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聯對、匾額,在中國園林中,正如人之有須眉,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點綴品。蘇州又為人文薈萃之區,當時園林建造復有文人畫家的參與,用人工構成詩情畫意,將平時所見真山水、古人名跡、詩文歌賦所表達的美妙意境,擷其精華而總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巖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學上極典雅美麗而適當的辭句來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例如拙政園的遠香堂與留聽閣,同樣是一個賞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頤《愛蓮說》“香遠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留得殘荷聽雨聲”句。留園的聞木樨香軒、拙政園的海棠春塢,又都是根據該處所種的樹木來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憶起許多文學藝術的好作品,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園林的一個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許多舊園林中,聯對、匾額里如果無封建意識的文字,僅是描寫風景的,就應該將它們好好保存下來。蘇州諸園皆有好的題辭,而怡園諸聯集宋詞佳句,與各處景觀配合尤為相得益彰,可惜實物皆不存了。聯對、匾額所用材料,因園林風大,故十之八九用銀杏木陰刻,填以石綠;或用木陰刻后髹漆敷色,不過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磚刻的,雅潔可愛。字體以篆、隸、行書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樸與自然。中國書畫同源,聯對、匾額本身是個藝術品,也必定讓園林生色。(摘編自陳從周《清雅風范——蘇州園林鑒賞》)材料二:以自然風景著稱的古典園林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地摹寫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園經典著作《園冶》就曾開宗明義地提出,園林要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然而,作為一種藝術,園林的寫真不是機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經過藝術的再創造,從而表達了造園家的主觀情思和理想真實。園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覽者動色”,這使得欣賞者“息心”“動色”的不僅是花草樹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些風景所表現出來的造園家的審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獨特的抒情意境。為了更好地暗示出這種意境的本質,藝術家除了組織安排山水建筑,構成具體的風景形象之外,還吸取了詩詞等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作為輔助。前者使用的是構園物質的線條、體形、質感和色彩,是自然符號;后者表現為園林中各風景區或主題景致的題名、廳堂亭榭的匾額、柱上的楹聯、山石上的鐫刻,應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詩句詞章,是人為符號。遍布我國大江南北的風景區和園林,歷來都用簡練的詩一般的文字點明景題,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莊的七十二景等。猶如西方的“標題音樂”,這種詩與自然風景的結合是我國造園藝術家獨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標題風景”。只要說出它的景名,親臨游歷過的觀賞者心中就會浮現出一幅形象的圖畫,由此可見題名在自然風景欣賞中的強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聯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觀隨意性,由于出身、經歷、文化水平、藝術修養之不同,各人對景色的欣賞和理解會有很大的差異。而園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藝術家的審美觀念,也必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對風景形象或景區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題對就帶有這種強制性,對觀賞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園林的創作構思,較重視意境的設計。造園家在構思時,往往先將園中主要風景區的意境,以簡約的筆墨、詩的形式作一個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樹等每一個具體風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詩意。清代詩人汪春田有一首寫造園的絕句:②“換卻花籬補石闌,改園更比改詩難。果能字字吟來穩,小有亭臺亦耐看。”很透徹地道出了園林創作同詩歌創作相類似的特點。