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邊塞詩歌唐代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邊事增加,戰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 功名,渴望施展才華和抱負。 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 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代表 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盧綸等。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 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蕩,充滿了磅礴 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后世詩人可 望而不可即的高峰。邊塞詩主要內容:(1)描寫塞外奇麗壯闊的自然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2)抒發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英雄豪情。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3)表達征人久戍邊關的思鄉念親之愁,或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戰士的同 情。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邊塞詩常見意象:有關景物:烽火、狼煙、孤城、黃沙、雪山、黑山、大漠有關動物:馬、雁、鷹等有關地名:輪臺、龜茲、樓蘭、安西、陰山、瀚海、涼州、邊關、玉門關等常見樂器、樂曲:羌笛、胡笳、蘆管、鼓、角、折柳曲、梅花落、陽關曲等邊塞詩藝術特點:雄渾 雄壯 渾厚 豪放 蒼涼 蒼勁 蕭瑟 奇寒 奇麗遼闊 壯闊 慷慨悲涼 境界闊大 雄奇壯美邊塞詩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判斷邊塞詩:塞、征、軍、塞上、塞下、征人、從軍(4)反映連年征戰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擾和破壞,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拓土開邊。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 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頎《古從軍行》邊塞詩常用手法:(1)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情景交融;(2)對比;(3)襯托;(4)象征;(5)比喻;(6)夸張;(7)用典;(8)渲染;(9)虛實結合等。①雄渾壯麗奇異獨特的風光贊頌②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③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激勵贊美】④征人久戰不歸的哀痛,思鄉思親之苦【思婦】⑤窮兵黷武/驕奢淫逸的批判憤懣 士卒艱辛/民不聊生的悲憫同情⑥外族入侵的擔憂 報國無門的憤懣⑦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 凄厲沉痛的反戰思考地 名 樓蘭 陽 關 玉 門 關 夜 郎 陰 山 薊 北 塞 外 黃 河 景色 落日 秋月 雪 山 大 漠 風 沙 烽 火 狼 煙 大 雁 武器 金鼓 戰馬 金甲鐵衣旌旗旌旆音樂 羌笛 琵琶 《關山月》《折楊柳》《陽關三疊》 人物 戍卒將帥征人單于胡人思婦用典 借古言今對比 突出強調情景交融 渲染氣氛,烘托感情 虛實結合相映成趣,拓展意境怎么寫【 手法 】表達什么情感主旨代表:高適岑參王昌齡風格: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初來乍到久經沙場冷靜旁觀邊塞風光軍旅生活戰爭場面兩地相思寫什么【 內容 】和平安寧的珍視向往邊塞詩邊塞詩名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參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教學目標1、了解高適的生平及其邊塞詩,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2、剖析詩歌意象,分析詩歌描繪的畫面。3、分析詩歌中環境渲染、對比手法的作用。4、剖析詩歌的思想內容,以及其現實批判意義。高適(704 — 765)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渤海”, 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在當時與岑參并稱“高岑”。 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在邊塞 詩中他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歌頌了將士的戰功,還 陳述了邊防策略。此外,還揭露了封建軍隊中將領與戰 士的矛盾,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以“悲 壯”概括高適詩的風格。其作品集為《高常侍集》,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別董大》等。大器晚成人生逆襲 64歲,任劍南58歲,揚州任淮南節度使66歲,卒于 長安,贈禮 部尚書,謚高適生平32歲,東北邊境 戰事爆發,離宋 ,北游幽薊適少獲落,不事生 業,家貧,客居梁、宋,以求丐取 給……耕讀漫游 出仕從軍 兩任節度天寶十四載,安 祿山反,適拜左 拾遺,轉監察御 史,佐哥舒翰守 潼關“忠”。《舊唐書》 評其一生: 負氣感言, 權幸憚之59-62歲,任彭州、蜀 州刺史。上 元元年與杜 甫會于草堂天寶三載(744) ,44歲,與李 白、杜甫游 單父49歲,舉有 道科中第, 受封丘尉52歲,隨哥舒翰入朝39歲,寫《燕歌行》西川節度使鑒賞詩歌題目解讀“燕歌行”,是樂府古題,也就是漢魏樂府音樂中一支曲調的名稱。 “燕”是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種詩體,屬“古體詩”。句數及每句字數無定,音節格律比較自由,易于敘事抒情, 一般篇幅 較 長。“燕歌行”傳統題材是寫思婦征人的怨曠之情或者渲染邊塞苦寒的處境和戍卒生活的艱苦,內容多寫燕趙邊塞之事。感 歌詩歌序言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 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譯文: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跟隨主帥張守珪出塞回來的客人,寫了一首《燕歌行》給我看。我感慨于戍邊征戰的事情,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作 用 :交代時間、事件、寫作緣由,為整首詩歌提供了一個大的環境背景。創作背景□□張守珪時任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主持北邊第契丹的軍事;史載他曾隱所部將領的敗狀,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詩含有諷刺張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高適作此詩之前不久,曾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狀況的了解卻更具體、更透徹了。 將帥不恤士卒,指揮無能,欺君邀賞,高適對此感慨頗深,因寫此篇。讀準字音燕歌行 yān 掀金 chuāng誦讀提示:(1)全詩共28句,4句一換韻,共換7韻,且用韻平仄相間,誦讀時要注意節拍和韻律變化。(2)詩歌每一次韻律的轉換都帶有內容、情感的變化,誦讀時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征戍 shù逶迤 wēi·yí塞草腓 féi薊北 jì燕歌行高適碣石玉箸 功勛旌旆jing·pèijiézhùxūn思 考 :1.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戰爭人:將帥 士卒 征人 思 婦景 :塞外秋景2.這首詩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戰事 出師、失利、被圍、死斗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出 征唐朝東北邊境戰事又起,將軍離家前去征討賊寇。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常以漢代唐。煙塵:代指戰爭。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將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縱橫馳騁,天子又破格賜予他們褒獎和恩寵。〔 橫 行 〕①“縱橫馳騁,所向無阻,當橫行天下。”—— 《資治通鑒》任意馳走,無 所阻擋,恣意馳騁。②樊噲在呂后面前說: “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 欺君該斬。(《史記 · 季布傳》)所以, “橫行”意味著恃勇輕敵。( 今 ) 貶義詞,依仗暴力做壞事。校尉緊急傳送羽書飛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戰火已經燒到了狼山。思考:這兩句詩運用什么手法 展現了什么場景 飛:運用夸張的手法,寫軍情危急。獵 火:借代,代指戰火。 歷程;逐步推進,把氣氛從寬緩照:寫出了戰斗的激烈和規模很大。展現了緊迫激烈的戰爭前線。挺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 出 征軍隊敲鉦打鼓前往榆關,軍中各種旗幟在東北沿海一帶連綿不斷。〔逶迤〕舒展的樣子。形容隊伍浩蕩,連綿不斷。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再到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推入緊張。交代了戰爭的地點,及保家衛國的性質。看似夸耀,實則譏諷,為下文輕敵埋下伏筆。寫出了出征的場景,表現戰士一往無前的氣魄。寫出了戰爭局勢的緊迫。漢家煙塵在東 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 色。 掀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慷慨出師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敵人侵犯,來勢兇猛如同風雨交加。思考:從這一句可以看出戰士們怎樣的作戰條件 【明確】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 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斗條件的惡劣。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極〕窮、盡,指到了最遠的邊界。敗仗思考:這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確】①(手法)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②(體現/寫出了)士兵奮力迎敵,將軍們卻尋歡作樂,③(作用或意義) 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 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④(表達了)作者對戰士的同情與敬佩;對將軍的諷刺與批判。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戰士在前線廝殺傷亡慘重,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敗仗腓:枯萎 稀:少北方沙漠到了深秋盡是枯草,暮色降臨孤城,能戰的士兵越來越少。 主將身受朝廷的恩寵厚遇常常輕敵, 戰士筋疲力盡仍難解關山之圍。作 用 ;1,營造了荒蕪,蕭瑟,衰敗的意境。2.烘托出士兵們心境的凄涼。