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民主選舉:投出理性一票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含義及優缺點(2)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含義及優缺點(3)民主選舉方式的制約因素2、能力目標:(1)能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評價、權衡四種選舉方式的利弊。(2)學會把理論和實際材料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通過討論,明白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于民主和公民的意義,逐步增強和提高政治參與的責任感和實際本領。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初步理解民主建設是要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擁護我國的民主選舉。(2)關注社會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養公民意識。珍惜得來不易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認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選出人民滿意得當家人,努力提高自己參與民主政治的意識,增強自己的政治素養。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之間的區別和利弊。(難點)2、我國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方式。(重難點)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總要參與政治、總會參與政治。在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在這么多的政治自由和權利中,選舉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那么,關于選舉,我們了解多少呢?1、選舉有何方式?2、我國的選舉方式是怎么樣?為什么?3、怎樣珍惜這個公民的最基本政治權利?這些問題就是本框題所要學習的內容。(二)講授新課<民主選舉面面觀>①某居委會選舉②美國總統選舉介紹:根據美國憲法,總統的任期是四年,只能連任一屆。總的來說,目前的美國總統選舉需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候選人提名、競選、選舉總統選舉人,最后由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根據美國憲法,總統不是由國會選舉,也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由選民選派的選舉人選舉。每個州的選舉人數同該州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員總數相等。[資料:目前全國50個州的總統選舉人總數為538票。若要當選總統,至少需要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因此,各州選舉其總統選舉人的日子也叫總統選舉日(一般是在選舉年的11月)。全國選舉后,在大選中獲勝的總統候選人要通過各州總統選舉人組成的選舉人團的投票表決,在一個州中獲得選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便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綜合探究一:1、①和②在選舉方式有哪些異同? 2、還能列舉哪些選舉方式?提示:1、①是直接選舉,②是間接選舉。①和②的選舉都是差額選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其相同點是:都進行投票選舉,都表達了選民的意愿,都是民主選舉方式。不同點:直接選舉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被候選人,一般適用于基層民主選舉,在選民較少、分布較集中的情況下進行;間接選舉是先由選民選出代表,再由他們代表選民進行投票的選舉方式,一般適用于較高一級的民主選舉。在選民較多、分布較廣的情況下往往使用該種選舉。2、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如果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我們稱之為等額選舉。如果正式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名額,我們稱之為差額選舉。除此之外還有公開選舉與秘密選舉等。師:有這么多的選舉方式,那么到底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呢?首先,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我們應把握的幾種選舉方式并對它們進行比較。一、選舉方式的選擇(一)選舉方式的比較〔注〕這里的選舉是廣義的,不僅僅是選舉權中人大代表的選舉,還包括政府領導成員的選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選舉。1.從選民的角度看,放映資料:《選舉法》第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分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學生活動:閱讀P1/16,比較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的優缺點,并完成下表。直接選舉間接選舉含義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被選舉人的方式先由選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們代表選民選舉產生上一級代表機關的代表或政府領導成員的方式優點一是它能直接地反映民意,實現選民的意志;二是可以更好地調動公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積極性;三是有助于加強選民與當選者的聯系。選舉成本較低,便于組織。局限性在選民人數眾多的情況下,直接選舉的組織工作和技術工作都有相當大的難度,且成本較高。◆由于間接選舉是由選民選舉產生的代表進行投票,致使選民與當選者之間的聯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響了選民意愿的表達。適用范圍適用于縣及縣級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選舉,城市的居委會,農村的村委會選舉。縣級以上的各級人大代表、鄉以上各級政府的組成人員的選舉。◆注:我國直接選舉的成本的統計,分為物力和人力支出,就是選舉工作量統計和財力支出。據統計,舉行一次全國性的鄉級人大代表的選舉,至少需要433萬人的人力投入,3億元以上的財力支出;舉行一次全國性的縣級人大代表的選舉,至少需要533萬人的人力投入,6億元的財力支出。2.從候選人的角度看,放映資料:《選舉法》第三十條: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于應選代表的名額。由選民直接選舉的代表候選人名額,應多于應選代表名額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于應選代表名額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分為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注:等額選舉:目前實行等額選舉的,主要有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和書記、副書記、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副書記。黨的基層組織的書記、副書記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也可以實行等額選舉。)學生活動:閱讀P2/16,比較等額選舉與差額選舉的優缺點,并完成下表。等額選舉差額選舉含義等額選舉是指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的一種選舉。差額選舉是指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名額的一種選舉。特點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人名額。優點比較充分地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而且方法簡單,耗費時間較少,容易獲得成功。為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在被選舉人之間形成了相應的競爭。有利于體現選舉人的意志;通過較充分的選擇,產生素質更高、更有責任心的代表;有利于選民對當選者實行監督。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選民的自由選擇,選民可能誤認為將要當選者已事先“內定”,因而積極性受到影響。