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唐詩五首 野望 教學設計【素養目標】1.朗誦詩歌,領略唐詩的音韻之美。積累優美的詩句。2.結合相關背景,理解詩作內容,學習知人論世。3.了解韻律詩起承轉合的特點,領會詩人謀篇布局的精巧。4.體會詩歌的意境,領略詩歌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蔽覀兩钤谠姷膰?,優美的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白x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異彩紛呈的詩歌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可以愉悅人的性情,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詩人的筆觸,去感受詩歌的魅力!【文體知識】關于律詩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簡稱“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一般說來,律詩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應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詩通押一個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說來,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對。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讀詩五步法誦讀詩歌,讀出節奏與韻味知人論世,了解詩人與背景讀懂詩意,理解詞義與句意品讀詩韻,品析煉字與手法讀透情理,體會情感與哲理【解題】野望野:郊外,村外望:往遠處看題義:在山野向遠處看秋景。【作者簡介】王績,字無功,號東皋(ɡāo)子。普遍被視為唐詩的開創性人物。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王績)唐朝第一位詩人 三仕三隱的酒徒其兄(王通):隋朝大儒 經學大師(王績)是 初唐四杰 王勃 (《滕王閣序》)的叔祖【寫作背景】王績入唐后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應該就是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泉(在今山西河津)的時候。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聽范讀】你覺得哪個字可以作為“詩眼”?望播放音頻野 望王 績東皋(ɡāo)/薄(bó)暮/望,徙( xǐ )倚(yǐ)/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dú)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wēi)。【疏通大意】譯文:(我)傍晚時分站在東皋向遠處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開篇便是一個形單影只、孤獨無依的形象。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譯文: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皆披覆落日的余暉。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譯文; 牧人驅趕著牛群回圈,獵人騎馬帶著獵獲的鳥獸歸來。動態畫面。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鮮活了起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采食野菜。據《史記·伯夷列傳》,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譯文:大家相對無言并不相識,(我)只好吟唱歌曲,懷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齊了。借用典故,暗示自己如今隱居不仕。【典故資料】據《史記·伯夷列傳》記載:相傳,周武王滅商后,商朝舊臣伯夷、叔齊不愿在新朝為官,隱居至首陽山,“恥食周粟”,采摘野菜而食,最后餓死。后來,人們用“采薇”比喻隱居不仕的生活。何為用典?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詩人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指的是對前人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的引用,達到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借古傷今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表達對古人的仰慕之情。用典即可以使詩歌語言含蓄、洗煉,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又可使詩歌的意蘊更加豐富、含蓄、深刻。可達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詩歌文辭典雅,豐富詩歌內涵。【詩詞品讀】山林秋景 寫景敘事 默寫???br/>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暉:暉(huī)日光的意思 輝(huī)閃耀的光彩【承】頷聯承“望”字而來,寫靜態、遠景,側重宏觀描繪。“樹樹”“山山”運用疊詞,強調了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著濃濃的秋意;“秋色” “落暉”兩詞充滿了濃濃的秋意,蘊含著淡淡的傷感。山林秋景 轉折變換 默寫???br/>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轉】頸聯轉而寫人,寫動態、近景,側重于微觀特寫。“返”“歸”這些溫情的字眼反而呈現出憂郁、孤獨、清冷的色彩,這是詩人心緒投射于外物的反映。【中考鏈接】詩句“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考點:描繪詩歌畫面[答題思路]①找形象,從詩句中找出描寫的具體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詞即可;②析特點,結合這些形象的特定含義分析其特點;③明情感,理解詩句直接或間接抒發了什么情感;④繪畫面,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簡練生動地描繪畫面,突出營造的氛圍特點。[參考答案]放牧的人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獲的鳥獸歸來,描繪出一幅帶著牧歌式的山家田園圖。追懷秋景議論抒情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采薇:用典【合】尾聯由外物回歸自身,呼應開頭。抒發感情,收束全詩。【中考鏈接】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考點:分析詩歌情感[答題思路]①關注詩歌標題及詩歌題材;②抓“詩眼”或關鍵詞;③分析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明確其特定含義;④借助“注”或“序”,從中尋找線索;⑤關注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⑥抓尾句,一般尾句多是主旨句,以議論或抒情的句子為主。[參考答案]舉頭四望,身邊竟無相識的熟人或朋友,無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悵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與伯夷、叔齊共享心境,抒發詩人孤獨無依的凄涼之感和隱逸山林之志。【合作探究】1.這首詩是如何體現動靜結合、光影相映的?試結合詩句分析。“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痹娙酥孛鑼懮屎凸饩€。秋色,是金黃的、寧靜的。落暉,是多彩的、多變的。光影相映,畫面宏大,視線高遠。“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币暰€拉近,山野牧歸,增添了動態的元素,意趣欣然。山、樹、牛犢、獵馬交織,有靜有動,有光有色,有遠又近,構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2.詩歌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你的看法。首聯點明躬耕歸隱的隱士身份,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尾聯表明作者在現實中難覓知音,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的孤獨心情。【拓展延申】王績生平十分仰慕陶淵明。他喜愛田園、性嗜酒,與陶相像;曾作《五斗先生傳》,仿陶之《五柳先生傳》;還曾模仿陶淵明《自祭文》,給自己撰寫墓志銘。你認為誰稱得上“真隱士”?【結構梳理】【總結】這首五言律詩寫的是望山野秋景,全詩于閑適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望”者孤獨抑郁的心境。詩歌既表達了作者對隱逸高士的追慕、向往,也傳達出了詩人因在現實中孤獨無依、無才可施,而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視頻講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