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8張PPT)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唐詩,是中國詩壇的長江、黃河,以廣闊的流域面積灌溉著中華民族的國土。唐詩,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的陰暗,因而憂心忡忡,歌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李白與杜甫,一個是浪漫主義的“詩仙”,一個是現實主義的“詩圣”。他們,一個喜歡調動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為我們構建一個奇偉瑰麗的世界;一個擅長把現實中的風物納入詩中,讓一個個意象成為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載體。二人的風格,自是非常不同,差別也非常明顯。讓我們走近這兩位大詩人,研讀他們的詩歌,體會他們與眾不同的高超技藝和屬于他們的情感吧。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嚴羽:“李杜二公,正不當論優劣。”一.對李白的評價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光中《懷李白》說說你心中的李白任務活動一 走近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蜀 道 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 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 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上有六龍 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 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 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兀豕],冰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 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 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 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常咨嗟!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行路難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中國人幾乎沒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大詩人,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國詩壇第一人。走近李白逸狂醉憤——少年——意氣風發,仗劍任俠,心雄萬夫——青年——狂熱自負,悲喜更迭,侍君榮親,始終不渝——中年——躊躇滿志,傲岸不屈,折翅而返,癡心企盼——暮年——抑郁憤懣,命運多舛,矢志報國,壯心不已理想化的人生設計,濃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熱切渴盼成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這紛繁多變、權勢傾扎、爾虞我詐的現實中慘遭失敗。才華橫溢、孤獨漂泊、始終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盡管在每個人生階段李白都有他特別彰顯的個性,但他的“逸”“狂”“憤”“醉”始終交織、貫穿和影響了他的一生。李白思想的復雜性1.天才:才思敏捷,斗酒詩百篇。2.狂放:謫仙、詩仙、酒仙。平交王侯。蘇軾說他“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3.經歷富有傳奇色彩:以布衣為皇帝召見。4.世界觀復雜:入世、隱逸、求仙、任俠集于一身。非凡的天才,非凡的性格,非凡的經歷李白的思想性格一方面,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立志”濟蒼生”、“安社稷”,并且一生積極進取, 追求理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精神自由,蔑視世間一切。此外,他還深受游俠思想的影響,敢于打破傳統偶像,輕堯舜,笑孔丘,要平交諸侯,長揖萬乘,并且仗劍行俠,仗義疏財。儒、道、俠三家本不相融,但李白卻將三者結合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并成為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因此,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學道,也就伴隨了李白一生。一、少年——逸(意氣風發 仗劍任俠 心雄萬夫)1、漂泊家族,異域生活——形成獨特性格。公元701年,李白誕生于西域碎葉城。在這地廣人稀的異域游牧民族中,頑強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異族血液所滲透。五年的異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響是巨大的。四處漂泊,四海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沖撞揉合成了:天性酷愛自由,灑脫飄逸,清風朗月般純凈心境的李白。李白一生從蜀中出游,棲隱求仙、交游,過著四方游歷的生活,與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異域生活息息相關。有著胡兒豪放灑脫的李白,從碎葉入蜀、入楚,入魯,入大唐各地。