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上冊7.1《短歌行》教案教材分析《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生命的詩意”中的經典詩作,是曹操四言詩的代表作,也是建安文學的典范。本詩以“憂”為情感內核,通過比興、用典等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對賢才的渴慕及統一天下的雄心。三類校學生古詩文基礎相對薄弱,對四言詩的節奏、情感的含蓄表達及建安文學背景較陌生,需通過“讀—品—悟”的階梯式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涵,感受曹操的人格魅力與詩歌的藝術價值。教學目標(一)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譬如”“掇”“陌”“阡”等重點文言字詞,能準確翻譯詩句;把握四言詩的節奏特點(二二拍),誦讀時能通過重音、停頓傳遞情感。(二)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憂”的三層內涵(人生短暫、賢才難得、功業未成),分析詩人如何通過比興(明月、烏鵲)、用典(《詩經》、周公)含蓄表達情感;辯證思考:曹操的“憂”是消極的嘆息還是積極的動力?體會建安文人“憂世”背后的擔當。(三)審美鑒賞與創造感受四言詩簡潔凝練的語言美、比興手法的形象美,以及“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通過想象畫面(如“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四)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人才流動的歷史背景,理解曹操“求賢若渴”對統一天下的意義;感悟曹操“天下歸心”的胸懷,辯證認識歷史人物的復雜性(政治家與詩人的雙重身份)。教學重難點重點:誦讀感知詩歌節奏,理解“憂”的情感內核;分析比興、用典手法的表達效果。難點:體會“憂”背后的積極意義(建功立業的動力),理解建安文學“慷慨悲涼”的風格。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分組誦讀);情境創設法(播放背景音樂、展示東漢末年地圖);問題引導法(分層設問,從“找憂—析憂—悟憂”推進);小組合作法(討論用典含義、比興的妙處)。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視頻/圖片激趣: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片段(或展示相關圖片),提問:“視頻中的曹操在做什么?他吟誦的詩歌可能表達什么情感?”(學生自由發言,引出《短歌行》)背景鋪墊:簡單介紹東漢末年背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引用曹操《蒿里行》),社會動蕩,百姓流離,但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劉備、孫權、曹操)。曹操此時已統一北方大部,但統一全國仍需人才支持,這首詩正是他在宴請賓客時所作,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望。(二)初讀:感知節奏與情感基調教師范讀:教師配樂(古琴曲《短歌行》)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注節奏(四言詩一般為“二二”拍,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學生跟讀:學生自由朗讀,模仿教師的節奏與語氣,注意“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等長句的停頓。正音釋義:解決重點字詞(PPT展示):當(dāng):對著;幾何:多少;慨(kǎi)當以慷:即“慷慨”,形容情緒激昂;憂思:深沉的憂愁;明明如月:明亮得像天上的月亮;掇(duō):拾取(同“輟”,停止亦可,教材注“掇”為“拾取”);契闊:聚散,這里指久別重逢;烏鵲:烏鴉(南飛尋找棲息的樹枝);繞樹三匝(z?。涵h繞樹木三圈;周公吐哺: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形容禮賢下士。齊讀檢測: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感受“慷慨”的情感基調(教師點評:是否讀出了“憂”的深沉與“求賢”的急切)。(三)精讀:解讀“憂”的三層內涵核心任務:詩人為何而“憂”?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1. 找“憂”:定位顯性情感詞(5分鐘)提問:“詩中哪些詞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學生圈畫:“憂思難忘”“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明確:全詩圍繞一個“憂”字展開,這是詩人情感的核心。2. 析“憂”:分層解讀內涵(15分鐘)活動設計:小組合作,任選一層“憂”分析,結合詩句說明詩人如何表達。第一層:人生短暫的憂(時光易逝)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r/>分析:用“朝露”比喻人生短暫(早晨的露水很快曬干),感嘆“去日苦多”(過去的日子太多,剩下的太少)。詩人將抽象的時間流逝具象化為“朝露”,形象生動,突出對時光飛逝的焦慮——想要建功立業,但時間不夠了!第二層:賢才難得的憂(求賢若渴)詩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br/>分析:前兩句直接引用《詩經·鄭風·子衿》(原寫女子思念情人,此處借指對賢才的思念),“悠悠我心”強調牽掛之深;后四句引用《詩經·小雅·鹿鳴》(原寫貴族宴請賓客的歡樂,此處比喻自己若得到賢才,將熱情款待)。詩人用“比興”——以“子衿”喻賢才,以“鹿鳴”喻招賢場景,含蓄表達對賢才的渴望:“你們(賢才)就像那青色的衣領,讓我日夜思念;我像鹿群渴望艾蒿一樣等待你們,若你們到來,我必以禮相待!”第三層:功業未成的憂(統一天下的壯志)詩句:“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br/>分析:“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將賢才比作“明月”,可望不可即,突出求賢不得的惆悵;“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以“烏鵲”比喻賢才(東漢末年人才流離失所,像烏鴉找不到棲息的樹),暗含對賢才無處依托的同情,也表達自己愿做“大樹”接納他們的誠意;“周公吐哺”:用周公“一飯三吐哺”(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于接待賢士)的典故,直接表明自己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只為“天下歸心”——讓天下人才都來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大業!教師總結:詩人的“憂”不是消極的嘆息,而是“時不我待”的緊迫、“求賢若渴”的真誠、“天下未定”的責任——這種“憂”背后,是一個政治家的雄心與擔當!(四)品讀:體會“建安風骨”與藝術手法風格感知:提問:“這首詩給你怎樣的整體感受?(悲涼/慷慨/憂傷/激昂)”(學生自由發言)明確:四言詩語言簡潔有力(如“對酒當歌”“天下歸心”),情感雖含“憂”卻充滿進取精神(如“周公吐哺”的決心),體現了建安文學“慷慨悲涼、剛健有力”的風格(即“建安風骨”)。手法賞析:回顧詩中運用的手法——比興:“朝露”喻人生,“明月”喻賢才,“烏鵲”喻流離的人才;用典:引用《詩經》詩句、周公故事,含蓄典雅;情感表達:層層遞進(從個人憂思到天下抱負),由“憂”到“志”,升華主題。(五)悟讀:辯證思考與情感共鳴提問:“有人認為曹操的‘憂’是‘野心家’的焦慮,也有人認為這是‘英雄’的擔當。你怎么看?”(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引導:結合時代背景(東漢末年亂世,百姓需要統一),理解曹操的“憂”本質上是“想干事、能干事”的責任感——他的“求賢”是為了結束戰亂,讓百姓安居樂業。這種“憂”與“志”,正是建安文人“憂世”精神的體現。(六)作業設計(分層可選)基礎題:背誦全詩,整理“譬”“掇”“匝”等文言字詞的含義。提升題:以“曹操的‘憂’”為主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提示: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憂”的內涵與表達效果)。拓展題(選做):對比閱讀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說說兩首詩中曹操的形象有何異同。板書設計短歌行曹操憂(核心)↓人生短暫→ 譬如朝露(比喻) → 緊迫感賢才難得→ 子衿/鹿鳴(用典) → 渴慕情功業未成→ 明月/烏鵲(比興) + 周公(典故) → 天下志風格:慷慨悲涼· 剛健有力(建安風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