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月食、海上觀船帆、麥哲倫環球航行)2.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3.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真實地球為不規則球體,不存在地軸、經緯線。4.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所有緯線都平行。①緯線是不等長的,緯線的變化規律是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兩極遞減,直到兩極縮成一點。②除了兩級外,每一條緯線都是一個閉合的圓,緯線有無數條,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③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緯度范圍為0°~90°,緯度的變化規律是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兩極遞增。④緯度0°~30°為低緯,30°~60°為中緯。60°~90°為高緯。⑤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大圓圈,叫赤道。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將地球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N”和“S”表示緯線所在的半球。5.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也叫子午線。①經線是等長的,0°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本初子午線以東稱為“東經”,用“E”來表示,以西為“西經”,用“W”來表示。②經線指示南北方向。③經度范圍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是以本初子午線為中心向東西兩側遞增直到180°重合。20°W和160°E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用“小小為東,大大為西”判斷經度所在半球(經度是西經的,與20°W比較,小于20°W的在東半球,反之,在西半球;經度是東經的160°E比較,大于160°E的在西半球,反之,在東半球;20°~160°的看符號判斷,什么符號就在哪個半球)。6.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經緯度位置,就是某條經線和某條緯線的交點。7、一般經緯網的判讀:(1)有0°緯線和0°經線的,以0°緯線為界上北緯下南緯;以0°經線為界左西經右東經;(2) 無0緯線和0°經線的,對于緯度來說由下向上逐漸增大的是北緯,反之為南緯;對于經度來說由由左向右增大的為東經,反之為西經;(3)有180°經線的與0°經線正好相反,180°經線左為東經,右為西經;8.地球繞地軸不停旋轉 ,叫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自轉產生的現象是晝夜交替和時間差。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9.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公轉產生現象是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10.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春分日: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分。3、4、5三月為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6、7、8三月為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分,9、10、11三月為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南半球相反,12、1、2三月為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11.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根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北寒帶(66.5°N--90°N,北極圈以北)、北溫帶(23.5°N--66.5°N,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熱帶(23.5°N--23.5°S,南北回歸線之間)、南溫帶(23.5°S--66.5°S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南寒帶(66.5°S--90°S南極圈以南) 我國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五帶特點:寒帶:終年嚴寒,有極晝極夜現象,無陽光直射現象;? ? ??溫帶:四季變化明顯,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終年炎熱,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晝極夜現象;12.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13.比例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比例尺=圖上距/實地距離。比例尺類型:線段型、數字型、文字型比例尺大小判斷: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大小與表示內容詳略、范圍大小的關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表示的越簡略。 14. 通常地圖上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辨方向;指向標的箭頭始終指向北;經線指南北,緯線指東西。圖例: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15.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某個地點高于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在地圖上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每兩條相鄰的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16.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讀:地形圖,不難讀,看好走勢和標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鞍部位于山頂間,陡崖重疊等高線。17.陸地五種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18.常用地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好處: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地形剖面圖的好處: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第二章陸地和海洋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2.名詞解釋:大陸:面積較大的陸地。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大洲: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洋:面積廣闊的海域。海:大樣的邊緣部分海峽:溝通兩個大洋的狹窄水道。七大洲(按大面積大小劃分):“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面積最大是亞洲,面積最小的是大洋洲。全球共有六塊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是一個整體,合稱為亞歐大陸四大洋按面積大小:太大印北。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被赤道穿過的大洲有: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北極圈穿過的大洲:歐洲,亞洲,北美洲。 南極圈穿過的大洲:南極洲。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南極洲和北冰洋。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極洲和北冰洋。跨緯度度最多的大洲:亞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特征大洋名稱位置(周圍的大洲)主要特征太平洋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五個大洲包圍。跨南北半球,幾乎占世界海洋面積的一半。大西洋被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南極洲五個大洲包圍。跨南北半球,形狀略呈“S”形。印度洋被亞洲,非洲,南極洲,大洋洲四個大洲包圍。大部分在南半球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個大洲包圍。全部在北半球,大致以北極為中心,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多。3.大洲與大洲的分界線亞洲和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和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歐洲和非洲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4.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5.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6.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地表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42頁)。六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例如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的日本、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7.據測量,亞洲與非洲之間,紅海幾千萬年以后將成為新的大洋;歐洲與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幾千萬年后可能消失。第三章??天氣與氣候1、天氣與氣候: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特點①短時間,時刻變化的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①多年的平均狀況②穩定,變化不大。2、風向:指風的來向,有“北、南、西、東”四個基本方向風力:風強弱的級別,共分18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3、衛星云圖: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與的顏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厚,下雨的可能性越大。4、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空氣污染指數來表示。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達,對人體有害。 空氣質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二、氣溫1、氣溫:大氣的溫度;用“℃”表示,讀作攝氏度。描述一個地方的氣溫,需要使用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2.日平均氣溫: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數月平均氣溫:一月中各日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年平均氣溫:一年中個月平均氣溫值的平均數氣溫的觀測,通常一天要進行4次(一般在北京時間8時、14時、20時、2時)3.氣溫日(年)變化:以一天(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氣溫年較差: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4.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陸地7月氣溫最高,1月份氣溫最低,海洋8月氣溫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5、氣溫日較差= 一天中最高氣溫— 一天中最低氣溫氣溫年較差=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 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氣溫6、一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通常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氣溫在時間上的變化。