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文化創新的途徑教案教學內容和解析1、內容:本課是上一框題的延伸,其內容主要是分析文化創新的途徑、如何正確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以及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2、解析:第一目“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主要分析如何處理古今文化的關系,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主要分析如何處理中外文化的關系,中外文化交流借鑒融合。第三目“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描述4種錯誤傾向,強調要克服錯誤傾向,堅持正確的方向。二、教學目標和解析1、目標:(1)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明確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3)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把握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2、解析:通過探究文化創新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各民族文化長處的思想意識。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在講到文化創新的途徑中有根本途徑和重要途徑,學生可能會混淆,因此講到這里我們要多強調。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多媒體五、教學過程設計六、教學基本流程導入新課本節知識解析課堂小結目標檢測配餐作業教學過程展開【導入新課】播放視頻《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主題曲。問題1:《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為什么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對于文化的發展而言,這表明了什么道理?教師分析:《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一改往日國產動畫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說教味極濃的缺陷。以幽默的語言,搞笑的劇情,鮮活的人物造型,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成為當之無愧的國產動畫第一片。由此可見,文化要想發展,要想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就必須進行文化創新。今天,讓我們來共同探究文化創新的途徑。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情景一:展示《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的主人翁圖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親切和愛美之心很強的人;喜羊羊——社會上的臺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會上奸詐愚蠢的壞蛋,愛老婆孩子。紅太狼是毒辣老婆,十分兇悍。問題1:這部影片中的人物來源于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師分析:這邊影片中的人物來源于生活,這表明文化要創新,就需要立足于實踐。由此得出“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的結論。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問題2:為什么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呢?教師總結:因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就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情景二:展示材料材料一、視頻:《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的最后五分鐘片段材料二、《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之所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就是在堅持中國風格的基礎上,在情節敘述上學習國外動畫片的成功做法,大膽想象,無限夸張,如果再能夠學習國外動畫片細膩的人物形象,毫無疑問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問題3:(1)灰太狼、喜羊羊與傳統國產動畫片中的狼與羊的形象有何異同?(2)找出材料二中《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獲得成功的原因,這對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有什么啟示?學生發言,教師總結:1、原來的狼形象:兇殘、狡詐、能吃到羊,灰太狼:狡詐、愛老婆孩子、永遠吃不到羊。原來的羊形象:善良、軟弱、被欺負。喜羊羊:善良、勇敢、聰明機智。這表明灰太狼與喜羊羊是建立在傳統“狼”與“羊”形象基礎上的新的“狼”與“羊”。2、《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在堅持中國風格的基礎上,學習了國外動畫片的成功做法。這表明進行文化創新,就需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3、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二、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1、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具體內容: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得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得過程。(古今)問題4:如何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分析: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如果漠視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文化也要跟著發展。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具體內容: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中外)分析如下:(1)、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2)、在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本原則。因為永葆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過渡:《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的成功,是因為創作者巧妙地把傳統與現在、東西方文化相結合,這提示我們:進行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1、把握兩對關系——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問題5: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學生探究、發表意見)教師總結:要想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要想把握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就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要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取長補短,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2、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情景三:(展示材料)問題6:上面的觀點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為什么?學生討論分析:觀點一是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觀點二是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拒絕接受任何外來文化,是一種“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表現。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創新的錯誤傾向,必須予以克服,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點三是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師總結點撥:文化的多樣性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要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所長,特別要善于吸收發達國家中那些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而又適合我國國情的文明成果。同時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文化的侵蝕,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當然,也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由此可見,那種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絕接受其他文化的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是錯誤的,都是我們在文化創新的實踐中,需要反對的。