在園林大體完成之后,就要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風景點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題名詩句,這實際上是以“人為符號”對“自然符號”所組成的園林景色進行一次鑒定。《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當地點出了題對景名的重要。大觀園工程告竣,賈政、寶玉、清客一行邊賞景邊為園中建筑、風景題對,賈政說:③“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為園林應用的自然符號在表情達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題對能夠畫龍點睛地集中表現出藝術的生氣和意境。風景題對必須切題,言簡意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國美學家萊辛說:④“愈使它的人為符號接近自然符號,也就愈接近它所能達到的完美。”這種接近,不是粗淺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達意,要充分引起“比”“興”的聯想,由景生情,以辭表意,來抒發景物所包含的深層意蘊。如拙政園的遠香堂和留聽閣,均為賞荷之處,然而二者的題名都沒有直接和視覺發生聯系。遠香堂主嗅覺,留聽閣主聽覺,題名都很有新意,既點出了二處的風景特色,又溝通了視覺、聽覺、嗅覺之間的聯系;并且能使游覽者聯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因而增加了審美的感受。這是我國園林利用古典文學遺產的一個佳例。(摘編自劉天華《〈拉奧孔〉與古典園林——淺論我國園林藝術的綜合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園林的匾額、題對以篆、隸、行書居多,其古樸自然的風格與園林“宛自天開”的景色相諧調,令園林生色。B.古典園林的風景源于自然,經過藝術的再創造,又高于自然。它滲透了造園家的情思、理想及審美情趣。C.詩句詞章等文學藝術作為園林風景的輔助形式,多以景致題名、匾額、楹聯、山石鐫刻等自然符號表現出來。D.好的風景題對既能凝練概括景色特征,又能引起“比”“興”的聯想,含蓄的抒發景物所包含的深層意蘊。2.關于文中四處劃線引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①論證了園林創作要真實地摹寫自然山水之美的觀點。B.句②論證了園林創作同詩歌創作一樣需要反復推敲琢磨。C.句③論證了題對對表現園林的生氣和意境有畫龍點睛的作用。D.句④論證了風景題對要能準確概括景色的自然特征的觀點。3.《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情節中不能體現材料二中風景園林命名題對的“強制性”的一項是( )A.寶玉為大觀園入口處的山石進行題寫時,認為“此處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攬勝的過渡之景,不如題名“曲徑通幽處”大方氣派。B.賈元春游大觀園,一路行來,見“奢華過費”,棄舟登岸后,又見其石牌坊上明顯題有“天仙寶境”四字,忙命人換作“省親別墅”。C.園內小河的橋上有一座亭子,寶玉題寫匾額為“沁芳”:既是一灣水的滋潤,又是兩岸花的香氣,更是元春心靈的芬芳。D.一處景致清雅的院落內奇草仙藤愈發蒼翠,藤蘿薜荔、杜若蘅蕪異香撲鼻,因其芬芳四溢,寶玉為之題名“蘅芷清芬”。4.兩則材料都用到了拙政園的遠香堂與留香閣的事例,請簡要分析其作用的異同。5.拙政園的名稱是中國園林命名藝術中登峰造極的典范,“拙政”二字出自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的《閑居賦》:“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命名的妙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十八歲的李響蔡楠說實話,我比較討厭李響。我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來添亂。他這么大歲數了,冷不丁就會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還一直蹦來跳去的。他耳不聾眼不花,就是嘴笨,說話磨磨唧唧的。我就討厭他這一點,有話就說,說完就走不好嗎?還有,我還怕他蹦來跳去摔壞了,我可沒時間送他去醫院。李直也沒時間。①李直比我更討厭他。于是我想趕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給他端過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邊,喝點吧,喝完了,哪里來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還出門呢!李響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響的體內,他的身體就不飄了,也不蹦不跳了,穩穩當當地站在了那里。②我知道,茶水沖掉了這些年堵在他喉嚨里的東西,他的聲道開始通暢了。我拿出一個宜興紫砂陶壺,又拿出一罐好茶給他,“你可以走了!”他把東西撥拉到一邊去,清清爽爽地說:“我不是來要東西的,我想跟你出門,去南泥灣——”我吃了一驚:他怎么會知道我要去南泥灣?我趕緊去扶他,我怕他說胡話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來,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卻不坐,腰板挺直了盯著我:“李游,你說到底帶我去不?”