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案教學內容及解析內容:本課內容是讓學生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特點及其生生不息的內在品格;引導學生感受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學藝術、凝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精神和非凡創造力的科學技術,特別是裝扮中華文化百花園的各具的民族文化,體會中華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解析:本框題內容包括三個目題。第一個目題: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在方方面面,教材從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方面加以說明。關于文學藝術,教材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從一般意義上講文學藝術的作用,即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到的作用。二是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的特點和作用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關于科學技術,教材講了以下幾層意思。一是從一般意義上論述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二是從總體上講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對人類文明史的貢獻;三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四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力量。第二個目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政治結構影響,我國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第三個目題: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人民創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識記中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地位和特點;2、理解中華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無窮魅力;3、運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分析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成果。能力目標:1.結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我國的發展道路,體會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1.結合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繼承、發展,感悟文化發展實質在于創新的能力。2.結合人類社會實踐不斷發展的歷史,分析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能力。3.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體會熔鑄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的中華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教育學生尊重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教學難點:不同區域的文化形成原因、關系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情景一(播放一組民歌組合:分別是《康定情歌》《劉海砍樵》《茉莉花》《繡荷包》《大坂城的姑娘》,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問題)問題1:你能知道這一組合中有哪些民歌嗎?生:有《康定情歌》《劉海砍樵》《茉莉花》《繡荷包》《大坂城的姑娘》等。它們分別流行于四川、湖南、江蘇、河北和新疆一帶。教師總結:我國不少地方的民歌,包含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反映了那個民族或地方的精神追求。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這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嗎?我國許多優美的民歌,流行于特定的區域,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現象,也說明了這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正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整個世界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呢?推進新課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情景二(課件展示材料)材料一:“這個省有一市鎮,叫做泉州,他們在那里制造各色優美的瓷器,并由那里遠銷到全世界。它品類豐富,價格又極便宜。”這是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記述的中國見聞。材料二:“中國人設計園林的藝術確實是無與倫比的。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并論,只能像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這是18世紀英國著名建筑師威廉·查布斯的看法。材料三:“‘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國。”這是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對著名科學史學者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進行提煉后得出的結論。問題2:參考上述事例,結合你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可否對中華文化的特色及其對世界的貢獻作出描述 教師總結:中華文化的特色是輝煌燦爛,博大精深。文化內容既反映上層人們生活,也貼近百姓;園林設計上呈現地域差異,南方園林多體現居者閑適心境,北方園林多呈現皇權的尊榮顯貴;傳統科技發達,許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實現科技劃時代的發展。對世界的貢獻:傳統文化光輝燦爛,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走在世界前列,中華文化圈的形成及傳播對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宋元時期中國三大發明先后西傳,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改造舊社會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推動了近代社會的到來。中華文化的這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的特點,可以從哪些方面得到說明呢?我們可以從我國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方面得到有力的證明。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情景三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京劇表演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醉鼓》表演問題3:圖片反映了我國文化的哪方面?教師點撥:京劇是中國戲劇的瑰寶。在世界文化展示的各種場合,京劇五彩繽紛的臉譜、悠揚的板腔,常常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教師設問:關于中國的藝術創造,同學們還知道哪些?以及它們的影響?生1:長篇名著首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另外關漢聊的戲曲作品、魯迅的散文、雜文都不錯。尤其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很大影響,現在不僅中國,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有紅學研究會。生2: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時期的小說,它們對后世影響很大。教師點撥:我們的祖先、先輩們留給我們的文學藝術財富真是太多了,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得盡的。1、文學藝術的作用: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到的作用2、文學藝術的特點: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3、文學藝術的地位: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過渡)不僅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也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二)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情景四(課件展示資料)公元前256年,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在岷江中上游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彪炳史冊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以都江堰為首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農田的灌溉、成都市企業和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水產、養殖、林果、旅游、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在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都江堰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創造了“天、地、人、水”和諧共榮的光輝典范。問題4:都江堰工程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什么特點?你還能說出哪些在中外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就嗎?教師總結:都江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的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綜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體現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就很多,不少對世界文明都產生深遠影響,如“四大發明”、中醫學、農學、天文學等,都很有影響。