯網來定位,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在遼闊的天空中翱翔的飛機,都可以利用經緯網來確定位置,方便導航。因此,經緯網在軍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氣象觀測等許多方面,都有廣泛用途。因此,學好經緯網知識,不但有利于同學們學好地理,而且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反思: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通過對實物(即地球儀和經緯線模型)——立體圖——平面圖——再到立體圖的反復轉化,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解決了學生學習中的困惑點,分解了難點,達到了較好的課堂學習,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想辦法,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多種教具,學生直觀的觀察,得出結論,降低難度。例如,今天學習的專題2——地球的運動,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抽象,難理解,但是我們的地理教師自己動手,制作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轉,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地球的公轉,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公轉的過程,不但生動有趣而且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將是我今后教學的努力方向。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同時多媒體在世界政區圖中標出(活動題)課本P8頁,活動題2 :幫小明在地球儀上找到了四個地點:分別是A( 116°E,40°N)?? B( 116°W,40°N)??? C( 116°E,40°S)?? D ( 116°W,40°S) .同時多媒體在世界政區圖中標出四點小結: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準確地標注南北緯和東西經是多么重要 ! 經緯網定位部分的設計思路:巧妙利用前面學習、練習過的各類經緯線圖進行疊加,降低了難度。同時為了讓學生初步建立空間概念,在不同的經緯網圖中準確定位。我選擇從地球儀的不同角度觀察,得到的不同類型的經緯網圖。鑒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初次接觸經緯網圖,認知水平有限的事實,本節課重點進行基礎經緯網圖的訓練。目的有三:一開拓學生視野,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生讀圖技能;二使學生了解立體圖與平面圖轉化中出現的視覺差異,為學習地圖作鋪墊;三幫助學生化解難度,建立空間概念,突破難點。四拉近學生與陌生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親知善學。課堂小結:利用經緯網來定位,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在遼闊的天空中翱翔的飛機,都可以利用經緯網來確定位置,方便導航。因此,經緯網在軍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氣象觀測等許多方面,都有廣泛用途。因此,學好經緯網知識,不但有利于同學們學好地理,而且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反思: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通過對實物(即地球儀和經緯線模型)——立體圖——平面圖——再到立體圖的反復轉化,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解決了學生學習中的困惑點,分解了難點,達到了較好的課堂學習,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想辦法,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多種教具,學生直觀的觀察,得出結論,降低難度。例如,今天學習的專題2——地球的運動,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抽象,難理解,但是我們的地理教師自己動手,制作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轉,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地球的公轉,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公轉的過程,不但生動有趣而且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將是我今后教學的努力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