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6.1《老子》四章 課件(共5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6.1《老子》四章 課件(共50張PPT)

資源簡介

(共50張PPT)
統編新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第二單元
《老子》四章
1、了解老子及《道德經》相關知識;
2、掌握文章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
3、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思考其現實意義,學習“以喻說理”的寫法。
學習目標
一、老子
老子(約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又被奉為道教的鼻祖。關于其身份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三個老子:老聃[dān]、老萊子、太史儋。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縣)人。老聃其家世代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后因避內亂,隱歸故里。另有一說老子離開王畿時,守關長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請他寫下了后世稱為《老子》的書。相傳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周禮。
一、老子
老子乃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老子被譽為東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一、老子
少年聰穎
入周求學
效力周室
著書出關
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
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關系 姓名 備注
父親 李敬或李乾 仕于周定王,擔任御史大夫
母親 益壽氏
兒子 李宗 “宗為魏將,封于段干”
孫子 李注
曾孫 李宮
李假 “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李解 “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之

“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
“道”是原始渾樸、混沌未分、深遠精微、連綿不絕的狀態。
“道”,古往今來,獨立地、不停息地、周而復始地按自己的樣態運行、流轉。它是整體,又是大化流衍的過程及其規律。它是自然流行的,沒有情感、欲望、意志,不是人格神。它是天地萬物(即有名、有形、有限的現象世界)的本始、根源、門戶、母體,是其根據、本體。
特點:超越性、絕對性、普遍性、無限性、圓滿性、空靈性。

——哲學思想
“道”之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產生原始混沌的氣體。原始混沌的氣體又產生陰陽兩種氣。陰陽兩種氣產生中和之氣。中和之氣則產生萬物。萬物各自具有陰陽二氣,陰氣陽氣相互搖蕩就成為和氣。“和”是氣的流通狀態。道在展開、實現過程中,生成長養萬物。
宇宙生成論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之

“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
道之“體”與道之“用”聯系密切。“道”的功用,“道”的創造性,源于道之體的虛無、空靈、不盈。“無”與“有”、“道”與“德”在相對相關、相反相成的過程中創生新的東西。
道與德,體與用,虛無為用
“有”與“無”是“道”的雙重性,是從作用上顯示出來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實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虛無之用是無限之用。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之

“道”的變化、功用有一定的規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自然、社會、人生,各種事物現象,無不向相反的方向運行。既如此,柔弱往往會走向雄強,生命漸漸會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長的狀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的功夫與境界
老子認為,獲得知識靠積累,要用加法或乘法,一步步肯定;而體驗或把握“道”則要用減法或除法,一步步否定。
老子警惕知、欲、巧、利、圣、智、仁、義對于人之與生俱來的真正的智慧、領悟力、德性的損傷與破壞,他害怕小聰明、小知識、小智慧、小利益的計較以及外在的倫理規范影響了人之天性的養育,戕害了赤子般的、看似懵懂無知實則有大知識、大智慧、大聰明、大孝慈、大道德的東西。
為道日損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的功夫與境界
“滌除玄鑒”即洗去內心的塵垢。在老子看來,知與欲,理智的或價值的分別,使人追逐外在之物,容易產生外馳之心,加深物、我、人、己的隔膜,背離自然真性。老子認為,德養深厚的人,如無知無欲的赤子嬰孩,柔弱平和,身心不分離,這才合于“道”,而強力、盛氣、寶貴、欲望與思慮太多,則不合于“道”。
滌除玄鑒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的功夫與境界
致力于“虛”要經常要徹底,也就是不要讓太多現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識、規范、利害、技巧等充塞了頭腦,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這些東西,激活自己的頭腦,使自己保持靈性、敏銳,有自己獨立運思的空間。“守靜”即保持閑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排除物欲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實實在在地、專心地保持寧靜。
至虛守靜