“我去是有項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給你當向導,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過仗!”李響一字一頓地說。“快別說你打仗的事了,你當年是偷著跑出去的,瞞著父母,連新婚10天的媳婦都瞞著。知道李直為什么討厭你嗎?就是討厭你偷著跑了。”“我那不是偷著跑,是當兵抗日去了。”李響爭辯著。“那你打仗了嗎?”“打了,不過,也算沒……沒打。”李響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隊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莊附近的陳莊和鬼子打了一仗,還沒沖鋒,我的腿就中了一槍。后來腿瘸了,我就當了炊事員。”③我“噗嗤”一聲,剛喝進去的一口茶差點噴出來:“那后來呢?”“后來我還參加了百團大戰,后來就跟著部隊去了晉西北,再后來……就去了延安。”李響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著部隊來到延安來到毛主席身邊的。那時候,我和戰友們都覺得這回有仗要打了,我們得保衛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卻讓我們去南泥灣種地。”“你是說,你去南泥灣開過荒?”我覺得李響順暢的話有點離譜,“怎么這些年也沒聽你說過呢?”“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沒種過地!”李響擺了擺手,“再說了,你和李直哪里關心過我啊。”李響說得對,李直和我確實不大關心他。他從18歲就扔下媳婦跑了,李直出生的時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誰。李直他們娘倆在動亂的時光里自己熬過來就不錯了,哪里還能關心他。“你們不關心我,可我惦記你們!”李響嘆了口氣,“原來我想打完鬼子就回來,后來我又想等南泥灣的地種好了再回來。可南泥灣很難纏啊……”“你就別找理由了,你根本沒想過回來!”我望著李響。“別……別瞎說,我李響不是那種人。那時候的南泥灣,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部隊開拔到這里,沒吃沒穿沒住的。我當炊事員還不知道嗎,紅米飯南瓜湯,那是后來才有的,挖野菜也當糧,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沒事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跟大家去開荒了……”我不說話了。聽李直講過,他兩歲的時候,縣上的干部送李響的包裹回來時,確實帶著一把鐵鏟,不過鏟子剩了個破片片。見我不說話,李響來勁了,“你承認我說的是真的吧?帶我去吧!”我湊近李響,把他抱住了。他的身體很輕,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單是李響,還有李響的故事。我決定帶李響走。李響跟著我來到了南泥灣,卻蒙圈了。他找不到開過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給他當向導。我開著導航,帶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南泥灣墾區政府舊址,帶他去了黨徽廣場,還帶他去了南泥灣風景區,參觀了南泥灣特有的民宿……“看,我就在這里開過荒,在這里住過——”李響在一孔被改造成農家院的窯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來。我知道,我應該辦我的大事了。我走進窯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灣開發區的領導。我從電腦包里拿出了一份簽好字的合同。我說:“這是我們公司引進的石墨烯技術,現在我無償地獻給南泥灣,用上這種材料,窯洞加熱快,也非常環保。再有,我的集團公司,捐獻一批白洋淀環保充電車,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經在路上了……”辦完這件大事,我回頭再找李響,卻沒有他的蹤影了。④我不能弄丟李響。我知道李響去了哪里。我急匆匆來到了九龍泉烈士紀念碑前,果然看到李響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確切地說,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紀念碑里。我聽到了導游的講解: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造一天開荒4.23畝的記錄,他用鐵鏟和镢頭連續開荒一個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我的眼淚急速地涌了出來,我大聲喊道,爺爺,你的孫子來看你了……(有刪改)【注】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6.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①設置懸念,為李直父子不關心李響等情節埋下了伏筆。與后文“李響偷偷離家、李直出生的時候不知道爹是誰”形成照應。B.句②中“堵在他喉嚨里的東西”指的是李響參加革命直到在南泥灣犧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這些事,對他頗有誤解和埋怨。C.句③中“我”“噗嗤一笑”和不斷的追問的表現,說明“我”覺得祖父李響瞞著家里去參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沒有意義的。D.句④“我不能弄丟李響”,字面意思是指要找到李響這個人,深層含義是不能丟掉李響所代表的先烈們的南泥灣革命精神。