他這種獨特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浮萍般的生活。2、良好家境,蜀中道教——影響人生取向。李白五歲那年,舉家內遷西蜀隴葉。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嚴格的家教,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朝廷崇道形成熱潮,蜀中道教盛行,李白深受影響,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歲師從趙蕤學縱橫術,從小受儒、道、縱橫三家影響從少年時期,就有建功立業的功名心,“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又深受道教功成身退的影響。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這幾近完美的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這位“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有著游俠之氣的少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上安州裴長史書》),在積蓄著自己的才氣和閱歷,準備一鳴驚人!二、青年——狂(狂熱自負 悲喜更迭 侍君榮親 始終不渝)1、志在宰輔 游歷拜謁——狂熱自負年輕自負的李白,在四川綿州初謁益州長史蘇蕤時,就呈上得意之作《大獵賦·冠年聞天子獵》《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等。他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人生,得到蘇蕤的非凡禮遇,真心推許和誠摯教導,使他信心倍增,對仕途充滿希望,但因蘇的特殊政治境地,而未被舉薦。李白又悵然若失,當他再次拜謁渝州刺史李邕[yōng]時,卻費盡周折,年輕氣盛,狂傲自負的李白,借謝罪之辭,給李邕呈上《大鵬賦》:“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自比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責問李邕“宣父猶且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擲地有聲的詩句引起李的震顫他第三次拜謁一代道宗——司馬承禎,得到盛贊,李白欣喜若狂,熱血沸騰,意氣飛揚,慷慨陳詞濟世安邦之道。相信自己定會名動萬乘之主,定取卿相之位。2、安陸成家 渴求榮親——失意窘迫三次拜謁,并未給李白帶來入仕的契機,年輕自負的李白,沒有停止奔走干謁的步伐,其間歷經八年多的游歷拜謁,此時的李白,已千金散盡,生活困窘。近而立之年的李白終于在湖北安陸入贅為婿,娶已故相國許圉[yǔ]師之孫女許如素為妻,安陸成家。 此時,他全身心投入自己選擇的幸福婚姻,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一段好時光。可惜不久,恃才自負的個性卻使他無意得罪了安州前長史李京之,又得不到新任長史的賞識。他上書表意,屢遭冷遇。自負有王佐之才的李白卻無用武之地。他失意郁悶,窘迫的贅婿生活迫使他又邁開了奔走拜謁的步伐。3、別妻離女 兩次拜謁——悲多喜少公元734年秋, “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已為人父的李白別妻離子,奔赴長安,拜謁求仕。他比任何時候都渴望侍君榮親,他為了妻兒為了理想,不顧拜謁裴光庭時遭受的冷遇,繼續拜謁當時文壇典帥燕國公張說,滿懷希望卻再遭尷尬境遇。他又遭李燦冷遇風雪途中,處境困窘,壯業未成,悲憤傷懷。這期間他在幾番痛苦思索后,又信心百倍,決心用他驚天動地的詩,濟世扶危的劍,行非常之事,樹非常之名,建非常之功!4、謁見狂客 舉薦未果——惆悵失落在典當和友人資助中生活的李白,在長安酒肆痛飲狂歌。他憑著七分豪腸,三分劍氣,吟誦排律長歌,寫大塊文章,杯不停筆不休的驚人之舉,在長安城名氣遠揚,卻并沒有得到理想的舉薦之機。他黯然神傷,慷慨悲歌。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四明狂客”賀知章上。但仍 “舉薦未果”。李白憤慨惶惑,空有一身才華,卻不得識。他在等待和思念妻兒的煎熬中,度日如年。在外奔走多年一事無成,悵然低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5、干謁韓朝宗 無功而返——憤愧落魄狂熱執著的李白,滿懷希望,費盡周折才拜見荊州刺史韓朝宗。但韓對浪吟海喝的李白,頗為腹誹。城府極深、頗為迂腐、易生成見的韓朝宗,讓李白憤愧難當,希望再次破滅,想到苦苦等候佳音的妻兒,他別無選擇,帶著一身疲憊、滿腹辛酸,帶著對妻兒的相思和愧疚,落第似的傷心回家,損兵折將似的敗北而歸,無奈的回到他并不想依附的許府故宅。三、中年——醉(躊躇滿志 傲岸不屈 折翅而返 癡心企盼)1、壯年失妻 愧對家人——痛心裂肺開元廿三年冬,司馬承禎仙逝。給玉真公主的遺囑中提到“經濟文章之才,不要忘記蜀人李白”。令李白萌生希望。 他隨雁門將軍打獵,初遇郭子儀,暢談天下事。舉家遷往山東曲阜南陵后,又只身前往中都縣裴旻家學劍,以期自己文武兼備,大展宏圖。好友元丹丘奉詔入京任道宗,更使李白看到希望的曙光。他熱切企盼著。就在此時,久病纏身的愛妻許如素在長年的相思和期盼的煎熬中,撒手人圜。“春風忽無情,吹我夢魂散。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大堤曲》)。十多年來,未盡人夫人父職責的李白,愧悔交織。心被沉重的悲愴和揪心的痛苦時刻咬噬著。2、金門傳詔 供奉翰林——躊躇滿志經玉真公主、賀知章、吳筠等人舉薦,李隆基金門傳詔,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準備大展宏圖的李白,滿懷對大唐天子的感激和崇拜,躊躇滿志,奔赴長安。朝廷之上,天子特賜七寶御床,力士脫靴,貴妃研磨,天子引紙,震懾回鶻使者!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他相信必展鵬翼,搏擊云天。“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飛”(《溫泉侍從歸逢故人》)。