二、老子思想
——哲學思想

“道”的功夫與境界
老子認為,洞見、察識富有萬物、雷動風行的殊相世界,需要主體擺脫諸相的束縛,脫然離系,直探萬有的深淵,因為存在的終極根源在寂然至無的世界;而且習氣的系縛、外物的追索、小有的執著,會導致吾身主宰的沉淪、吾與宇宙同體境界的消亡。著重強調了人生向道德和超越境界的升華。
澄明境界
二、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讓國家變小,人民變稀少,在這個社會中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徒。
雖然有船只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機會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中去。
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飲食,漂亮華麗的衣服,安適穩定的住所,歡樂的風俗。
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來。
二、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其自身的情狀去發展,不必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制約它。
反對統治者“有為”,即強作妄為,肆意伸張自己的意欲。
主張自然無為是希望緩解統治階層的自我膨脹,威脅百姓生存的狀況,減少統治者的強制和干預,但是不能將“無為”理解為無所作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雖然道永遠是順應自然無所作為的,但是卻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老子所提倡的“無為”是要讓天地萬物和百姓自我化育,處在一種樸實安寧的狀態,而不是一種不管不顧的消極的放任。
二、老子思想
——軍事思想




老子反對戰爭,他所提出戰略思想、戰術安排等內容大多是以“止戰”為目的的。
兵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而且最好淡然處之,即使勝利了也不要自鳴得意,否則就是喜歡殺人。
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中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參加,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來對待戰死的人。
二、老子思想
——軍事思想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強的東西傾向于死亡,而柔弱的東西傾向于生長。
樹木堅強就會遭到砍伐,用兵也是如此,一味逞強只會自取滅亡,反而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堅強的往往處于劣勢,相反,柔弱的往往能處于優勢。
二、老子思想
——軍事思想




在戰略上堅持以守應攻,兩軍相交之時,敵不動我不動,不可輕敵。
不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前進一步,而寧可后退一尺。
當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懷有慈悲憐憫之心的一方能獲得勝利。
二、老子思想
——軍事思想