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襯托邊塞的環境,敵人的威勢。 比喻暗示了兵敗的原因。 對比渲染塞外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戰士們殊死抗戰的悲壯氣氛。正面點明將士們輕敵、失敗的原因。輕敵戰敗山川蕭條極邊土, 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 力盡關山未解圍。思考: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 ①戰場環境惡劣 (山川蕭條極邊土, 大漠窮秋塞草腓)②敵人兇猛善戰 (胡騎憑陵雜風雨)③我軍將領無能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思 考 :“ 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個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烘托了士兵們什么心境 ①描寫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的邊 塞戰場圖。②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衰草, 一片枯黃;暮色降臨孤城能戰 的守兵越來越少,盡管竭力奮戰卻仍未解除敵軍的包圍。③營造了荒蕪衰敗、蕭瑟凄涼的意境。④烘托出殘兵敗卒凄涼的心境。〔鐵衣〕用鐵片制成的戰衣,借指戰士。〔玉箸〕玉制的筷子,比喻思婦的眼淚。南朝梁劉孝威《獨不見》:“誰憐雙玉箸,流面復流襟。”身披鐵甲的征夫,不知道守衛邊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婦自丈夫被征走后,應該一直在悲痛啼哭吧。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城南〕京城長安的住宅區在城南。〔薊北〕薊州(今屬天津)以北一帶,此處當泛指唐朝東北邊地。思婦獨守故鄉悲苦地牽腸掛肚,征夫在邊疆遙望家園空自回頭。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被 圍思 考 :1、“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涕別離后”句中哪個字最為關鍵 請簡要分析。① “久”字最為關鍵。②“久”字說明了戍邊戰士駐守邊疆之久,辛苦勞累之痛,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傳達出思念親人之悲。③強烈諷刺了邊將無能、決策者失當。表達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深化主題。2、這兩句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①借代:鐵衣代士兵。②比喻:玉箸代家中的思婦。③ 對比。把征人和思婦放在一起寫,更能突出征人思鄉、思婦斷腸的分 離之苦 。〔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邊地動蕩不安,難以越過,疆域曠遠迷茫,人世間絕無僅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陣云〕濃重堆積似戰陣的云層。〔寒聲〕凄涼的聲音。早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云彌漫,整夜里只聽到巡更的刁斗聲聲悲傷。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被圍〔飄飄〕隨風飄動,形容動蕩不安。從戍邊將士和思婦的角度寫出戰爭帶給他們的痛苦。戰士思鄉,思婦懷人。 比喻、借代描寫邊境動蕩不安、環境惡劣,加深了戰士們的思鄉 之 情。邊疆戰士奮力拼殺、警惕緊張的戰斗生活。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釩那可度, 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 寒 聲一夜傳刁斗。被圍相思渲染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死斗戰士們互相觀看,雪亮的戰刀上染滿了斑斑血跡;堅守節操,為國捐軀,豈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功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用典難道你沒看見沙場拼殺戰斗多么艱苦;至今仍然懷念打得匈奴節節敗退的李廣將軍。口 ( 李 ) 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匈奴畏李廣之略,……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 之 數 歲,不敢入右北平O口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厚遇戰士。……李牧多為奇陳,大破殺匈奴十馀萬騎。其后十馀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一說指的是漢朝李廣,他捍御匈奴,關愛士卒。李將軍另說指的是戰國趙將李牧,他對抗匈奴,厚待戰士。古之將領身先士卒,關愛戰士。今之將領好大喜功,不恤士兵。 國需良將,兵要體恤。為什么“憶李將軍” 呢 一是以李將軍為楷模, 為軍人的氣節而死;二是與帶軍打仗的將軍形成對比,李將軍有勇有謀,且體恤 士卒,令士兵死得其所; 寄寓了詩人對現實(將軍的無能)的一 個委婉間接的批評;三是間接表達了自己想成為李將軍的志向, 越是“沙場征戰苦”,越需要李將軍那樣的人。問題探究1.本詩的主題(詩眼)是什么 征戰之苦2.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詩人怎樣(用哪些手法)寫的 ● 環境惡劣:山川蕭條極邊土/大漠窮 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邊庭飄颯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選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了遼遠、肅殺、凄涼、衰颯的氣氛,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戰斗慘烈: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前 半 死 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孤城落日斗兵稀/力盡關山未解圍/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叱 喻 、 對 比戰爭的殘酷、無休無止、 寫出了征戰沙場士兵的傷亡慘重。