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教學案例認識運動把握規律一、教材分析1、本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是在第一框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世界”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答,在強調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為第五課的教學設下伏筆,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2、本課題的主要內容通過兩條邏輯線索進行分析。第一條通過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概括出運動和物質的關系。這條線索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第二條通過分析規律,得出規律是客觀的,但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規律和改造世界。二、教學目標知識層面識記:運動、靜止、規律的含義理解: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的關系,規律的客觀性及人與規律的關系能力層面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能夠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層面通過學習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自覺地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1、教學重點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突破方法:通過探究分析惠能的觀點和刻舟求劍的錯誤之處,有學生歸納解決。 規律是客觀的突破方法:通過讓學生討論我們可以把神州飛船準確地送上太空等事例來完成。2、教學難點 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突破方法:通過探究詭辯家歐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諾的“飛矢不動”的觀點等來突破。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投影《刻舟求劍》的故事。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錯誤?學完本課知識,你就會得到答案。——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望。(二)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1、運動的含義:讓學生列舉通過學習、生活實踐了解到的運動方式,由老師引導學生概括出運動的含義。靜止的含義: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靜止的事例,由學生歸納出靜止的含義。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1)通過多媒體介紹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提出問題:慧能在物質和運動關系上犯了什么樣的錯誤?(2)展示刻舟求劍圖片提出問題:刻舟求劍者在物質和運動關系上犯了什么樣的錯誤?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學生歸納出運動和物質的關系。3、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運用課本材料)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詭辯家歐布里德犯了什么錯誤?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飛矢不動”為什么是錯誤的?由學生歸納出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三)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含義投影幾組說法:①喜鵲叫喜,烏鴉叫喪;彗星、地震預示國家衰敗②水往低處流;蘋果落地③守株待兔等。讓學生思考:以上說法是規律嗎?教師引領學生分析歸納出規律的含義。2、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投影材料:水從高處向低處流,但現代水利設施卻可以把水從低處引到高處,灌溉農田;人們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州飛船準確地送上太空;認識了生物變化規律,就能自覺地培育農作物的新品種。提出問題:這些是否說明人們可以改變或創造規律?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然后由學生歸納出出:規律是客觀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3、利用規律造福人類投影:①人們認識和利用規律的事例如:三峽大壩的建成、胰島素合成、衛星上天,因為我們按規律辦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②我們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表現,如:沙塵暴、洪水泛濫等。讓學生通過比較從中歸納出:①尊重客觀規律,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②在尊重客觀的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四)課堂小結①由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并用課件展示本節課兩大知識線索。②由學生總結本課還有那些疑問(五)當堂檢測歷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廣大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來,由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大規模圍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削弱了洞庭湖防洪抗旱的能力。近些年,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五分之一,湖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