主張應“以道治天下”,不應“以兵強天下”,即使不得已進行戰爭,打了勝仗也不要以此炫耀武力:
第一,不以兵屠殺人民為美樂之事。
第二,以喪禮處理戰爭的勝利。老子認為,戰爭是殘酷兇惡之事,即使是打了勝仗,消滅了敵人,也是死傷許多人而取得的,不應該以殺人而慶功,所以要以喪禮來處理戰爭的勝利。
第三,戰而有果,窮寇勿追。老子認為,有道之人,不以兵逞強于天下,戰勝了敵方,就要罷兵,不要窮追不舍,殺人不止。
二、老子思想
老子出關之事記載于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文曰:“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意思是老子研修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自行隱匿不追求名聲為宗旨。他在周朝國都洛邑居住了很久,見周王室因腐敗而式微,于是就離開洛邑向西而去。到了函谷關,受關令尹喜請求,老子撰寫了一部哲學著作,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之本意,共五千余字。
三、寫作背景
老子出關
春秋時期,周朝式微,諸侯爭霸,戰亂頻頻,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識之士洞察禍福之機,深明成敗之理,認為只有避世韜晦,才能保全個體的人格尊嚴和生命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老子針對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呼吁統治者要“無為”,不要過多干涉百姓生活。
三、寫作背景
時代背景
《老子》又稱《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多以政治為旨歸,被譽為萬經之王。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經典”。其影響又不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歷史的“軸心時期”產生的一部經典作品,它屬于中華民族,也屬于世界(《老子》是世界上翻譯最多、影響最大的文獻之一,其英譯本就達百種以上)。《老子》主要有四個版本,一個是通行本,一個是馬王堆帛書本,一個是郭楚店竹簡本,一個是北大漢簡本。
四、《老子》
五、研讀——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
轂gǔ: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
當其無,有車之用: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的"無"。
當:在(某處,某時)。
其:代詞,代車轂;代陶器;代房屋。
無:指車轂的中空處。
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
埴,黏土。
以為:把……做成
戶牖:門窗。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五、研讀——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中空地方的“無”。揉和黏土,把它做成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產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無”。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產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無”。所以“有”(車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五、研讀——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者:踮起腳尖的人
不行:行走不穩
自見xiàn者: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
自伐:自我夸耀
自矜:自我夸耀
行:同“形”
處:為,做
五、研讀——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立
跨行
自見
自是
自伐
自矜
余食贅行
根源:急于表現、貪功冒進
本質:急功近利、違道而為
后果:令人厭惡
有道者不處
啟示
順道而行
謙虛知足
不可急功冒進
五、研讀——第二十四章
五、研讀——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智:智慧,聰明
明:明達(明通,通達事理)
自勝者強:賓語前置,勝自者強
強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強,竭力,勉力
不失其所者: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
所:處所,地方
不亡:不消亡,不朽
壽:長壽,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這就是壽
五、研讀——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明達。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剛強。能充分自知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
五、研讀——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加強自我修養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內心,是心靈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體察生命本質。內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勝人者”,憑借外在力量戰勝別人,只是有力量。
“自勝者”,憑借內在意志戰勝自我,克制欲望,摒除雜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達到無所不容、物我兩忘的境界,才稱得上強者。
老子認為,個人品行修養,重在修身。我們不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
五、研讀——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泮:通“判”,分離
為:動詞,做
于:介詞,在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微小的事物。
累:同“蔂”,土筐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動手去做就會壞事,有所把持就會失去。
無為:指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從事:做事
幾:接近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
學不學: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
復:彌補,補救
以:連詞,表目的,來
五、研讀——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微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發生時就做,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處理妥當。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舉步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所以,圣人順其自然,故而不失敗;不強行把持,故而不失去。人們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使事情失敗了。(如果)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對待收尾,就不會使事情失敗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從不重視稀有難得的貨物,圣人總是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常犯的過錯,來輔助天地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妄為(妄加干預)。
五、研讀——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握先兆,防患于未然
高遠目標完成于點滴積累
五、研讀——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做事要慎終如始,持之以恒
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不妄為
五、研讀——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Vs
兩者思想相同:都強調了從小處積累的重要性。
兩者結論不同。老子主張“無為”“無執”,強調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樹立信心,堅定意志,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某件事。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主張。
六、延伸——儒家和道家
1、儒家的核心思想?
①“仁”——倫理道德學,“克己復禮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禮”——正名(貴賤尊卑秩序),“名不正則言不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天地萬物的本源及其運行規律。
“道法自然”
“無為而治”
①儒家——社會倫理問題(人與人的關系),道德完善+社會責任
②道家——哲學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 寧靜和諧+超越世俗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為己任,銳意進取,建功立業,
【儒】
又超然通達,淡泊名利,潔身自好。
【道】
統治者的治國之術——以民為本+安人寧國
“儒”“道”思想異同
儒道兩家思想之互補
七、延伸——孔子問禮于老子
《史記》中記載了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跡,“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zēng]。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借孔子之口夸贊老子。