如果對競選不加以有效規范,容易導致虛假宣傳、金錢交易等情況的發生。[注:關于競選,實際上競選是差額選舉的一個環節。]綜上所述,不同的選舉方式各有利弊,不能籠統的說哪種方式更好,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采取何種選舉方式是不同的。那么應怎樣選擇選舉方式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國民主選舉的歷程。顯示:我國民主選舉的歷程◆1953年12月,我國進行首次普選,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其中鄉鎮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等額選舉。◆1979年,我國擴大了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規定實行差額選舉。◆1986年,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一律實行差額選舉。◆1995年,我國簡化了直接選舉的程序。◆2003年,人大代表進行換屆選舉,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其中,縣鄉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各級人大代表實行差額選舉。從中看出我國的民主選舉有何變化?為何變化?師總結:從我國人大代表選舉方式的演變來看:——新中國成立初,人大代表的選舉,主要在小范圍內(鄉鎮一級)實行直接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等額選舉。——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的不斷提高,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級,實行了普遍的差額選舉。由此可見:(二)選擇選舉方式的主要依據(重點)采用什么樣的選舉方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來定。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國家性質,并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師:結合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情,我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取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三)我國采取的選舉方式(重點)——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P18頁第一段)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采用符合人民利益的選舉方式;同時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決定了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要采取此方式。閱讀思考:前些日子坐長途汽車到縣區辦事,幾位農村婦女正在議論著村里換屆選舉的事情。其中一位興致勃勃地講“誰誰為拉選票昨天給俺家里又送來一只不銹鋼盆”,另一個哈哈大笑道“俺廚房里光是不銹鋼鍋就有好幾個,全是咱們村那幾個想當官的老爺們比著送的,管他選誰不選誰呢,先收下再說”。你一言我一語,分明是“三個女人一臺戲”。但作為“觀眾”的我聽在耳里,卻亂在心頭。 ——截選自新華網作者對長途汽車上的一幕感到了心亂,為何會心亂?提示:(1)選民的公民意識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2)選民的政治參與能力還有待加強啟示我們:二、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從態度上講:公民應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這一權利,不斷增強公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增強公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從能力上講:要不斷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能力(政治素質、文化素質、議政能力),在周全考慮、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鄭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意義:公民只有不斷地提高參與民主選舉的素養(態度和能力),才能選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才能更好地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P18探究——在上述各種思想中,你比較認同哪一種或哪幾種想法?說說你的理由。(比較認同第1條、第4條、第5條。選村民委員會主任,就是讓他為村民服務的、給村民解決實際問題的、為村民謀利益的,這就需要村民委員會主任熱心服務、為人正直、公正無私、辦事能力強。)你認為影響投票結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否代表村民的利益。)(三)課堂總結、點評本節內容講述了我國的選舉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的有關知識,懂得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應該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自覺珍惜并運用好選舉權,以促進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五、課堂鞏固1、下列屬于公民直接參與選舉的有( C )①縣及縣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選舉②縣級以上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③城市居民委員會的選舉④農村村民委員會的選舉⑤鄉以上各級政府的組成人員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2、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只在鄉鎮一級實行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這因為( B)A、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B、我國經濟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不高C、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巨大發展,特別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的巨大提高D、鄉鎮級的人大代表與公民的關系最為密切,最能代表公民的利益。3、差額選舉為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在被選舉人之間也形成了相應的競爭。同時,差額選舉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 A)A、如果不加以有效規范,容易導致虛假宣傳、金錢交易等情況的發生B、不能產生讓選民滿意的結果C、可能造成競選秩序的混亂,造成惡性競爭D、導致選民與被選舉人矛盾激化,不利于社會穩定4、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中,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是(D)A、是否直接參與了國家事務的管理B、是否直接參與了社會事務的管理C、是否向國家機關提出建議以及被采納的多少D、是否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解析:對于一般公民而言,由于受到諸多因素和條件的制約,A、B、C這三項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作為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D項符合題意。5、我國各級人大代的選舉(C)A、一律實行直接選舉B、大多實行差額選舉C、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方式,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差額選舉D、反映所有公民的意愿,維護所有公民的利益6、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是(C)①物質生活條件②國家性質③選民文化水平④候選人的結構構成A.①②B.①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