在天子“朕決不負卿”許諾下,李白神思飛縱,“我無為,人自寧。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云輧。”(《春日行》),并對天子感激涕零“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春日行》)。李白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幻想,詩情澎湃、才情激揚。他滿懷希望,做著他的“待詔”翰林,期待著皇上的真正重用。3、奸佞當道 進諫未果——傲然而返長久等待使天性爽朗的李白苦悶寂寞.他與李林甫針鋒相對,毫不相讓。他深深憎惡“群沙穢明珠,眾草凌芳孤”的黑暗現實,對橫行跋扈的權貴和趨炎附勢的小人強烈憤慨“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他決心披肝瀝膽,直諫天子,橫批逆鱗。提出十條勤政務本的建議,李隆基不悅,李白被“出宮思過”。他悲憤彷徨,過分高估天子的愛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誹謗中傷。他日漸消極,“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行路難》之三),懷著無限惆悵失落和郁悶難抑的苦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天的等待,天寶三年春,李白傲然離開長安!4、賜金放返 盼君將悟——癡心不改“賜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憤不平,“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他借酒消愁, 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現實卻如此殘酷。他又癡心不改,盼君將悟。積極用世畢竟是李白人生觀的主導,因此他很快從迷惘中振奮起來,以古人的祟高志向自勉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5、入道受箓 煉丹求仙——渴盼再詔深受道家影響的李白,萌生入道受箓、煉丹求仙的想法。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希冀尋求再詔重用的機會。他決絕地完成了入道受箓的過程,并架爐煉丹服丹,結果大病一場,入道成仙之夢破滅。癡心不改的他要掙脫封建秩序的桎梏,要沖破正統的儒家觀念。流露出抑儒揚俠的思想傾向,盡管年近半百,李白卻萌生了從軍的念頭,“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贈何七判官昌浩》)。想在邊疆建功立業,實現再詔理想!四、暮年——憤 (抑郁憤懣 命運多舛 矢志報國 壯心不已)1、勇闖幽州 以詩陳情——憂憤難載天寶十年,年過半百的李白,覺察到安祿山有叛亂之心,也收到邊關鮮為人知的秘密。他冒著生命危險,勇闖幽州,他周旋于安祿山身邊,想探聽虛實。在幽州其間,他為邊關百姓的慘狀而顫栗!他憂憤不平。憂國憂民的李白憤嘆當今圣上的昏庸,大權旁落,朝政更加黑暗,百姓苦遭荼毒。李林甫大興冤獄,目睹國是日非,他痛心疾首,以詩陳情,寫下了《一百四十年》、《抱玉入楚國》、《戰國何紛紛》等作品。想通過赴京上任的韋良宰,在長安抄寫分發詩作。希望借此來引起統治者的警醒,希望天子能力挽狂瀾,重整朝綱。但滿腔憂國憂民之情,并沒有得到皇上重視。2、幕府從軍 竟成附逆——悲憤難抒安祿山叛亂,無辜百姓逃亡,刺痛了詩人善良的心,面對哀鴻遍野,他怒叱“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 在永王再三恭請下,李白從軍李璘幕府。他以為自己從此走上從軍報國之路,躊躇滿志地為李璘出謀劃策。然而不幸,李白陷入一場皇室政治突變的漩渦中。他四處逃亡,后在彭澤縣投案自首,卻仍被送入死牢。后幸遇郭子儀,以全部官爵贖李白死罪。但李白仍被流放夜郎!3、流放夜郎 半途赦返——怨憤悵然李白流放途中,在夔州遇全國大赦,半途赦返,令李白欣喜若狂,歸心似箭。他意氣酣暢,把酒痛飲,豁然開朗,與山水冥合,輕松喜悅之情溢于胸中。他高吟“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4、矢志平亂 壯志未酬——壯懷幽憤赦返后的李白,認為現在已是“雁行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的時候。他又逢韋良宰,又萌生入世報國的希望。但韋一去無音訊,使他惆悵傷懷:“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 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歲,聞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他由當涂北上,請纓殺敵,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 抑郁憤悶的李白,此時又有了尋仙得道的夢想,他把苦難現實的感受寄托于異常空洞、雄奇壯偉的意象中,想著“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來撫慰自己幽憤之心!5、暮年歸隱 魂歸當涂——感慨悲歌經歷四十多年的生死浮沉,悲歡榮辱,血淚辛酸的求仕之途,曾經的待詔翰林,天子外臣,如今年老體衰,重病纏身,卻無顏回歸故里,只能歸隱當涂。貧病交加的他思念故鄉,“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他感嘆何處是他的最后的歸宿,嘗盡世間冷暖的李白,有了非凡的徹悟,不愿拖累李陽冰,做好了離世的準備。“平生壯志未伸”、困頓一生、流離失所的李白,自責自己“不孝不悌不慈不愛”但唯一的安慰是自己的痛苦血淚化作驚天地泣鬼神的萬卷詩文——《草堂集》。他與江天共醉,與江月同歸,走完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理想化的人生設計,濃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熱切渴盼成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這紛繁多變、權勢傾扎、爾虞我詐的現實中慘遭失敗。