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材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現階段的另一項經濟制度一一分配制度。加上以前所學的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基本經濟制度),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特點,明確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全書內容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從現實生活來看,實行什么樣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順分配關系,是事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能否充分發揮的大問題,是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大問題。我國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體系,理順分配關系。所以,講好本課時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學情分析本框的主要內容是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學的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兩個方面。學生已有所了解,學習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勞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對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簡單掌握其主要內容即可。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分層)能識記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及意義(C級)能識記,理解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本含義及必要性。(B級)能理解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級)(二)能力目標(1)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初步認識我國目前存在的多種分配方式。(2)了解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和意義以及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3)培養學生在收集、分析、歸納信息的過程中掌握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獲得知識的能力及與同學、老師探討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與人交往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適合我國國情,使學生樹立起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教學難點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因和我國現階段的多種分配方式。教學流程(一)引入新課板書“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的關系圖,激發學生思考,從圖中推導出公有制決定按勞分配,設疑:我國的分配制度只是按勞分配嗎?再以多媒體顯示“某學生一家的收入狀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二)進行新課1、什么是按勞分配 先讓學生看教材P44,教師提問:什么是按勞分配?它是由什么決定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對于按勞分配這個含義從五個方面來講,即地位、范圍、分配的客觀依據、分配的對象、分配的結果。這樣使學生既清晰又明了。并且結合教材P41的“議一議”,讓學生討論,思考,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明白,按勞分配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按勞分配的地位、作用、含義,讓學生在課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實。2、其他的分配方式:教師利用學生家庭成員收入情況數據表,結合教材59頁關于“小吳”的材料導入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板書: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情境三:其他分配方式并存小李說:“最近我家開了個小商店,收入比我的工資還高。”老王說:“我利用雙利日為一家私營企業當技術顧問,報酬很豐厚。”小張說:“我買了一只股票,現在每股升了兩元。”思考:他們工資外的收入屬于哪種收入分配方式?教師引出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知識。拓展知識: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觀必然性,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同時也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但在其他非公有制經濟中,就不能按勞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勞分配的方式了。也只有這樣,在非公有制經濟中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0頁漫畫材料,加深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認識。教師小結:(1)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中,“個體”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付出勞動,謀劃發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而且其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2)按生產要素分配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各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3、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展示本班學生家庭成員收入情況數據表,學生分析數據表并探究:我國目前的分配制度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嗎?為什么?堅持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觀必然性是什么?(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我國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第一,從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進行分析。第二從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角度進行分析。第三,從目前我國勞動者勞動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分析。教師最后再對學生的分析進行總結歸納,明確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意義,達到突破難點。)4、課堂討論: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這也是正確處理分配關系的目標。而十五大報告卻進一步明確指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矛盾嗎?為什么?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再以代表的形式發表意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對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最后老師加以總結,為進一步闡釋初次分配再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打下基礎,加深學生的理解。(三)課堂總結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教學體會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在學習中應該多引入日常生產、生活常見的一些實例,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踐中理解、把握我國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板書設計含義——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前提----公有制按勞分配必然性物質基礎----生產力水平(主體)直接原因——勞動性質和特點意義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生產要素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其他分配方式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分配客觀必然性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由所有制結構決定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課后作業(A級)1、甲、乙兩人分一塊蛋糕,兩人為如何公平分配爭執不下。有人給他們出了一個主意:讓一個人切,另一個人先挑選,這樣分蛋糕的公平問題就可能解決了。這故事啟示我們(C)A.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B.既要保證生活需要,又要合理拉開差距C.合理的分配機制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D.按勞分配原則是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2、下列關于社會公平問題的理解中,正確的是(A)A.使社會成員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B.消除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差別C.平均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D.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公平的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一舉措(C)A.有利于發揮各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B.有利于確保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C.有利于讓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D.有利于發揮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作用(B級)1、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下列體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C)A.提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B.調整銀行存貸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D.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2、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這是因為(B)A.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B.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C.注重公平可以消除收入差距D.公平是按勞分配的體現3、下列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理解,正確的是(B)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③公平否認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④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級)1、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C)①讓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來②全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④實現整個社會的同步富裕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③2、依照上題,進行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須做到(C)①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②必須重新分配私有財產,改革稅收體制,做到高收入者多納稅,低收入者不納稅③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合理的公平分配④通過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A.①④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3、在企業分配中,如果過分壓低勞動報酬,則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終將限制企業的發展。這說明(A)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B.要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C.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