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唐詩五首 渡荊門送別 教學設計【素養目標】1. 了解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相關知識,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2. 在反復誦讀,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領會本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3. 感悟作者的家國之思,激發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1.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2.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夜宿山寺》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其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李白的詩風格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代表詩作有《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等。【創作背景】李白少時一直生長于蜀地。他自幼飽讀詩書、練習劍術,逐漸有了雄心壯志,想去外面的天地施展抱負。開元十三年(726年),26歲的李白決定“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離開他的家鄉,出蜀東下,開始漫游全國之旅。第一站:李白從清溪出發,下渝州,經三峽,夜間經過峨眉山時,寫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第二站:告別峨眉山,李白渡荊門,輕舟東下,向楚地進發。在經過荊門山時,李白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歌。渡荊門送別【讀詩歌】播放音頻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注意節奏。渡/荊(jīng)門/送別李 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xínɡ)舟。【理解詩意】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題目:選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華書局1997年版)。“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從:往楚國:楚地。這里指今湖北一帶。譯文:我乘舟遠渡到荊門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大荒:遼遠無際的原野。譯文:山隨著平曠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奔入遼遠無際的原野之中。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變形成的美麗景象譯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霞多變,形成海市蜃樓的美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憐:喜愛。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李白從小生活在蜀地,故稱蜀地為故鄉。譯文:我還是喜愛故鄉的水,不遠萬里送我遠行的小舟。【品讀詩歌】1.詩歌首聯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此行的目的)。 敘事【起】首聯扣住詩題,交代了詩人此行的目的:遠渡荊門,到楚地游歷。具有穿針引線、貫穿全詩的作用。2.詩人游歷過程中,見到了怎樣的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原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寫出了江水流向遠方,水天相接的開闊境界。遠景(化靜為動)【承】頷聯以移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描繪了詩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時所見到的壯麗景象,營造出一種雄渾開闊的意境。默寫??季?br/>【跨學科融合】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相對參照物,船在動,而山靜止不動,所以李白在船上注視青山,仿佛青山也在跟著行船移動,消失在平原的盡頭。2.詩人游歷過程中,見到了怎樣的景色?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水中映月圖】上句“月下”寫夜晚,俯視,描繪近景;仰觀天宇,皓月灑輝;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鏡。著一“飛”字,動感十足,神韻畢備。【天邊云霞圖】下句“云生”寫白天,眺望,描繪遠景。仰望天空,彩云興起,變幻如海市蜃樓。著一“結”字,擬人生情,引人聯想。此聯想象新奇,表現了詩人與月同行、與云同飄的喜悅之情。近景(比喻、對偶)【轉】頸聯以靜觀的視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兩幅圖畫,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默寫常考句【跨學科融合】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水中映月圖月影入江,是反射,說明江面平靜,月光明亮天邊云霞圖海市蜃樓,是折射,說明江面開闊,水汽潮濕,黎明到來,云霞生光。3.詩歌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字點題抒情(擬人)【合】尾聯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思鄉之嘆。不說自已思念家鄉,而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說故鄉的水對自己戀戀不舍,這兩句舍萬千風物,單寫“故鄉水”“送行”,別具情趣,耐人尋味。默寫??季?br/>【思考探究】1.“送別詩”是一種抒發離別之情的詩歌體裁,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于寄托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送元二使安西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別董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2.此詩從內容看,顯然是李白自記行程之作,與“送別”扯不上關系。如何理解詩題中的“送別”?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全詩來看,首聯寫詩人遠離家鄉,來到荊門外;尾聯寫故鄉水萬里送行,前后呼應,“送別”之意蘊含詩中。因此,“送別”指故鄉水送別自己,實際指的是自己作別故鄉。【寫作特色】1.構思巧妙,脈絡清晰。 詩歌首聯是總敘,交代詩人此行的目的,為下文的寫景和抒情做了鋪墊。接著,頷聯、頸聯詳細地描繪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言語間滿含詩人初見平原的新奇感受。最后兩句緊扣“送別”主題,與首聯的詩意遙相呼應,脈絡清晰。2.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br/>“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云霞圖,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這種奇特的想象,使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富有藝術張力。【板書設計】【主題思想】全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秀麗景色的描繪,展現了一幅由高山、江流、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同時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視頻講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