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2、能力目標;(1)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二、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時主要教學內容是教材28頁至33頁,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第一框題“世界文化多樣性”。包括了“1.異彩紛呈,交相輝映2.透視文化的多樣性3.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三個小標題教材內容。1、異彩紛呈,交相輝映”是導引內容,主要是啟發學生感受和理解豐富的文化的多樣性,賞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讓學生對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產生興趣。2、透視文化的多樣性”重點是提高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論分析和認識。幫助學生認識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主要引導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樹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發展本民族文化同時,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三、學情分析經過《文化生活》前二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對于社會進步的作用,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如今的高中學生思想活潑,思想靈敏,獨立強,他們關注社會,對文化的感覺力越來越劇烈。本課主要就是談文化的多樣性,對此,學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大部分學生都觀看了奧運會的開幕式,了解一些奧運知識,所以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把握和運用水平還不夠,缺乏框架性的認識;另外,一部分學生的活動能力、自我探究能力還不高,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世界文化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難點: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五、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以"問題式教學法"為主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前布置作業:收集有關體育運動項目建筑藝術語言文字的相關資料,比較它們各自的特點.導入新課:播放錄像:《北京申辦奧運宣傳片》北京市為了申辦2008年奧運會,特意請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了一部宣傳片。思考題:(1)從這部宣傳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討論后老師提示:傳統的建筑、傳統的體育項目、中國民族服飾……(2)為什么要在宣傳片中拍攝中國傳統的建筑、傳統的體育項目、中國民族服飾?教師提示:介紹中國傳統的建筑、傳統的體育項目、中國民族服飾……其目的就是為了介紹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讓世界對中國的文化感興趣,對中國舉辦奧運會感興趣。那么建筑藝術、體育運動項目、民族服飾與文化有什么關系?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板書)一、異彩紛呈,交相輝映(板書)展示以下三組圖片:圖片1: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擊劍、跆拳道、武術圖片2:世界不同的建筑藝術——故宮太和殿、泰姬陵、巴特農神廟圖片3:世界各地的人們使用不同文字作為文化的基本載體課堂探究: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建筑藝術、語言文字,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請舉一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我們這里就以北京故宮太和殿和印度泰姬陵為例)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從以上體育運動項目以及各國標志性的建筑顯示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即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過渡語:下面我們就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兩個方面,來深切感受一下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1、民族節日:(板書)(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板書)課堂探究:各國文化的多樣性體現在民族節日上,展示:我國、外國一些典型的傳統民族節日的圖片,著重比較一下我國春節與外國圣誕節。從以上兩個節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有哪些不同?你還知道其他民族的節日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歸納得出: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2)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板書)過渡語:文化多樣性的另一個表現是什么呢?2.文化遺產(板書)課堂探究:同學們,你知道我們江西有哪些文化遺產嗎?說一說。你還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文化遺產?保護這些文化遺產有什么意義?展示:江西的世界文化遺產,廬山和三清山的圖片及中國其他世界文化遺產圖片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總結: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保護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過渡語: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我們領略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那我們又是如何來界定文化多樣性的?二、透視文化多樣性(板書)1.文化多樣性及其表現(板書)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世界各種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也都要通過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文化多樣性,可見諸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板書)課堂探究:展示(歷屆奧運會參賽國家和運動員變化統計)圖片,用文化的眼光看,奧林匹克運動為什么會從希臘走向世界?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展示各屆奧運會會微比較上述奧運會會徽,你能解釋它們的文化印記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歷屆奧運會會徽設計上的差異?從奧運會會徽的設計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統一。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過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出來。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過渡語:透過上面的兩個探究活動,我們得出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結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三、尊重文化多樣性1、如何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板書)課堂探究:投影:觀點碰撞:文明沖突論VS世界和諧論《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亨廷頓(美))本書作者塞繆爾·亨廷頓,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1993年夏,他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了題為《文明沖突?》的文章,引起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作者認為,冷戰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他認為,在這些文明中,對西方文明構成威脅的主要是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因此,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了消除伊斯蘭文明對美國的威脅。世界和諧論——2005年09月16日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作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我們···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們如何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板書)。(2)基本原則: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原則(板書)。(3)反對文化霸權主義(板書)。文化霸權主義違背了文化交流的平等原則,有悖于文化多樣性,妨礙了世界文化繁榮。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板書)閱讀下面兩段材料,思考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是什么?材料一: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法律和天文學上有突出成就。比如蘇美人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歷陽歷之間的差別。到公元前7世紀,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其順序是:星期日(太陽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材料二: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后,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評價包括造紙術在內的我國四大發明的時候說:“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尊重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板書)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板書)結束語:這節課我門共同感受和探討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財富,讓我們像看待生物多樣性一樣,認真地看待和對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最后,讓我們套用一位哲人的話結束本節課:“人類贊美大自然,但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同樣的芳香”。世界有你,有我,世界因不同而美麗。(展示)教學反思:新課改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