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以詩會友,以情相和—— 酬答唱和詩學習目標1.了解酬贈唱和詩及其特點。2.把握酬贈應和詩的常見思想情感。3.掌握酬贈應和詩的鑒賞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夢微之白居易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酬樂天頻夢微之元稹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以詩會友,以情相和—— 酬答唱和詩2020年全國Ⅰ卷陸龜蒙的《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2020年新高考Ⅰ卷杜甫的《贈別鄭煉赴襄陽》2020年新高考Ⅱ卷韓駒的《贈趙伯魚》(節選)2021年全國甲卷陳師道的《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2021年新高考Ⅰ卷楊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馬》考情一覽1、初識:什么是酬答唱和詩?有何特征?2. 品情感:五大核心思想及實例3. 學方法:三步搞定鑒賞4. 練實戰:高考真題精析什么是酬答唱和詩?酬答唱和詩有何特征?臨安問題一:類別 解說酬答唱 和詩 1、古人以詩交友,朋友之間常常互相唱和,此謂“酬唱”。標題中常有“酬”“和”“贈”“送”“次韻”“答”等字眼。(題贈詩+酬答詩)2、題贈詩是詩人有所感受時,贈詩給親友,以明其情志。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題贈常表達關懷、獎勵、勉勵之情;同窗好友、親人之間的互題互贈常表達共勉共勵之情或寄托友情、親情。例: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3、酬答詩是通過答詩的形式,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進行回應。例: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白居易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類別 解說酬答唱 和詩 1、古人以詩交友,朋友之間常常互相唱和,此謂“酬唱”。標題中常有“酬”“和”“贈”“送”“次韻”“答”等字眼。(題贈詩+酬答詩)2、題贈詩是詩人有所感受時,贈詩給親友,以明其情志。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題贈常表達關懷、獎勵、勉勵之情;同窗好友、親人之間的互題互贈常表達共勉共勵之情或寄托友情、親情。例: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3、酬答詩是通過答詩的形式,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進行回應。例: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唱和的四種形式形式 要求 通俗理解和詩 只酬和,不用對方的韻 你寫你的韻,我答我的意依韻 和詩與原詩同屬一韻,但不用原字 押同一類韻,字可不同用韻 用原詩的韻字,但順序可換 借你的字,換我的順序次韻 嚴格用原詩的韻字,且順序完全一致 完全 “跟著” 原詩的韻寫酬答唱和詩的思想情感?臨安問題二: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4、“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張籍《酬朱慶馀》5、“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表深情:思念、同情、勸慰、欽佩表心志:抒發自己的人生態度、理想或感慨表干謁:求推薦、求幫助(多委婉含蓄)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身居巴蜀的孤寂對妻子的思念——表深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惋惜、同情、勸慰——表深情思想情感2:表深情:思念、同情、欽佩、勸勉等。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身世背景:此詩是詩人于敬宗寶歷二年(826)冬,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后也回歸洛陽的白居易相會時所作。當時淮南節度使王潘在揚州設宴招待劉禹錫、白居易兩位詩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擊盤,吟詩一首,題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劉禹錫長期被貶的不幸遭遇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端,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答謝白居易。思想情感1:表明心志——詩人自身經歷對自身-感傷、哀怨、物是人非對朋友-勸勉友人等——表心志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馀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酬朱慶馀張籍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表干謁請托表酬和作答朱慶馀,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歷二年(826)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此詩約作于寶歷二年。近試,臨近考試。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門,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作品,稱為“投卷”。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以擅長文學而又樂于獎掖后進聞名于士子之中。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馀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慶馀張籍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此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張籍的意見。全詩選材新穎,視角獨特,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巧妙而含蓄地將自己能否踏上仕途與新婦緊張不安的心緒作比,寓意自明,令人驚嘆。思想情感4:表干謁請托之意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慶馀,以“齊紈”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慶馀的優秀作品,表現了對朱慶馀的欣賞,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巧妙而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意見。