才華橫溢、孤獨漂泊、始終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盡管在每個人生階段李白都有他特別彰顯的個性,但他的“逸”“狂”“憤”“醉”始終交織、貫穿和影響了他的一生。一生分為五個時期:1.二十五歲以前——蜀中讀書與任俠時期“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與韓荊州書》)“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開元五年(717)隱居大匡山讀書,從趙蕤學縱橫術。2.二十五歲到四十二歲——仗劍去國、追求功業時期“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在湖北安陸娶故相孫女為妻,“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開元十八年(730)一入長安,隱居終南山。遷家山東寓居任城(今山東濟寧)。3.四十二到四十四歲——三年長安供奉翰林時期天寶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薦,被詔入京,作《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待詔翰林天寶三載(744)春,上書求還山,玄宗賜金遣之。4.四十四到五十五歲——十載漫游時期在齊州紫極宮領受北海高天師的“道箓”,正式皈依道教。與杜甫相識,后與杜甫、高適暢游梁宋一帶。又到齊魯,金陵、幽薊等地。5.五十五到六十二歲——報國蒙冤時期天寶十四載(755)11月,安史之亂爆發。因從永王璘系潯陽獄,后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上元二年(761),準備參加李光弼平叛,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病死于當涂(今屬安徽)族叔李陽冰家。李白之詩——追求自由,飲酒求仙,及時行樂(深受道家思想影響)——關注時局安危——同情民間疾苦——抨擊社會黑暗——歌頌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杰出代表,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國力,也反映了盛唐氣象背后的危機及危機爆發后的悲劇。李白詩之風格他的詩感情熱烈,豪邁奔放,氣勢磅礴、瑰偉奇異。 ;他的詩想象豐富奇特,多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借助非現實的幻想來表現激情(夸張、比喻、對比、排比……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詩歌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抱負, 但他不屑于通過科舉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躍而成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42歲的李白以為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也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詞人。同時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招致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逐出京城。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敗,宮廷生活的殘酷斗爭。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游生活。第二年天寶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離家南下準備再游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友人,借以排遺內心的悲憤,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題:夢游:天姥:吟:留別:說明內容的虛實。所夢內容。本指吟詠、作詩,后為詩體名。和“歌”“行”相仿,其音節格律較自由,有五言、七言、雜言等,多有悲愁慨嘆之意,由詩人情緒決定。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把在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歌,送給將要離別的朋友。古體詩文學史上習慣把唐以前出現的所有詩歌體裁稱為“古體詩”。最古遠的,當屬創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后經孔子編修成集的《詩經》;然后是戰國末年屈原等楚地詩人創作的帶“兮”字的“騷體詩”(又名“楚辭”),屈原的《離騷》是其代表;漢代出現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的“樂府民歌”,如《孔雀東南飛并序》,以及詩人仿樂府民歌而創作的“樂府詩”(分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類),如《短歌行》(曹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漢、魏、晉、南北朝詩人們還創作有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雜言等詩,如《古詩十九首》《歸園田居》(陶淵明)等。[活動一] 思夢因,置身詩境解夢境夢游天姥(mǔ)吟留別李白海客談瀛(yíng)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mǔ),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mǔ)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tāi)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lù)水蕩漾清猿啼。