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運用了語言、動作、心理、肖像描寫和側面襯托等多種表現手法,使李響的形象鮮活而豐滿。B.“我”去南泥灣出差是明線,李響離家抗日、開荒南泥灣是暗線,雙線并進,有利于揭示小說的主旨。C.小說卒章顯志,最后的呼喊聲揭示出祖孫三代的關系,也表現了“我”在了解李響事跡后內心的驕傲與敬仰。D.小說構思巧妙,以后人的視角寫一個死去的人物的事跡,又讓二者在同一個時空出現,新鮮而不落俗套。8.簡要分析文中劃曲線段落的作用。9.小說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在魔幻的情節中凸顯現實生活的真實,增強了小說的趣味性,請從“魔幻”與“現實”的角度簡析本文的特點。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光武受《尚書》,通大義,召桓榮入說,甚善之。每朝會,輒令榮敷奏經義,帝稱善。帝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顯宗孝明帝十歲通《春秋》,光武奇之。既為皇太子,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及即位,尊以師禮。乘輿常幸太常府,令榮東面坐,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太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之。后,三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老禮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節選自范曄《后漢書》)材料二:光武早為儒生,及即位孜孜經術又如此宜其光復舊物身致升平。惜其時,儒臣作輔如伏湛、侯霸輩皆章句書生,未明乎古人格心之業。故在位三十余年,雖鮮有過事,而以無罪廢正后、易太子,則有愧刑家之義;以直諫殺大臣,則有乖從諫如流之美。蓋其所學未至于明善誠身之地,故于父子、夫婦、君臣之際不能無可憾者焉。圣學不明,雖有不世之資如光武者,迄不能追帝王之盛。然則人主之于務學,其可茍也哉!先儒胡寅以為顯宗事師之意,百千年鮮有其儷,可謂人主之高致;惜乎桓榮授經,專門章句,不知仲尼修身治天下之微旨,故其君之德業如是而止。斯言當矣!學者所以治性情者也,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余,而強其所不足。故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若顯宗者,豈無所當戒者乎?傳稱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為明。公卿大臣數被詆毀,近臣尚書至見提曳。帝嘗受《書》于師矣,《書》之稱堯曰“允恭”,稱舜曰“溫恭”,稱文王曰“徽柔懿恭”,是皆以恭為貴也。曰“御眾以寬”,又曰“寬綽厥心”,是又以寬為貴也。帝于二者,兩皆失之。既無容人之度,又失遇下之禮,然則又何貴于學乎?先儒有言:“未讀是書猶是人也,既讀是書亦猶是人也,則為不善讀矣。”其殆顯宗之謂邪!(節選自真德秀《大學衍義》)10.材料一畫線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及即位A孜孜經術B又如此C宜其D光復E舊物F身致G升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幸,皇帝駕臨,與《阿房宮賦》中“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B.“雖有不世之資如光武者”的文言句式與《鴻門宴》中“因擊沛公于坐”一致。C.茍,隨便,與《六國論》中“茍以天下之大”的“茍”意思不同。D.察,精明,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終必不蒙見察”的“察”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光武帝通曉《尚書》,朝會時常令桓榮講述經書,皇帝非常滿意。他還多次邀請公卿大臣、郎官、將領們討論經書義理,直到夜半時分。B.孝明帝即位后,仍以師禮尊敬桓榮。他曾親臨太常府,讓桓榮坐在東面,自己則手捧經書親自求教。三雍宮建成后任命桓榮為五更。C.先儒胡寅認為桓榮傳授經學只專注于章句之學,不了解孔子修養身心、治理天下的意旨,所以他的君主的德行功業也就如是而止了。D.史書稱孝明帝性情偏狹苛察,喜歡安插耳目窺探大臣的隱私,以顯示自己的英明。公卿大臣多次被詆毀,近臣尚書甚至被拖拽著責罰。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2)以直諫殺大臣,則有乖從諫如流之美。14.對于光武帝、孝明帝讀書求學的事跡,真德秀是怎樣評價的?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開篇點題,提綱挈領,統率全篇。兩句之間又有因果關系,“多勝事”是“賞玩忘歸”的原因。B.頷聯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將花香與衣香渾為一體,藝術形象虛實結合,物我交融,妙趣橫生。C.頸聯寫賞玩忘歸,不拘遠近;離開時又對山中美景戀戀不舍。進一步表現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D.詩歌以華美絢麗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展現了詩人“物我兩忘”的審美追求。16.本詩尾聯以極簡筆墨勾勒出深沉意境,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馬諫議書》中,“ , ”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對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概括。