思想情感5:表酬和作答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4、“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張籍《酬朱慶馀》5、“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表深情:思念、同情、勸慰、欽佩表心志:抒發自己的人生態度、理想或感慨表干謁:求推薦、求幫助(多委婉含蓄)酬和作答:直接回應對方的詩或話題節婦吟張籍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背景: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中唐以后,藩鎮割據,為增加實力,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 ,韓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轉地加以勸阻。張籍是韓門大弟子,在此點上與韓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張統一,反對分裂。·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注釋】節婦:能守住節操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時任平盧淄青節度使,想拉攏張籍。節婦吟張籍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此詩具有雙層面的內涵,在文字層面(表層意義)上,寫的是守節女子對追求者的婉言拒絕;在喻義層面(深層內涵)上,它表達的是張籍對藩鎮首領李師道的邀請的委婉謝絕。而詩中的“良人”則喻指“皇帝(國家)”,“貞婦之節”即喻指“臣子之節”。全詩以比興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注釋】節婦:能守住節操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時任平盧淄青節度使,想拉攏張籍。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4、“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張籍《酬朱慶馀》5、“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表深情:思念、同情、勸慰、欽佩表心志:抒發自己的人生態度、理想或感慨表干謁:求推薦、求幫助(多委婉含蓄)酬和作答:直接回應對方的詩或話題表謝意(含婉拒):感謝對方,或委婉拒絕請求二、酬答唱和詩的內容情感歸納臨安1、表深情:思念、同情、勸慰、欽佩2、表心志:抒發自己的人生態度、理想或感慨3、表干謁:求推薦、求幫助(多委婉含蓄)4、酬和作答:直接回應對方的詩或話題5、表謝意(含婉拒):感謝對方,或委婉拒絕請求怎樣鑒賞酬答唱和詩?臨安問題三:第一步:“看標題 + 注釋”—— 找關鍵信息 看標題:圈出 “贈、酬、和、次韻”等字,明確是“酬答唱和詩”,確定互動對象。 看注釋:關注寫作背景(如 “被貶”“求推薦”)、作者與對象的關系(如 “好友”“前輩與后輩”)。第二步:“知人論世”—— 理解情感底色結合作者的身世(如劉禹錫被貶)、時代背景(如中唐藩鎮割據),推測詩歌可能的情感方向(如悲憤、樂觀、思念等)。第三步:“抓意象 + 聯技法”—— 挖深層含義 抓意象:如 “明月” 常表思念,“沉舟” 常表身世坎坷。 聯技法:如果用了比喻(如 “畫眉” 代指作品),要還原本體,理解真實意圖。酬答唱和詩課堂小結:1. 識別標志:標題中的 “贈、酬、和、次韻” 是關鍵;2. 情感核心:圍繞 “人際互動”,確定互動對象和寫作背景;3. 鑒賞步驟:看標題注釋→知人論世→抓意象技法。四、練實戰 — 高考真題精析1、2021·全國甲卷:《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 即722、 2020·全國Ⅰ卷:《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核1803、《贈趙伯魚(節選)》核1784、《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即731、(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 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 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答: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答:(1)頸聯意為: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而那隱居山中的僧人卻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一生,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從中可以看出,曾鞏對隱居生活充滿了向往。(2)尾聯提到曾鞏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3)“仕”與“隱”可以兼容。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曾鞏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出山猶帶骨毛清。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解析] “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理解有誤。原文“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意思是曾鞏認為自己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而那隱居山中的僧人卻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一生,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并不是“僧人……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詩人以自己的視角描寫了曾鞏的感嘆:身不由己,不如飛鳥自在。故選C。2、[2020·全國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奉和襲美 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 。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 三秀芝。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沈約 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 ③〔裁詩〕作詩。 ④〔百畝蕙〕出自《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 ⑤〔商崖〕這里泛指山崖。 ⑥〔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2020·全國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奉和襲美 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 。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 三秀芝。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沈約 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 ③〔裁詩〕作詩。 ④〔百畝蕙〕出自《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 ⑤〔商崖〕這里泛指山崖。 ⑥〔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奉和襲美 抱疾杜門見寄次韻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 。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 三秀芝。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沈約 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答:1、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2、寬慰友人,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痛的信心和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3、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期待自己能夠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能與朋友一起相約游玩痛飲,看江花滿枝,人才濟濟。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020年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 (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三秀枝。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沈約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體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A[詩意賞析]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一首七言律詩。從標題來看,這是詩人酬和好友皮日休在病中寄給自己的詩,詩人借用好友的詩韻,以此詩相答。詩歌的首句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欣賞春色的遺憾。次句則寫自己一直在教書育人,沒有和他人一起賦詩。言外之意是,因為友人不在,所以詩人只愿教書而不想寫詩,即使寫詩也想和友人一起啊。第三句借用《楚辭·離騷》中的詩句,寫自己正好趁此機會培育優秀學子。言外之意是,其實“我”也并未閑著,“我”正在努力教書,培育人才。第四句借用伯夷和叔齊“采薇”的典故委婉表達自己雖然生活樸素,卻堅貞自守。言外之意是希望好友不要擔心,自己的氣節是堅定不移的。第五句寫自己如野鶴一般,不受約束。言外之意是自己不會投身官場。第六句寫詩人雖然吃著樸素的飯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愜意。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貧窮,有才難施展,但內心寬闊,沒有束縛。第七句用典,寫詩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盡快好起來。言外之意是詩人很擔心友人,希望友人一定要戰勝病患。第八句寫詩人對未來的展望,用“不怕”二字表達對好友的信心,等你好了之后,“我們”再一起相約。言外之意是,你要盡快好起來,“我們”再相約痛飲,看江花滿枝,看后生成才。[思路點撥] 由首聯可知,陸龜蒙和好友皮日休曾經相“期”春日聚會,飲酒一醉,但是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詩”一句是說有未能作詩之憾。所以首聯表達了詩人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由頸聯“棲野鶴籠”“施山僧飯”可知,詩句表面寫一系列“閑適”的舉動,實則寫詩人未能與好友共賞春日好景的遺憾以及對好友病情的關切之情。由尾聯所用典故可知,詩人用沈約代指皮日休,表達對友人的寬慰關懷之情。“不怕江花不滿枝”一句則用美好的景物表達對以后的美好生活的展望。【注】①〔韓駒〕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 ②〔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 ③〔參〕領悟,琢磨。 ④〔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⑤〔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贈趙伯魚(節選)韓 駒荊州早識高與黃 ,誦二子句聲瑯瑯。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 。一朝悟罷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贈趙伯魚(節選)韓 駒荊州早識高與黃 ,誦二子句聲瑯瑯。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 。一朝悟罷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答: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詩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蘇蘇 軾)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 新掃舊巢痕。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本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此時蘇軾被貶黃州已四年。 ②〔九重〕代指朝廷。元豐年間王安石改革官制,史館被罷,蘇軾曾任職于此。 ③〔東風〕暗指君王。 ④〔玉梅魂〕化用唐代詩人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玉為通體依稀見,香號返魂容易回”一句,梅花第二次開放好比魂的返回。★6.本詩所表達的情感較為矛盾,請結合頷聯和尾聯對其進行分析。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蘇 軾)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6.本詩所表達的情感較為矛盾,請結合頷聯和尾聯對其進行分析。