腳著(zhuó)謝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yǐ)石忽已暝(míng)。熊咆龍吟殷(yǐn)巖泉,栗(lì)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兮生煙。列缺霹(pī)靂(lì),丘巒崩摧。洞天石扉(fēi),訇(hōng)然中開。青冥(míng)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ní)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sè)兮鸞(luán)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jì)以魄動,恍(huǎng)驚起而長嗟(jiē)。惟覺(jiào)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誦讀全詩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 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 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1. 理解詩句,重點解釋詩句中加點詞語理解詩意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確實,實在yǔ談論有時遮蔽超出遮掩極言山高名詞作狀語,向東南偏斜,倒下航海的人談起東海仙山瀛洲,說大海煙濤浩渺,瀛洲實在難以找到。浙江一帶的人談論起天姥山,盡管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時可以看到。天姥山高聳入云,仿佛與天相連,遮住天空,山勢超出五岳,遮掩了赤城。天臺山雖然高達四萬八千丈,面對著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東南面一樣。理解詩意2. 詩人夢游天姥的原因是什么?①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②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天姥山雖然神秘遙遠,但并非如瀛洲一樣虛無縹緲,詩人遂燃起追尋之志。③因對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所以詩人未見其山就已經在心目中勾勒出天姥山雄奇壯美的形象,愈發想去親自一見。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一、夢游緣起瀛洲難求天姥可睹—神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3.詩人在夢境中見到了哪些奇景?1.月夜剡溪圖2.登山奇觀圖3.夜間奇景圖夢醒時分4.仙界盛會圖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依據代指前面越人說的話清澈凄清我想依據這個傳說,夢游一趟吳越的天姥山,夢中,一個夜晚飛渡過月光映照下的鏡湖。湖上的月光映照著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詩人謝靈運游天姥山時住宿的地方現在還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蕩漾,山中的猿猴叫聲凄清。思考:“飛”表現了什么追求?“照”和“送”寫出什么?為何提到“謝公”?“宿處”有何作用?自由自在明月與人如影隨形,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體現對自然的熱愛和眷戀。人文景觀,豐富內容,增添文學色彩。增加文化內涵。“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說明起點,準備登山。1.月夜剡溪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直上云霄的山路陡峭的半山腰我腳穿著謝靈運的登山木屐,親自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山頂上可以聽到天雞啼鳴。無數山巖重疊,道路曲折回旋,沒有一定的方向,迷戀著花,倚靠著石,不覺天色已經晚了。有齒或無齒的木底鞋重疊的山巖山路彎曲不斷昏暗2.登山奇觀圖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使……震驚下雨名作動水波搖動的樣子使……戰栗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深林戰栗,使峰巒震驚。烏云黑沉沉的要下雨了,水波蕩漾升起陣陣煙霧。震動層層山峰黑沉沉的思考:寫出怎樣的一種景象?詩人寫這些奇景有什么作用?昏暗恍惚的色彩,驚天動地的聲響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云、山間的流水以及水上的煙霧,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下文蓄勢,接著便是雷聲大作,地裂山崩,出現神仙的洞府。3.夜間奇景圖列缺 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 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疾雷聲彩虹彈奏形容神仙之多中:名作狀,在中間,從中間開:打開閃電仙人居住的洞府門扇形容聲音很大天空金銀筑成的樓臺,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指駕乘云彩的神仙回轉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使山巒崩裂倒塌。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府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筑成的宮闕。