氣溫曲線圖讀取:①讀出最高月平均氣溫的數值及月份;②讀出最低月平均氣溫的數值及月份;③算出該地氣溫年較差;④說明該地氣溫的年變化7、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氣溫的水平分步。在等溫線圖中,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相等,數值越大,氣溫越高;等溫線呈封閉形狀時,如果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之,為高溫中心;等溫線密集,說明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說明氣溫差別小。氣溫大致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北半球等溫線值由北向南遞增,南半球等溫線值由北向南遞減8、氣溫的分布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緯度因素 :世界氣溫從低緯向兩極逐漸降低海陸因素: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地形因素:同緯度,海撥高、氣溫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度。三、降水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 降水量的測定: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計總和)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一個地方一年內將水的季節變化。4、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降水量相等。5、降水的分布規律:(四多四少)緯度因素: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海陸因素: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溫帶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距海洋遠,降水少 地形因素: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6、世界的雨極和干極:乞拉朋齊(珠穆朗瑪峰南坡);阿塔卡馬沙漠四、世界氣候1、氣候的組成要素:氣溫和降水2、氣候類型的分布緯度因素影響:分布地區氣候類型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海陸因素分布地區氣候類型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5、影響氣候的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①對氣溫的影響:低緯度地帶全年獲得的太陽熱量多,年平均氣溫高;高緯度地帶全年獲得的熱量少,年平均氣溫高。因此,世界平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降低。②對降水的影響:由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少。例如: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地形因素:①對氣溫的影響:氣溫隨海拔高度的上升逐漸下降。②對降水的影響:被封破降水少,迎風坡降水多。例如,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海拔較高,所以氣候寒冷;海陸位置:①對氣溫的影響:同一緯度,夏季陸地氣溫較高,海洋氣溫較低;冬季陸地氣溫較低,海洋氣溫較高。②對降水的影響:遠離海洋的內陸降水小少氣候干燥;沿海受濕潤氣流影響降水多,氣候濕潤。例如: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6、全球變暖的人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燒煤,石油,天然氣。 二是砍伐森林。第四章居民和聚落一、人口與人種1、總數:70億,2011年10月31日2、增長:18世紀以前增長緩慢,18世紀以后,特別是20世紀以來增長迅速。 原因: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3、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的增長速度越快。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年內出生人口/總人口x100% - 年內死亡人口/總人口x100%4、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5、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老表示。人口密度=該地區的總人口數/該地區的總面積,人口的疏密程度即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單位:人/平方千米世界人口分布特點──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集中于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氣候濕潤、農、工業最早、最快地區。人口稠密區及分布原因:亞洲的東部和南部(這里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北美洲(這里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人口稀疏區及分布原因: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極低地區;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區。 6、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資源短缺: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糧食短缺等。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徒弟沙化、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社會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饑餓貧困。教育、醫療等人口增長過慢產生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合理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7、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分為白種人,黃種人,9、人種的分布:三大人種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分布,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黃種人亞洲東部、南美洲西部和北部、北美洲的北部白種人歐洲、北美洲、北非、西亞、南亞、南美洲的東部和南部、大洋洲黑種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區、大洋洲的西北部二、世界的語言和宗教1、語言:漢語-使用人數最多 英語-范圍最廣 西班牙語-拉丁美洲2、聯合國六大語言及分布: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語言主要分布地區漢語中國和東南亞等地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俄語俄羅斯及其鄰近的國家法語法國、非洲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國家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拉伯語西亞和北非3、世界的宗教:宗教發源地分布建筑物及經書基督教亞洲的西部歐洲、美洲及大洋洲教堂(頂部有十字架)、《圣經》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清真寺(圓頂的尖塔)、《古蘭經》佛教古印度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佛塔(紅墻黃瓦的廟宇)、《藏經》4、基督教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中國的回教和清真教屬于伊斯蘭教(回族、維吾爾族等信仰);喇嘛教屬于佛教一支(藏族、蒙古族、滿族等信仰)。三、人類的聚居地-----聚落1、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2、聚落的類型: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3、①鄉村聚落有農村(耕作)、牧村(放牧)、漁村(捕魚)、林場(伐木)等不同類型。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后有城市。由于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有較大差異。4、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 5、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適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資源豐富等。6、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建筑 當地氣候特點民居的建筑特點因紐特人的雪屋嚴寒雪塊構筑,低矮無窗,門小,保溫性好。黃土高原的窯洞干燥,冬冷夏熱利用厚厚的黃土層,冬暖夏涼。傣族竹樓(高架屋)潮濕,炎熱多雨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新疆的平頂屋干燥,風沙大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西亞的鄉村炎熱,干燥墻厚,窗小。減少熱量的傳入和沙漠的熱風,防止風沙進入。濕熱地區——雙層結構、屋頂傾斜(坡形屋);寒冷地區——墻厚窗小;炎熱干旱—屋頂平(平頂屋)、窗小厚墻7、聚落世界文化遺產的代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中國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安徽皖南的西遞、宏村、福建客家的土樓等。8、聚落發展與保護: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應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第五章發展與合作1.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大體可以把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2.從世界范圍看,發達國家大多數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發展中國家分布在非洲、亞洲、南美洲。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3.發達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南北對話”:國際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的商談。“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4.人類發展過程中,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要求加強國際合作。一個國家要進步和發展,就要同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和交流。5.進入21世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迅速,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因。6.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并不是平等的,這是造成現在發展中國家落后于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售農、礦等初級產品,價格較低。發達國家利用從發展中國家購買的原料,制造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并把他們銷售到世界各地。這樣,發達國家賺到的錢多,發展中國家賺到的錢少。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及特征:氣候名稱分布地區氣候特征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熱帶沙漠氣候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以及大陸西岸全年炎熱干燥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亞州東南部(以中國最為典型)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地中海氣候中緯度的大陸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度的大陸西岸全年溫和濕潤溫帶季風氣候中緯度的大陸東岸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冷夏熱,降水較少寒帶氣候高緯度極地地區終年嚴寒,降水稀少高原山地氣候高原山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