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理解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2、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3、理解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二、能力目標1、通過分析采風活動,揭示文化創新的源泉,培養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2、比較魯迅的作品與高爾基的作品,增強比較事物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明確創新的意義,使學生更加認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要性2、感悟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激發學生在各個領域勇于創新的熱情【教學重點】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教學難點】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教學方法】 采用學案教學和課堂活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文化傳承的過程就是文化發展的過程,文化傳播與文化繼承,無不內在地包含著文化創新的要求。本課就專門講述有關文化創新的內容,什么是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文化創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創新的主體是誰?這些是我們今天所要探究的問題。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填空《第二教材》P291)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就文化自身的發展而言,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但說到底,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處理:P48探究1,體會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⑴實踐: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把握這個概念注意以下兩點:①客觀世界指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②實踐的特點:有目的、有意識⑵作用: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活動一:討論朱熹的觀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點撥:這里比喻讀書時,一要注意知識更新,不可抱殘守缺;二要從生活中吸取新的養料,不斷補充自己。用于“文化創新”則強調要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就必須要深入社會實踐。活動二:處理P49探究2歸納:兩位文學大師,魯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掙扎;高爾基的作品則反映了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精神和人們對社會變革的期待。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不同,這正說明了豐富的社會實踐是其文化創新的源泉。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A.從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來看: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B.從實踐為創新提供的條件來看: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活動一:討論P49相關鏈接——這段話說明什么道理?活動二:處理P49探究2歸納:魯迅和高爾基的作品描繪的內容的變化正體現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這一理論,我們在讀他們的作品時,要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認識,更要引發我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理解了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那么,基于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又有什么反作用呢?3、文化創新的作用(填空《第二教材》P292)⑴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從根本目的的角度)①文化引導,制約社會實踐的發展②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③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和檢驗標準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思維提升:怎樣理解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⑵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從文化自身發展的角度)活動一:處理P50探究3歸納:書法家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風格與特點,無疑豐富了中國的書法藝術,為我國的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氣息和活力。活動二:舉例徽班進京→京劇產生;雜技《天鵝湖》歸納: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證。情感教育:要發展和繁榮中華民族文化,我們可以做些什么?(過渡):今天,我們生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在這個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在這個文化創新的時代,誰是真正的創新主體呢?4、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對此再進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在實踐中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總之,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中發揮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過渡):這里要特別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創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代,文化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是什么呢?5、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⑴自覺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⑵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⑶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⑷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⑸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⑹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處理:P51探究4【課堂小結】通過本課時學習,我們明白了四個道理,那就是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創新;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社會實踐;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文化創新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因此,在這個文化創新的時代,特別是文化工作者們擔負著歷史的重任和神圣的使命,這就是本課時我們所學的全部內容。【課堂練習】1、“無論作詩作文,或作畫刻印,均須于游歷中求進境,作畫尤應多游歷,實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諦。作畫但知臨摹古人名作,或畫譜之類,已落下乘;倘復僅憑耳食,隨意占綴,則隔靴搔癢,更見其百無一是矣……”對上述觀點正確理解的是( C )①藝術發展的實質就在于創新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來源③只在參加實踐就能進行文藝創新④文藝創作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行程萬里實地考察,不僅向他人請教,更注重親自試驗。例如,他吞服曼陀羅,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覺,終于認識到這種植物的麻醉作用。這說明(B)A.只有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B.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C.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D.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3、下列關于文化創新的作用表述正確的是(D)①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③對傳統文化的繼承④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書面作業】《第二教材》P316 【教學反思】本課時從整體上來講,難度不大,關鍵在于對“源泉”和“動力”的不同角度分析運用,建議這一部分還是要多通過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最后一個知識點記憶量較大,建議還是讓學生先自我體驗一下文化工作者的角色,感知要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需要具備的條件。總之,本框教學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若有可能可以嘗試一下讓學生來組織、探究、整理、分析、提煉這一部分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