(2)《阿房宮賦》中描寫秦始皇繁華奢侈,連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釘頭都比糧倉里的米粒還要多的兩句是:“ , 。”(3)扁舟作為古詩文中常見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憑靠,也是其羈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隱居的媒介,它承載著中國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獨特的扁舟情結,如“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汪曾祺先生在《人間草木》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如果你來訪問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訪友不遇,只能和門外的花坐一會兒,有“失意”,也有“詩意”,訪者因“失意”而得靈感,沒準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好, ① 。古代文人因訪友不遇而誕生的“不遇詩”( 甲 )。最著名的要數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作者所要尋訪的人是令其敬仰和欽慕的隱者,尋人不見就有淡淡的失落,好在還有主人“門外的花”——郁郁青松與悠悠白云。青松和白云,其形象與色調恰好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尋人不遇”為題材的詩。乘興而來卻撲了個空,詩人倚靠在門前的松樹上悵然若失。友人不在家,但其門外如世外桃源的悠靜卻吸引著詩人,眼前翠竹參天,遠處飛流直下,天竹一色、云氣相接的奇景,也可謂主人“門外的花”,伴人同坐,令人留連忘返。② ,《全唐詩》中以此為題材的有80多首。因為失落更容易激發靈感,使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產生奇思妙想。尋人不遇的結果往往誕生一首好詩,這恐怕是尋訪者未曾料到的事。如高駢的《訪隱者不遇》,“落花流水認天臺,半醉閑吟獨自來。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桃開。”韋應物的《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這些都是“不遇詩”中( 乙 )的佳作。試想,如果詩人見到了友人,便會很少“失意”,但多半因無心顧及主人“門外的花”,而少有“詩意”。只有從前的慢生活慢時光,人們才肯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去拜訪心儀的友人。 ③ ,而且愿意與主人“門外的花”坐一會兒,一首好詩也就可能誕生了。18.在文中甲、乙兩處括號內填上恰當的成語。19.在文中標有序號的橫線處補寫上恰當的句子,使上下文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0.下列引號的用法與“門外的花”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我們之間被水面這一薄薄的“柵欄”分隔開來。(《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B.李白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一首著名的以“尋人不遇”為題材的詩。C.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叫“斗拱”。(《中國建筑的特征》)D.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21.下面是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詩句,順序已經打亂,下列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②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③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④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A.④①③②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22.“失意”和“詩意”兩個同音詞在文中多次出現,簡要分析其內涵和表達效果。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孔子一生倡導“克己復禮”,試圖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盡管他深知當時諸侯紛爭、禮崩樂壞,推行仁政的理想難以實現,但仍堅持周游列國,向各國君主傳播自己的主張。《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錯”的地方就避開,順其自然,從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孔子和庖丁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C 2.A 3.C 4.①相同點:均以二者為例,說明園林題名需引用文學典故,增強文化內涵。