七、延伸——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道德經·第二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十二章》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第二十章》
七、延伸——軼事典故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司馬老佐主動請纓,宋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時,心生一計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人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宋營軍帳中傳來老佐陣亡的消息,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逃亡途中,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于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親鄰們又呼之曰小貍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貍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貍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老子降生
七、延伸——軼事典故
老子的事跡曾在無意之中,和佛教在我國的早期傳播糾纏頗多——早期的佛教徒為了減少佛教傳播的阻力,聲稱老子去了西域,開創了佛教,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說。
老子化胡的說法最初起源于東漢,漢桓帝時,襄楷上書寫道,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到了三國,老子化胡有了進一步發展,《三國志·魏書》注引魚豢《魏略·西戎傳》稱:“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這里說老子為佛陀之師,為《老子化胡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到了西晉,道佛之爭日益加劇,道士祭酒王浮編寫了《老子化胡經》,記述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這部經書誕生后,很快成為佛道二教斗爭的一大公案,雙方圍繞此書的真偽辯論了近千年,道教方面力證此書之真,后人陸續增廣改編為10卷,以證明“道優于佛”。佛教方面除了力辯此書之偽外,也造作偽經進行反攻。如《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等,說釋迦為孔子、老子之師。
老子化胡
七、延伸——軼事典故
《列仙傳》中記載“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老子騎坐的青牛成了一個文化符號,青牛成了老子的代名詞,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據說,老子八九歲時,附近的大山上突然出現一青牛,青牛兇猛異常,見物咬物,見人吃人。后來,老子和青牛斗智斗勇,最終降服青牛,只許他們吃青草,還教它們拉犁拉車,青牛也成了老子的坐騎。在洛陽城北,有個下清宮,以前名叫青牛觀,傳說是老子拴牛處。老子拴了青牛,上翠云峰煉丹,青牛就在此等他。后來老子決定西去傳道化胡,牽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見要離開此地,對著西方吼了三聲,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來。
青牛吼峪
八、影響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理清老子對孔子的影響,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老子對儒家的主要影響。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對孔子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在社會地位方面,提高了孔子的學術威望。
第二,在哲學思想上,孔子繼承了“道”這一概念。
第三,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為而治”,推崇類似于“小國寡民”的社會。
第四,在禮學方面,增長了不少知識。
第五,在個人處世方面,孔子也主張謙退柔和。
第六,孔子在老子“守中”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中庸”主張。
第七,孔子也具有濃厚的隱逸思想。
對儒家的影響
八、影響
先秦時期,同其他各家相比,道家就比較推崇黃帝。可能是由于黃、老二人都提倡清靜無為,也由于其他各種原因,人們便把他們相提并論了,從而形成了一個黃老學派。從漢初人們崇尚黃老的清靜無為政治思想,到漢武帝時期轉變為重黃老求仙思想。黃帝最先“成仙”,然后把老子也“感染”為神仙,再由老子把莊子也“拉”入神仙的行列。再接著,順理成章地輪到列子、文子“成仙”了。
隨著道家人物的“成仙”,他們的思想就自然成為道教的主要指導思想。被視為道教興起標志的黃巾道和天師道都是尊崇老子的。正是因為張角事奉黃老道,所以最初不少官員把張角的行為視為“善道”,以至于黃巾的勢力得以迅猛發展。三張一系創立的天師道把老子視為教主,把《老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一個信道的人都要學習,并且寫作了《老子想爾注》一書。此時的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已經慢慢超過了黃帝。尊崇老子是此后道教的一貫主張。
對道教的影響
八、影響
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發展壯大 與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道教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這種幫助可大致分為外在的“幫助”和內在的“幫助”。
外在幫助即崇拜黃老的黃巾軍打開了佛教身上的枷鎖。東漢末年,“奉事黃老道” 的太平道勢力逐漸壯大,太平道起兵推翻漢政權,為佛教發展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治環境。太平道起兵引起長期動亂,而飽受動亂之苦的人們更容易接受佛教。
內在幫助即佛教借助老莊的思想術語以宣揚和改造自己的教義。佛教進入中國以后,在很長一個時期并未受到漢人的注意。佛教所宣揚的原始教義,漢人也很難理解和接受,于是佛教就開始借用道家的名詞術語以宣揚自己的思想內容。再到后來,佛教又借用了道家的、特別是莊子的思想,慢慢把印度佛教改造為中國佛教,從而出現了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禪宗。
對佛教的影響
八、影響
近代以來,西方學者翻譯外國典籍,最多是《圣經》,其次就是《老子》。當代自馬王堆漢墓發掘兩種帛書《老子》,及湖北郭店戰國楚墓出土三種《老子》摘抄本以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對于《老子》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更加熱切。
老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提供思想資源:
老子的“自然”之學有助于人類擺脫天人分裂的困境;
老子的道哲學的范疇和方法可以豐富世界哲學;
老子的辯證有機思想有助于人類走出機械論;
老子的虛靜方法論對心身調節和精神健康有啟迪;
老子的無為哲學有助于人類實現普遍自律;
老子的超越哲學有助于人類克服自我中心主義。
可以展望,伴隨著全球化問題的展演,老子思想對世界的影響會更加深廣。
國際影響
九、延伸——人生啟迪
用儒家思想進取
用道家智慧煉心
“有所為,有所不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做勇于擔當的堂堂“君子”
做內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1、老子認為,人不但要了解別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養。
2、老子以樹木為喻,表達大的事物總是從小的東西發展起來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認為,在事情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所以出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結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達了“有”能給人便利,是因為“無”發揮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5、《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處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十、練習
6、《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作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子》中以高臺為喻說明萬事萬物都是從微小發展壯大起來的句子是:“ , 。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戰勝別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重要性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堅持如一,就不會失敗的情況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子四章》中“ , 。” 一個對自己事業追求執著的人,人可謝世,而精神事業價值萬古長存。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九層之臺 起于累土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十、練習
附:春秋戰國時期各大名家出場順序
EN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湘西| 尼勒克县| 定日县| 北辰区| 尼玛县| 建阳市| 荣昌县| 皋兰县| 明星| 海丰县| 南川市| 炉霍县| 修文县| 永川市| 长岛县| 滦平县| 淮滨县| 贵德县| 富锦市| 盐源县| 盘锦市| 永平县| 大连市| 华容县| 康定县| 黔西县| 丁青县| 琼结县| 团风县| 安仁县| 邛崃市| 仙桃市| 长海县| 称多县| 兰考县| 楚雄市| 大化| 文化| 冷水江市|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