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文化創新的一個根本途徑,兩個基本途徑。理解文化創新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能力,是學生具備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構建知識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探究文化創新的具體事例,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各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文化創新的途徑(一個根本途徑,兩個基本途徑)難點: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三、教學方法事例探究法、啟發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學過程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導入同學們,你們相不相信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點石成金”之術呢?如果不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一下一位平凡的“畫石女孩”的“點石成金”術吧。學生積極討論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點石成金”術用“點石成金”的故事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導入新課。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推進新課一、繼承傳統,推誠出新過渡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探究一:多媒體展示“畫石女孩”的成功創業之路。問:從阿芳的創業成功之路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么?板書:一、繼承傳統,推誠出新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孝”,古人認為“孝,德之本也”“百善孝為先”古代有許多孝的典范。探究二:多媒體展示焦仲卿因母休妻的故事問:1、焦仲卿的行為在今天值得提倡嗎?假如你是焦仲卿你該怎么辦?2、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并實現孝的創新 板書: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剛才我們分析了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今天,在我們的國土上經常看到外國人的身影,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不可避免的要面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要實現文化創新,我們應怎樣對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回答這個問題。板書:二、面向世界,海納百川探究三:多媒體展示雜技舞劇《天鵝湖》的相關材料問:結合《天鵝湖》的例子,談談應如何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點評:在文化借鑒、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要海納百川,充分吸收外學生回答: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學生積極展開討論,紛紛舉手回答問題。不提倡,對待傳統的“孝”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學生積極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并思考回答問題。學生觀看多媒體相關材料,并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學生:不是,我們在海納百川的同時要做到“以我為主,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解答問題的能力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讓學生明白要實現文化創新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過渡引入文化創新還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解答問題的能力通過問題辨析,突破重點。同時培養學生用辯證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三、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小結國文化中的有益成果。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全盤西化,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呢?辨析:“海納百川”與“以我為主”是否矛盾?板書:三、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探究四:多媒體展示教材55頁的三種觀點,請同學們分析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為什么?接著請同學們閱讀教材55頁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完成下表(見多媒體課件)接著具體展示相關的實例讓學生分析分別犯了哪種錯誤(見課件)問:經過這節課的分析,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文化創新的途徑有那些嗎?利用課件的知識結構圖分析,總結為我所用”。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辨析學生積極討論思考學生填表爭相搶答學生聽講,并回憶本節課所講解的內容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綜合探究的能力通過填表的形式,具體分析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突破本課的難點。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帶領學生回憶本節課的內容,加深理解。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被合稱為“四大發明”,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它不但對中國的發展,而且對整個人類的發展都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四大發明的根本途徑是( )A.社會實踐B.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C.創新精神D.我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答案:A解析: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京劇是通過不斷吸收地方戲曲的精粹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長豐富發展起來的。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維護藝術的長盛不衰,關鍵在于能否( )A.全面吸收各種藝術的特色B.不斷推陳出新、博采其他藝術精華C.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D.保持傳統藝術不受其他藝術的沖擊答案:B解析:題干是講如何維護藝術的長盛不衰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如何保持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推陳出新、開展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故選B項。A項表述不科學,C項與題干意思不符;D項說法錯誤。3.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的學生練習的曲目大多是外國音樂家的作品。在上海音樂學院讀書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輕人決心創作出中國人自己的作品。他們以發展民族音樂為使命,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說的樂曲,成為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范。這說明要以中國人容易接受的形式實現文化創新,就必須( )A.固守本民族的文化B.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C.推崇外來文化D.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答案:D解析:堅持文化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必須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同時必須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A、B、C三項表述均錯誤。4.2005年6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山西文化事業出現了令人驚喜的形勢:精品不斷出現,在國內演出市場叫好又叫座。山西省委宣傳部為促進山西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體制改革,山西文化藝術團體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規律,不守舊,不自餒,大膽創新,在繼承中創作的話劇《立秋》、舞劇《一把酸棗》、大型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響遍大江南北。這說明( )A.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發展的前提B.傳統文化都有鮮明的民族性C.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D.文化的發展要勇于在繼承中創新答案:D解析:解答本題,準確地把握材料中心思想是關鍵。總結出題干中心思想后,要根據題干的要求,逐項進行對照選擇。本題的中心思想是:山西省文化團體不守舊,不自餒,大膽創新,創造出一批文化精品。A、B兩項都與題干中心思想無關,C項講的是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也與題干不符。二、假如,我們過幾天要參觀黃梅戲劇團,現團長想請大家為黃梅戲劇的發展,獻計獻策,我們的對策是什么呢?四、板書設計文化創新的途徑五、教學反思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師生、生生、師生與教學資源、媒體的“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教師不應以“領導者”“權威”自居來支配課堂教學,而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與指導者,學生才能成為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主體。本框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中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有適時、針對性的點拔、引導,真正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伙伴。但是本堂課在選材方面雖然材料豐富,但是有一些不符合蘄春這個地方學生的實際,如《天鵝湖》,因此以后在教學過程中,選材的時候應更加仔細的斟酌,力求符合校本課程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