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一、學生課前準備1、由學科課代表組織學生完成本節課的預習;2、教師提前安排學生分小組討論:我們的中華文化的特征有哪些;3、自習時間,結合預習案預習本框知識。二、教學過程【復習提問】采取學生互查、教師抽查的方式提問下列問題。(1)傳統文化的特點?(2)如何繼承傳統文化?【情景導入】由視頻《舌尖上的中國》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預習情況反饋】對自習預習情況進行反饋,已達到表揚先進,激勵落后的效果。【學習目標展示】學生代表領學本框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知道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根據材料提煉解讀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堅信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族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探究活動】學生結合探究一歸納:中華文化的特征有哪些?進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自主學習】1、鞏固、完善預習案,思考課堂探究案。2、梳理自己疑問,準備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時間:5——8分鐘教師展示探究活動的內容與展示點評要求,學習按要求做好討論。內容:活動一: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活動二:(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問題?(2)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題所反映的問題是如何認識的 展示點評要求:(見課件)教師歸納點撥知識一、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遠流長(從時間緯度或縱向看) (1)漢字在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 2.博大精深(從內涵角度或橫向看) (1)獨特性(從不同文化形式上看) ①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區域性(從不同地區看) ①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②不同地域文化的關系: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點。 ③具體表現: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從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異彩紛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通過探究二深入研究: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①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歷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區的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融合、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個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之驕傲。(共性)④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中華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蘊和民族凝聚力。 因此,要尊重不同區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融合、吸收,共同締造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3.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1)含義: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意味著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趨同。二、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 2.近代經歷了衰微的過程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再創中華文化新輝煌教師進行知識整合: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小結】列知識樹,從整體把握本課,同時指出重點問題。【鞏固深化】修改完善知識體系,整理深化所學知識及方法規律,準備當堂檢測。【當堂檢測】目標及要求(3分鐘):認真審題,安靜作答,力爭全對!【課后作業】1.整理學案,鞏固基礎知識。2.學了《我們的中華文化》這課內容,你有什么感想或啟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