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塞腰鼓的歷史發展安塞地處陜北,相傳古時候戍邊守塞士卒,打仗時用腰鼓助威,勝利后用它來歡慶。隨著歲月流逝,腰鼓又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特別是節日期間,人民用打腰鼓歡慶豐收,增添節日氣氛。安塞腰鼓參加者一般為男性。分兩種形式。一種為路鼓,即邊走邊打,另一種為地鼓,在廣場、舞臺及指定地點表演安塞腰鼓。打鼓者多頭系羊毛巾,腰結紅綢帶,鼓系腰間,兩手執槌,在大鼓、大鑼、銅鐃及嗩吶的伴奏下,左蹦右跳,生龍活虎,顯示黃土高原的摯熱情感,是力量的凝聚和爆發。安塞腰鼓源于戰爭或者祭祀,后來演變為漢族民間的娛樂活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安塞腰鼓可有幾人到幾千人一起演奏非常壯觀。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腰鼓簡介腰鼓屬打擊樂器。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鼓長約34厘米,兩面蒙皮。鼓框上有環,用綢帶懸掛在腰間,演奏時雙手各執鼓槌擊奏,并伴有舞蹈動作。腰鼓在民間十分盛行,人們跳著腰鼓舞,變換隊形,或行走或在一個場地內邊舞邊敲。同時也用于民間秧歌舞。腰鼓最初流行于陜西,后來在全中國發展流行。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變化極為豐富,在民間流行極為廣泛,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近年來,腰鼓舞已在許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興起,其主要是自娛自樂,同時也是一種豐富的業余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安塞腰鼓.rmvb 安塞腰鼓的歷史發展.doc 腰鼓簡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