知識拓展——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世界科技史的重要地位和影響李約瑟《自然科學大事年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時間公元前6~公元前1世紀公元1~400年公元401~1000年公元1001~1500年時代春秋到西漢東漢到東晉南北朝到北宋初北宋到明中期比例50%62%71%58%某英國學者: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基本的發明創造,幾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國。可以說,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著名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表現在其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和獨到的科學技術成就,而且通過我國不同的區域文化也能得到有力的說明。情景五(展示圖片資料并引導學生討論)2004年,云南利用豐富多彩的多民族人文景觀,打造多元文化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文化沖擊波,無論是耳熟能詳的《五朵金花》,還是引起轟動的《云南映象》,在帶給觀眾精神享受的同時,也帶著云南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走向了世界。問題5:你知道上述圖片反映了哪些地方的文化特色嗎,能具體分析一下嗎?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地域色彩?問題6:你能結合材料分析我們應如何看待我國的區域文化嗎?(學生討論、發言,老師歸納總結)教師總結:(5)圖片反映了我國的江南水鄉文化和西南邊陲的滇黔文化。地處江南的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水鄉文化。那里河網縱橫,吳越文化自然與水有密切關系。如行云流水般的絲竹之聲,清秀柔潤的江南文學和山水畫,小巧精致、無水不成園的江南園林,飲酒品茗的嗜好及對紫砂壺的講究等,無一不與水結緣。水為江南帶來了優雅的文化內涵。處于內陸的滇黔文化,具有邊陲山寨文化特征。歷史上,西南地區屬于邊地,因交通不便,與內地交往不甚密切。加上云貴高原地勢險要,地形復雜多樣,多民族交錯雜居,因而滇黔文化含有特定的多樣化民族個性。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都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原因:地域遼闊的中華大地,由于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經濟狀況、風俗習慣和語言方面的差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吳越文化是典型的水鄉文化,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滇黔文化具有邊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條件和多民族社會歷史條件影響較大,含有特定的多樣化民族個性。它們都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博大的特征。(6)中國不同區域文化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又各具特色,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突顯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都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異。華東地區人工雕飾的文化資源較多,西南地區原生態文化資源占多數;吳越文化流動和開放性強,滇黔文化內斂性強;吳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熱情奔放;滇黔文化較吳越文化更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拓展探究1.你能從“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義上,說明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異嗎 2.如果把這些文化與你的家鄉文化相比較,你還會發現什么新的特點嗎 教師總結:1.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都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異。◇華東地區人工雕飾的文化資源較多,西南地區原生態文化資源占多數;◇吳越文化流動和開放性強,滇黔文化內斂性強;◇吳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熱情奔放;◇滇黔文化較吳越文化更具有多樣性的特征。這些文化與我們家鄉相比較,其特點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特點相對穩定,具有明顯的區域風情。而這些帶有明顯自然環境特色和社會人文特點的的地方文化,相互聯系、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又各具特色,構成了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燦爛奪目的多方位格局,凸顯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得益于我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一)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情景六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崗石窟黎族《草笠舞》鄂溫克族《篝火舞》壯族《火貓舞》葫蘆絲熱瓦甫套笛問題7:我們的中華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構成的你還能列舉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民族文化古跡、民族舞蹈、民族樂器、民族節日等)嗎?它們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我國的雕刻建筑藝術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學。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并稱為三大英雄史詩。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如胡琴、笛、簫、嗩吶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壯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鮮族舞蹈等都極具特色。由此證明,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自己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二)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教師設問: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教師總結:各民族文化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文化爭奇斗艷,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也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民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應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優秀文化,各民族文化應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共同為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做出應有的貢獻!(三)中華文化的力量表現問題探究溫家寶總理在美國會見華僑時滿懷深情地說,中國已解決了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洗刷了百年恥辱,現在剩下一個臺灣問題,“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是我們最大的鄉愁、最大的國殤”。用有關知識分析:為什么“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是我們最大的鄉愁、最大的國殤”?教師點撥: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各族人民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臺灣文化歸屬于中華文化。傳統的民族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教材第70頁的插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說明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說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我國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時中華文化還具有無窮的力量。表現在: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混、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情景七:2004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法蘭西文化先后在法國和中國相會。中國文化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態度走向法蘭西。問題6:上述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點?這一特點在發展文化交流中有何重要性?教師總結: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它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這也正是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又一重要原因。那什么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呢?這種包容性對中華文化產生了什么影響?所謂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課堂小結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文學藝術和一切科技成果,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不同區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