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2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熟記:創新的社會作用;理解:創新的社會作用從幾個角度分析的,如何分析的。2.能力目標:學會用創新的知識分析和認識事物的能力;通過學習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學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初步具有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自覺樹立創新意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堅信創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新意識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的否定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自覺樹立創新意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教學重點難點】創新的作用【教學方法】情景討論法、小組探究法、分析講授法、活動啟發法。【課前準備】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把握創新的社會作用的內容、意義,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疑問。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解答學生疑問,課后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分若干組,教室內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教師首先提問:(1)不破不立的哲學依據是什么?破和立的辯證關系是什么?(2)你能舉出歷史上創新的例子嗎?教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創新的社會作用。讓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讓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的疑問。教師:大家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好,看得出課前認真預習了。那么我們今天主要來解決這些問題。重點講解創新的社會作用原理,強調創新作用的分析,注重分析思路。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探究一:技術創新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什么關系?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獨立思考,給出回答。教師點評:科學技術的每一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出更廣闊的勞動對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探究二:運用所學原理說明制度創新的意義。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1)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一度是困擾我們的理論和實踐的難題。那么傳統觀念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有何認識?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社會主義不能搞這一套。(2)我們黨是如何突破這一理論束縛的?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都是調節經濟運行的手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可以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陷。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3)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對傳統理論的突破,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變革先導。(4)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這個圈是什么?深圳經濟特區。(5)假如沒有市場經濟理論,深圳經濟特區能發展起來嗎?不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率先在沿海地區開辟了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經濟特區。理論創新推動了制度創新等其他創新。理論創新是指導,制度創新是保障,科技創新是動力,文化創新是智力支持。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師生總結得出結論。(課堂實錄)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給了學生一個感性認識,通過閱讀,提高了學生分析能力,拓展了學生哲學知識,提高了學習對哲學的興趣,同時點出了創新的重要性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意義。探究三:想一想,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是什么推動了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為什么?學生閱讀教材內容,自主思考,合作討論,得出答案。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即模糊直觀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辯證的思維方式。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使得人類認識的對象和范圍日趨廣闊,推動了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使得人類思維的性質和水平不斷更新和提高。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知識來掌握本部分知識。教師可以用教材專家點評加以總結。探究四:你還能舉出哪些推動人類文化進步的創新事例?學生閱讀教材中與之有關的內容,自主思考,合作討論交流。教師點評:縱觀中外歷史不難發現,人類文化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勞動創新的結果。如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的徽班。徽班與其他劇種交流滲透,吸收了其他雜曲的優點而形成。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確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哲學原理,提高生物學的哲學素養,通過學習,具備基本的哲學觀點。教師在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點評。思維拓展:創新的哲學依據有哪些?(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的角度思考)教師點評:唯物論:創新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辯證法:創新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所以,我們要反對因循守舊,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礎上實現突破,促進是物質變。認識論:認識有一個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和推移的過程,創新符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在擴展、加深的哲學道理。(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和反饋。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通過學生的概括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程度。再次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檢驗教學效果。(課堂實錄)(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我們已經學習了“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它的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單元的有關知識。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尋覓社會的真諦》這一部分,著重找出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歷史的主體,教材分析的不同角度,積極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板書設計】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角度)創新對科技的意義(1)科學的本質(2)科技創新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①更新生產工具②更新了生產技術③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④開辟了更廣闊的勞動對象。2.創新推動生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1)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2)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1)實踐方式決定思維方式(2)不同實踐活動決定思維活動的不同性質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內容。(3)人類文化的發展是通過創新實現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