②不同點:材料一:側重題名對游者文學聯想的觸發,突出園林的文學特色。材料二:側重題名對審美意境的強化,說明題名如何通過“比興”手法深化景物的象征意蘊。 5.①文學用典,含蓄典雅:引自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拙者之為政”,以典故暗示園主遠離朝政、歸隱田園的志趣。②隱喻寄托,深化意境:“拙政”表面自嘲“笨拙之人的政事”,實則隱喻淡泊名利、親近自然的生活態度。③引發聯想,耐人尋味:命名不直白描述景物,而是通過反諷修辭,引導游者聯想園主的隱逸情懷。【導語】這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色。材料一以蘇州園林為例,重點闡述了聯對、匾額在園林中的點綴作用,強調其文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材料二則從造園理論出發,深入分析了園林“標題風景”的創作原理,突出意境設計與文學輔助的重要性。兩文都展現了自然美與人文美的有機統一。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等自然符號表現出來”錯。材料二明確區分了園林中的“自然符號”與“人為符號”:前者指“構園物質的線條、體形、質感和色彩”,后者指“文字形式的詩句詞章”(如題名、匾額、楹聯、鐫刻)。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錯誤。材料二開篇提出“古典園林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地摹寫自然山水之美”,但緊接著強調“園林的寫真不是機械照搬自然,而是經過藝術再創造”。句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核心是論證“人工創作與自然意境的融合”,而非單純“摹寫自然山水之美”。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寶玉否定其他命名,強調“曲徑通幽處”更契合“探幽”之景,強制統一認知。B.元春改題名,強制將“天仙寶境”替換為符合省親主題的“省親別墅”。C.寶玉為“沁芳亭”題名時,疊加“水的滋潤”“花的香氣”“元春心靈芬芳”三重解讀,更多是個人化聯想,未體現對“景致本質的概括性指導”,不具備“強制性”。D.寶玉據植物特征題名“蘅芷清芬”,強制點明景物的芬芳特質。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①兩則材料均以拙政園遠香堂、留聽閣為案例,共性在于論證園林題名與文學典故的關聯——遠香堂化用《愛蓮說》,留聽閣取自李商隱詩句,二者借經典詩文為景致注入文化內核,印證文學性是園林題名核心,體現以文飾景特質。②差異體現在論證側重:材料一立足游者體驗,指出二處題名能觸發游者對相關詩文的回憶,讓游者覽景生情,以此凸顯園林借題名勾連文學、引發文化共鳴的特色;材料二則聚焦意境建構,強調題名未直寫荷的視覺形態,而是從嗅覺、聽覺切入,借“比興”引導游者聯想荷花的高潔品格,既打通多感官審美,又突破自然符號局限,論證題名對園林抒情意境的強化作用。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①文學用典,顯典雅底蘊:如材料中遠香堂等借詩文典故增文化內涵,“拙政”引自《閑居賦》“拙者之為政”,以古典文學為依托,讓園名脫離直白表述,自帶文人雅韻,契合蘇州園林“以文飾景”的特色。②隱喻寄托,深抒情意境:材料二提園林題名需“暗示出這種意境的本質”,“拙政”表面自嘲“笨拙者理政”,實則隱喻園主遠離官場、以灌園為樂的歸隱志趣,將淡泊名利的理想融入命名,突破自然景觀局限,賦予精神內核。③引發聯想,富審美韻味:正如材料一所言好題名能讓游者“覽景而生情”,“拙政”不直描景致,借反諷引導游者聯想《閑居賦》的閑居場景,體會園主隱逸情懷,讓游者獲超越視覺的深層審美感受。6.C 7.A 8.①塑造人物:通過寫在南泥灣天寒地凍、缺吃少穿的艱苦環境中穿單衣、拿鐵鏟開荒的經歷,塑造了“主動奉獻的革命者”形象,立體可敬。②照應情節:回應前文“我”對他的質疑,照應下文縣上送回破鐵鏟,印證經歷真實。同時推動“我”的情感轉變。③深化主題:李響的經歷展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突出了“銘記先烈、傳承精神”的主題。 9.①李響已經去世,卻能來到“我”的辦公室,懇求并跟著“我”去南泥灣,這是小說魔幻的內容。②先輩們勇于犧牲、艱苦奮斗的故事,以及后輩們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繼承發揚先輩們的精神,這是小說反映的現實。③魔幻與現實相結合,豐富了小說內容,讓故事兼具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代的鮮活氣息,產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性與深刻性。【導語】這篇小說通過“我”與李響的互動,巧妙地將現實與歷史交織。李響的形象從令人討厭的老人,逐漸揭示為革命烈士,形成強烈反差。小說運用虛實相間的手法,以李響的“鬼魂”來訪為幻想元素,帶出南泥灣開荒的真實歷史。通過兩代人的對話與行動,展現了革命精神的傳承,既有對過去的緬懷,又有對當下發展的關注。結尾的戲劇性反轉,既點明人物關系,又升華了主題,體現了革命記憶在當代的價值延續。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C.“說明‘我’覺得祖父李響瞞著家里去參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沒有意義的”錯誤。“噗嗤一笑”并非覺得“革命可笑且無意義”,而是源于對李響“沒沖鋒就受傷、后來當炊事員”的經歷感到意外,打破了對“革命者”的固有想象,帶著一絲輕松的調侃;后續“不斷追問”則體現出“我”對李響經歷的好奇,而非否定其革命價值。