● 相思離別:鐵衣遠戍辛勤久, 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颯那可度。 比 喻 、 借 代薊北征夫,城南少婦,兩地相望,虛實相生,離別之苦徹心扉。3.造成征戰之苦的人為原因有哪些 請找出相關詩句,體會其中作者的感情。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對強大國勢下隱藏矛盾的擔憂和冷峻分析。“高適既肯定具有自衛性質的邊塞戰爭,又同情出征將士的辛苦,從而希望出現李牧那樣的良將來鎮守邊塞,完 成‘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任務,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題。”——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詩歌層次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掀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被圍不歸 兩地相思力盡關山 輕敵戰敗死斗心愿 懷念李廣邊烽突起 慷慨出師詩作描寫了唐軍士卒慷慨赴邊、轉戰絕域的情景,高度贊揚了他們為國立功、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也表現了他們久戰不歸、兩地相思的苦悶,并給以深切同情;同時還揭露了軍中官兵對立、苦樂懸殊的事實,抨擊了將帥的腐敗無能。主旨①贊頌表揚——士卒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②悲憫同情——士卒離家遠戍、久戰不歸、相思之苦③譴責抨擊——將帥的驕縱荒淫、腐敗無能、不恤士兵。④揭露批判——軍中官兵對立,苦樂不均的現象。⑤相思之苦——征人思鄉思親,思婦思親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情感主旨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詩歌主旨·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戰士之辛苦;· 憐思婦之斷腸;· 贊戰士之死國;· 諷將帥之驕逸;· 盼邊地之和平。□這首邊塞詩不只有豪情壯志,不只有閨怨鄉愁,還有對戰爭的 深刻反思,對強大國勢下隱藏矛 盾的擔憂和冷峻分析。□高適不僅是風骨凜然的邊塞詩 人,還是敏銳的軍事家和清醒的 政治家。“邊塞詩第 一 大篇”集大成出兵時的金鼓震天與戰敗后的困苦凄涼;士兵的辛苦作戰與將軍 的縱情聲色;士兵的效命死節與將 軍的貪功懈怠;古時李將軍體恤愛 護士卒與現時將軍享樂腐化、不恤 士卒。全詩無一個褒貶性的字眼, 卻通過鮮明的多重對比,使主題更 鮮明,愛憎更分明。藝術手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 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地氣氛。3、句式整散結合,語言鏗鏘有力。4、 運用多重對比,深化作品主題。理解性默寫1. 《燕歌行》中寫天子特賜光彩,將軍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的一句是 男 兒 本 自 重 橫 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2. 《燕歌行》中詩人以對照手法直接寫思婦懷人,征人思鄉的詩句是少 婦 城 南 欲 斷 腸9 征 人 薊 北 空 回 首 。”3.《燕歌行》中表現士兵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并非為了個人取得功勛的句子是 : 相看白刃血紛 紛9 死節從來豈顧勛 O4. 《燕歌行》中以古代的名將來隱比現實中的將軍的對比句是: 君 不 見 沙 場 征 戰 苦9 至 今 猶 憶 李 將 軍 ◎5. 《燕歌行》中揭露了軍中官兵的苦樂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職的將軍們的腐 敗作風的句子是“ 戰士軍前半死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 ”。666.有戰爭就會有離別,甚至是生死離別。在高適的《燕歌行》中,少婦城南欲斷腸 , 征人薊北空回首 ”兩句通過描寫思婦和 征夫分別后對對方的思念,從側面折射出戰爭的殘酷。7.在高適的《燕歌行》中,“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兩句一實一虛,既寫出了戰士們打仗的辛苦,又寫出了家中妻子對遠征戰 士的思念之情。8.在初唐時期,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奔赴邊塞為國建 功立業也一度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燕歌行》中的“男兒本自重橫行這一句就是很好的證明。此外對于敢于為國效力的人,最高統治者表現出 來的態度是:“ 天子非常賜顏色 ”,這就直接推動了這種風氣的形成。9992669.在高適的《燕歌行》中“ 校尉羽書飛瀚海 ”這一句通過前方的急 報側面寫出了敵人進攻速度之快,“ 胡騎憑陵雜風雨 ”這一句則直接 描寫了敵軍侵襲時的來勢洶洶。10. 《燕歌行》中,詩人極力渲染邊地環境惡劣、空曠凄迷戰士無法度日 的詩句是: 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11. 《燕歌行》中,以白天夜晚的場景來寫軍隊時刻處在戒備中的詩句是: 殺氣三時作陣云 寒聲一夜傳刁斗 O12.高適的《燕歌行》中“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兩 句,通過古代名將,感慨國需良將,兵要體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