答:①“矛盾的情感”是指本詩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歸隱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顧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②頷聯體現了詩人因仕途失意而打算歸隱的心情。詩人被貶謫到黃州,官制改革更使其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辦的田地漸漸成為他終老的依托。③尾聯體現了詩人的期待之情。“長與東風約”中“東風”暗指君王,梅花第二次開放好比返魂,詩人借此委婉表示希望重回朝廷。[解析] 頷聯意為:置下五畝薄田終老此地的計劃逐漸形成,朝廷新政掃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點舊痕。詩人被貶謫到黃州,官制改革更使其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辦的田地漸漸成為他終老的依托。他說自己“終老”,顯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貶,漸漸有了終老于黃州的打算,表達出詩人打算歸隱的出世想法。尾聯意為:很久以前“我”就與東風做好了今天的約定,當美麗的梅花再度開放,“我”將重返朝廷。詩人又說自己早已與春風約定,梅花也再度開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委婉表達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詩人雖說要終老黃州,但還忘不了朝廷,這反映了詩人在出世入世之間的矛盾糾結。總之,詩人既因政治失意而生歸隱之心,又希望得到君王的顧念而能重返朝廷,所以說他的情感是矛盾的。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交代了詩人在黃州住處的特點:地理位置偏遠,已在淮南盡頭的村子里;“山環”“水侵”表現了環境的荒僻低濕。B.頸聯中“沙鷗”化用“鷗鷺忘機”的典故,與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中“沙鷗”所蘊含的情感一致。C.第六句寫詩人常來江邊釣魚,所以釣魚時坐的石頭都變暖了。其中“已覺”緊承上句“豈惟”一詞,使表意連貫緊密。D.本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其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符合律詩要求。題目“仍用前韻”表明此前詩人已用此詩的韻作有詩。√[解析] “與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中‘沙鷗’所蘊含的情感一致”理解有誤。本詩頸聯中“沙鷗”化用“鷗鷺忘機”的典故,說自己與鷗鳥已熟,經常來垂釣連所坐之石都溫暖了,表達出詩人有忘掉機心、退隱出世之意。《旅夜書懷》最末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寫詩人面對遼闊星野,在靜夜孤舟里,仿佛化身為天地間的一只沙鷗。杜甫以沙鷗自喻,乃指其郁郁不得志的漂泊人生,不解天地之大,何以無一安身之處,表達了杜甫內心漂泊無依的孤寂和感傷。所以,頸聯中“沙鷗”化用“鷗鷺忘機”的典故,與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中“沙鷗”所蘊含的情感不一致。故選B。例2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讀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 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 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例2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讀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 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 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答:(1)道理: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2)啟示:在讀書時必須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詩意賞析]這首詩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詩,作于元豐八年。這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后,舊黨得勢,新法漸廢,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這首《讀史》就是在滿懷憂憤的心情之下,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把糟粕當精華的情況而寫的。全詩深沉蘊藉,容量甚大,耐人尋味。首聯發問,并以強烈的對比,表現了自古以來無數高人賢士的悲哀。頷聯承接首聯,直指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尚且會被誤解,后世的歷史記載更是以訛傳訛,以假亂真。頸聯客觀評價史書,認為流傳下來的典籍并非都是精華,史書難以寫出高人賢士真正的精神氣質。尾聯以無比沉痛的筆觸指出,史書上的微末記載并不能完全表達出歷代高人賢士的精神意趣,而俗儒們只會抱著史書里的糟粕當寶貝。在這首詩中,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賢們的悲哀,不僅僅是先賢們的,同時也是他自己的。他積極推行新法,在當時就遭到許多人非議,而后人又將如何評說,他更是無法左右。王安石把自己的人生體驗融入詩歌創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達自己悲哀、激憤的復雜情感。[思路點撥] 本詩的標題“讀史”,啟發我們思考怎樣閱讀歷史,怎樣評判歷代高賢。首聯主要寫高人賢士雖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了不朽功名,卻不知由誰來記載的悲哀和無奈。頷聯承接首聯,從史實失真的角度,指出:高人賢士在當時尚且承受誤解,在后世更是以假亂真、以訛傳訛。后兩聯闡釋了有限的歷史記載無法完整展現高人賢士的思想、精神。由此可見,本詩闡述的道理是: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書籍記載的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因此,為了繼承前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廣泛讀書。但是,書籍又不全都是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有高下真偽之別。因此,在讀書時必須善于分辨,批判繼承,不能盲從。這是本詩所給予我們的哲理性啟示。酬答唱和詩課堂小結:1. 識別標志:標題中的 “贈、酬、和、次韻” 是關鍵;2. 情感核心:圍繞 “人際互動”,確定互動對象和寫作背景;3. 鑒賞步驟:看標題注釋→知人論世→抓意象技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