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A.“心理、肖像描寫”錯誤。小說對李響的描寫以語言、動作描寫為主,如“蹦來跳去”“腰板挺直”“我不是來要東西的,我想跟你出門,去南泥灣”,但無肖像描寫,未提及李響的外貌特征,如面容、衣著細節,也無直接的心理描寫。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①塑造人物:此前“我”與李直誤解李響“偷著跑出去”不負責任,這段自述扭轉認知。他辯解“不是那種人”,詳述南泥灣“天寒地凍”“沒吃沒穿沒住”的艱苦,以及自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開荒的經歷,將其從“逃避者”塑造成“主動奉獻的革命者”,讓形象立體可敬。②照應情節:回應前文“我”對他的質疑“你去南泥灣開過荒”,鐵鏟開荒還與下文縣上送回破鐵鏟呼應,印證經歷真實。同時推動“我”的情感轉變,從質疑到沉默傾聽,為后續帶他去南泥灣、認祖致敬鋪墊。③深化主題:以穿單衣、用鐵鏟開荒等細節,具象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用平凡視角顯偉大,為“銘記先烈、傳承精神”的主題奠定基調,也讓后文“我”捐獻技術的傳承行為更合理。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①李響實為犧牲的烈士,其名字已嵌入紀念碑,但文中卻將他塑造成一個能來到“我”的辦公室的鮮活形象,甚至能跟隨“我”前往南泥灣,這是小說魔幻的內容。②文中提及的“陳莊戰斗”“百團大戰”“三五九旅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紅米飯南瓜湯”“開荒用鐵鏟”等先輩們勇于犧牲、艱苦奮斗的故事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革命后輩發展南泥灣來繼承發揚先輩們的精神,這是小說反映的現實。③文章將魔幻和現實結合起來,讓“歷史”與“當下”形成對話,使得小說既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當代的鮮活氣息,賦予故事更深的現實意義。10.ACF 11.B 12.B 13.(1)陛下有夏禹、商湯那樣的英明,卻缺少黃帝、老子修身養性的福氣,希望您調養愛護精神,悠閑自得地安寧生活。(2)因為直言勸諫就殺害大臣,這就違背了從諫如流的美德。 14.①光武帝、孝明帝勤學不怠、尊師重教,有益國家治理,值得肯定。②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學,很多方面都留有缺憾,未臻于古帝王的盛世。③孝明帝不能以書為鑒,改變自己褊狹苛察的性格,有失恭寬之道。【導語】本文對光武帝和孝明帝的讀書求學事跡進行了描寫,同時結合先儒的分析,展現了兩位帝王在治學和施政上的優缺點。材料一以光武帝和孝明帝重視學問、尊重師道的事例,表現他們努力治國的勤勉。材料二從治學的層面上進行反思,指出了他們在為政上缺乏深刻的內省和寬容之德,提出了學者應補足性情不足的觀點。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即位后,又如此孜孜不倦地鉆研經學,他能夠光復漢室,使天下達到太平是理所當然的。“及即位”是時間狀語,可單獨斷開,A處斷句;“又如此”是“孜孜經術”的后置狀語,不斷開,“又如此”后C處斷句;“宜其光復舊物身致升平”是主謂倒裝句,其中主語“其光復舊物身致升平”由兩個主謂結構構成,比較長,中間“舊物”后可斷開,即F處斷句。故選ACF。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確。句意:皇帝常常親臨太常府。/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B.錯誤。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雖有如光武不世之資者”/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因于坐擊沛公”。句意:即使有像光武帝這樣世間少有的資質。/趁機在座位上擊殺沛公。C.正確。隨便/如果。句意:難道可以馬虎嗎!/如果憑借這么大的天下。D.正確。精明/體察、理解。句意:所以聰明通達的人要戒除過于精明。/最終想必也不會被您理解。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讓桓榮坐在東面”錯,原文“令榮東面坐”,其中“東面”應是“面東”,即面向東,也就是坐在西面。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失”,缺少;“頤愛”,保養、愛護;“優游”,悠閑自得。(2)“以”,因為;“直諫”,直言進諫;“乖”,違背、背離。14.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①材料二“光武早為儒生,及即位,孜孜經術又如此”;“先儒胡寅以為顯宗事師之意,百千年鮮有其儷,可謂人主之高致”,可見對光武帝、孝明帝勤學不怠、尊師重教,有益國家的治理,是表示肯定的。 ②材料二認為當時輔佐光武帝的儒臣多為章句書生,未明古人格心之業,導致光武帝光武帝不明圣人之學,未達明善誠身之地,在父子、夫婦、君臣關系處理上有缺憾,所以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業。③材料二認為桓榮授經只注重專門章句,不知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致使孝明帝德業有限;且孝明帝性褊察,缺少寬容和禮遇下屬的度量與禮節,而《尚書》中強調“恭”與“寬”,孝明帝在這兩方面都有所缺失,雖讀書卻未改善自身不足。參考譯文:材料一:光武帝研習《尚書》,通曉其中的大義,召桓榮入宮講解,認為他的講解好。