問題7:通過剛才所學知識,我們怎么才能實現文化創新,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呢?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課堂小結】: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知道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同時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對我們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有重要意義。目標檢測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歷來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至今仍被我們視為穩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但封建社會片面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甚至變成“愚孝”,成為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枷鎖。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對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義務與責任,是現代家庭中調節上下輩關系不可缺少的行為規范。上述材料表明( D )①文化創新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 ②民族文化的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 ③文化創新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④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必須是“民族的”,這表明我國的文化創新必須( B )A.面向世界,博采眾長B.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C.具有世界眼光,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文化D.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3.相聲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橋一帶的藝人為謀生在舞臺上相互對罵或戲謔以招攬看客,這是初期的相聲。后經侯寶林等相聲大師進行批判、改造,才成為一門真正的語言藝術,才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說明( C )A.文化繼承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B.對一切傳統文化都應該批判C.文化創新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D.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同時進行的配餐作業A組題1.右圖上海世博會會徽是通過全球征集、專家評審而產生的,會徽圖案形似漢字“世”,“世”與數字“2010”以及英文書寫的“EXPO”、“SHANGHAICHINA”巧妙組合。會徽圖案從形象上看猶如一個三口之家相擁而樂,表現了家庭的和睦。在廣義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這表現出文化發展是( B )①中西合璧,多元融合 ②社會實踐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功夫熊貓》中功夫是中國的國粹,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好萊塢能夠把兩個如此鮮明的中國元素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做法體現了( B )A.文化來源于實踐B.文化發展需要博采眾長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D.文化具有民族特色3.2011年1月19日,《中華工商時報》報道,在中國過去20年城市建設高潮中,我國的建筑數量迅速增加,滿足了大多數城市居民的基本的需求。但是集合起來的建筑物作為城市景觀,卻反映出千城一面,以及在消費、審美上對民族風格的迷失。不少建筑追求異國風情,非洲的、南美洲的、澳洲的、殖民時代的、羅馬式等各種建筑風格都得到了詮釋,但唯獨沒有我們自己的風格。這一做法( D )A.是正確的,因為這樣做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B.是正確的,因為這樣有利于發展新文化C.是錯誤的,因為對傳統文化不允許批判D.是錯誤的,因為沒有處理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4.徐悲鴻是融匯中西、縱貫古今的繪畫大師,他擅長素描、油畫和中國畫。在創作中,他將西方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這表明( D )①文化創新的重要性 ②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會實踐的重要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③B組題“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類私塾的學堂中完成的。修身、國文課使他們在“不情愿”的接受中夯實了文化根底,成就了他們輝煌的文化建樹。他們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但同時又是傳統文化的叛逆者。他們應該感恩傳統文化的饋贈。陳獨秀、魯迅、胡適就是最典型的例證。據此回答5~6題:5.“五四”時期的文化先驅們的教育是在私塾和類私塾的學堂中完成的,他們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這說明私塾( D )A.是文化傳承的最好途徑B.在文化傳承中比現代學校更有效C.不利于科學文化的傳播D.在中國文化傳承中起過重要作用6.文化先驅們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又是傳統文化的叛逆者表明( C )A.他們的叛逆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拋棄B.他們的傳承是對傳統文化的虔誠繼承C.他們的叛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D.他們的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剔除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文化發展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要使這條大河水道暢通,水清質美,就必須清理和維護好它的源與流。對于文化創新而言,就意味著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要把握好這兩組關系,就必須( D )①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②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③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④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C組題8.(2011年南京高二檢測)當芭比娃娃成為全世界小女孩夢寐以求的玩具時,柬埔寨的木偶戲、達斡爾族的哈尼卡紙人玩偶開始漸漸“失寵”;當情人節成為世界性節日的時候,不少國家自己的傳統節日卻常常被年輕人淡忘……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從經濟向各個領域擴展,亞洲各國的傳統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謀求文化“自救”成為亞洲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請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自救”。解析:本題以某些國家的傳統文化遭受危機為背景,考查對文化創新與繼承傳統關系的理解。注意既要從文化創新過程中如何處理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關系角度分析,還要回答如何鑄造文化的新輝煌。答案:(1)要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要改造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還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2)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加強與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博采眾長。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總之,我們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教學反思:本堂課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漫形式,以一種材料的不同層面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探究材料、講授新課,這樣既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又體現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特點。本堂課無論在內容探究上,還是在習題演練中,都做到了既重視知識學習,又重視情感教育;既合理使用了多媒體技術,又注重了師生的互動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