每次朝會,就命桓榮陳述講解經義,光武帝聽后稱贊說好。光武帝每天清晨臨朝聽政,直到太陽偏西才結束。多次延請公卿、郎官、將領講論經典的義理,直到夜半才入睡。皇太子見光武帝辛勤勞作不知倦怠,找機會誠懇地勸說道:“陛下有夏禹、商湯那樣的英明,卻缺少黃帝、老子修身養性的福氣,希望您調養愛護精神,悠閑自得地安寧生活。”光武帝說:“我自己樂于這樣做,并不感到疲倦。”顯宗孝明帝十歲就通曉《春秋》,光武帝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他成為皇太子后,以老師的禮節侍奉博士桓榮并向他學習,精通《尚書》。等到即位后,以師禮尊崇桓榮。皇帝常常親臨太常府,讓桓榮面向東而坐,設置幾案和手杖,召集百官以及桓榮的幾百名門生。天子親自聽講,每次發言總是說“太師在這里”。結束后,把太官準備的酒食器具全部賞賜給桓榮。后來,三雍建成,任命桓榮為五更。每次舉行大射禮和養老禮完畢,皇帝就帶領桓榮及他的弟子登上講堂,手持經書親自為他們講解。材料二:光武帝早年是儒生,等到即位后,又如此孜孜不倦地鉆研經學,他能夠光復漢室,使天下達到太平是理所當然的。可惜當時,作為輔佐的儒臣如伏湛、侯霸這些人,都是只會研究章句的書生,不明白古代賢人格正內心的學問。所以在位三十多年,雖然很少有過錯之事,但在皇后和太子沒有罪過的情況下就廢除皇后、更換太子,這有愧于治家的道理;因為直言勸諫就殺害大臣,這就違背了從諫如流的美德。大概是他所學沒有達到明白至善并使自身真誠的境界,所以在處理父子、夫婦、君臣關系時,不能說沒有遺憾。圣人的學說不昌明,即使有像光武帝這樣世間少有的資質,最終也不能追及古代帝王的盛世。既然這樣,那么君主對于致力于學習,難道可以馬虎嗎!先儒胡寅認為顯宗尊敬老師的心意,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能與他相媲美,可以說是君主的高尚情致;可惜桓榮傳授經典,只專注于章句,不了解孔子修身治天下的精微要旨,所以他的君主的德業就到此為止了。這話很恰當啊!求學是用來陶冶性情的,陶冶性情的方法在于必須審視自己的長處,并且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聰明通達的人要戒除過于苛察,見聞淺陋的人要戒除閉塞蒙蔽,勇猛剛強的人要戒除過于暴躁,仁愛溫良的人要戒除優柔寡斷,深沉安靜的人要戒除錯失時機,心胸寬廣的人要戒除疏忽健忘。像顯宗這樣的人,難道沒有應當戒除的嗎?傳說顯宗性格狹隘苛察,喜歡以暗中探聽并揭發隱私來顯示自己的英明。公卿大臣多次遭到詆毀,近臣尚書甚至被拉扯。顯宗曾經從師學習《尚書》,《尚書》稱贊堯為“誠信恭謹”,稱贊舜為“溫和恭敬”,稱贊文王為“美好溫和、美德恭敬”,這些都是以恭敬為可貴。又說“以寬厚統治民眾”,還說“使內心寬廣”,這又是以寬厚為可貴。顯宗在這兩方面都有所缺失。既沒有容人的度量,又失去了對待下屬的禮節,既然這樣,那么學習又有什么可貴之處呢?先儒說過:“沒有讀這本書還是這樣的人,讀了這本書也還是這樣的人,那就是不善于讀書了。”大概說的就是顯宗吧!15.D 16.①以聲襯靜:深山夜靜,以遠處“鳴鐘”聲襯托山間清幽,呼應前文寧靜氛圍,強化春山夜的靜謐感。②虛實結合:“鳴鐘處”“樓臺”為虛,“翠微”為實,虛實交織拓展空間,讓夜景更顯深遠。③留白含蓄:不具體寫樓臺模樣、鳴鐘緣由,僅以“深翠微”點明其藏于山林的朦朧態,留想象空間,余味悠長。【導語】《春山夜月》以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春山夜游的閑適情趣。詩人通過掬水弄花的細節,展現物我交融的禪意;尾聯鐘鳴翠微的遠景,更添空靈悠遠之境。全詩語言淡雅,意境幽遠,體現了唐代山水詩“以形寫神”的美學追求,流露出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與超脫心境。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華美絢麗的語言”錯,詩歌語言風格是清新自然、質樸淡雅,而非“華美絢麗”。如“掬水”“弄花”“鳴鐘”“翠微”等詞語,均簡潔直白,無濃艷辭藻,卻勾勒出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體現“物我兩忘”的審美追求。16.本題考查學生詩歌鑒賞煉字的能力。①以聲襯靜,深化清幽氛圍:詩人由眼前賞玩之景“南望”,遠處傳來“鳴鐘”之聲——深山夜靜,鐘聲穿透夜色,更顯山間的靜謐清幽,與前文“夜忘歸”的寧靜場景相呼應,形成“以聲襯靜”的藝術效果。②虛實結合,拓展空間意境:“鳴鐘處”“樓臺”是虛寫(僅由鐘聲推測,未實見樓臺全貌),“翠微”(青翠的山林深處)是實寫。虛實交織間,將視線從眼前的“掬水”“弄花”引向遠方的深山樓臺,打破近景局限,讓春山夜景的空間更顯深遠遼闊。③留白含蓄,引發無限遐想:尾聯未具體描繪“樓臺”的模樣、“鳴鐘”的緣由,僅以“深翠微”點明其藏于山林深處的朦朧狀態。這種“不寫之寫”的留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是山寺?是隱士居所?讓全詩的意境更顯含蓄蘊藉,余味悠長。17. 度義而后動 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釘頭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度”“磷”“庾”“粟”等。18.甲: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不可勝數)乙:可圈可點(出類拔萃/膾炙人口/不可多得) 19.①成就一首好詩;②尋人不遇是個非常有趣的題材;③如果訪友不遇。 20.A 21.C 22.①“失意”指訪友不遇而來的淡淡的失落,“詩意”指看到主人“門外的花”而意外產生的詩情、得到的靈感。②作者運用這兩個同音詞(諧音),巧妙地揭示了因“失意”而得“詩意”的現象,語言更加生動活潑,饒有情趣。③作者還借此構思行文,使得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