云里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風當作馬,一個接一個地飄然而下。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成群結隊多得像麻一樣。4.仙界盛會圖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 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因驚懼而心跳感嘆只有猛然間我心驚膽戰,神志恍惚,一驚而起,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見到的只有枕席還在,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跡了。猛然驚醒的樣子醒原來指前面所寫的仙境5.夢醒時分4. 詩人在夢中看到的景色可以分為哪四個畫面?給每幅畫面命名,并概括其意境特點及詩人情感。畫面名 夢游之景(意象) 意境特點 詩人情感月夜剡溪圖 湖、月、溪水、謝公宿處、淥水、猿聲 清幽寧靜 愉悅神往登山奇觀圖 青云梯、海日、天雞、迷花、石 雄奇壯美 迷醉神蕩樂而忘返夜間奇景圖 熊咆、龍吟、巖泉、深林、層巔、云、煙 驚心動魄 陰森神秘 悸動驚恐仙界盛會圖 列缺霹靂、丘巒、洞天石扉、浩蕩青冥、日月、金銀臺、霓衣、風馬、紛紛云君、虎、鸞、如麻仙人 輝煌壯麗 瑰麗奇特 盛大和樂 驚嘆艷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 摧眉折腰 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三.夢后言志像這樣。指夢游天姥山自古以來暫且怎么能人世間行樂之事也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告別諸位朋友離開東魯,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在那青青的山崖間,等到要走的時候就騎上它去訪問名川大山。怎么能低頭彎腰事奉權貴,使我不能舒心暢意,高高興興地過日子呢?傳說中神仙、隱者多騎白鹿等到低頭彎腰,即卑躬屈膝侍奉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就5.結尾是李白在夢醒后留給前來送別的友人的心里話,這三句分別表達了什么意思? ③一吐在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是對一切抹殺人的尊嚴行為的決絕態度,強調了內心感受重于功名富貴的尊嚴感,表現的是傲骨嶙峋、不慕權貴的獨立人格。①表現的是一種超越名利束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觀。 ②表現的是沉醉精神自由、吸納山水精神的人文情懷。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 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4.詩人是如何由現實過渡到夢境,又由夢境過渡到現實的?①從現實到夢境由過渡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銜接,既寫出了夢之所源,又寫出了夢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語,承上;“飛度鏡湖”這一神來之筆突出夢境,從而引出下文對夢境的描寫。②由夢境到現實的過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消失了,面對現實,詩人禁不住長嗟短嘆。請找出詩歌中關鍵性的過渡性語句由現實轉入夢境:“我欲因之夢吳越”。由夢境轉入現實:“忽魂悸以魄動……失向來之煙霞”。全詩三節各寫何內容?歸納層意。一、夢游之 由(起)—— 敘述二、夢游之 景(見)—— 描寫三、夢游之 吟(嘆)—— 議論、抒情夢游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活動二] 探夢意,夢后余情品詩仙詩意完成一張《李白夢游天姥山實況全景及心情變化曲線圖》并闡明繪制理由。提示:夢游的路線(地點)、一路看到的景以及生出的情等都需要在曲線圖上標明。夢游實況全景圖吳越鏡湖剡溪半山東魯山頂仙 境強烈欲望急切興奮月和諧舒暢淥水、清猿清幽靜謐海日謝公屐、青云梯天雞壯美奇絕花、石短暫享受迷亂忘我熊、龍、巖泉、深林、層巔云、水閃電、山巒恐怖陰森低沉壓抑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其樂融融洞天石扉心驚長嘆后前中早年中年42歲45歲55歲62歲0歲讀書+蜀中游歷壯游+求仕朋友推薦長安入仕終被召見短暫得意得罪權貴御用文人賜金放還再次游歷再被起用流放夜郎大赦放還病逝當涂安史之亂李白人生經歷夢游實況全景圖李白人生經歷仔細研究這兩個曲線圖,你有什么發現?基本重合3. 詩人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1)詩人通過超越塵俗的想象,以奇譎瑰麗的意境,創造了一個神奇壯麗的洞天仙境。(2)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山中夜景,洞外森然可怖、風雨欲來的情景,也許對應的是現實中詩人所處的明爭暗斗、冷酷無情的官場生活,表現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厭惡。洞中仙境的描寫也許和詩人“長安三年”的生活相對應,紙醉金迷,前呼后擁,春風得意,繁華瑰麗。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探索主旨:詩人巧妙借助“夢”的形式實現了表層記夢和深層記事(人生遭遇)的統一。夢境的跌宕多姿剛好就是詩人坎坷曲折仕途之路的映射(向往——追尋——圓夢——夢碎)。如今的詩人選擇尊重自己的內心,追求自由,蔑視權貴,最終唱出了時代最強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吟魂飛剡溪著屐登山洞天仙境魂歸枕席凄清幽靜壯美雄奇神奇壯麗和穆陸離憎恨現實痛苦惆悵天姥仙境留別現實夢境現實[活動三] 品詩風,賞“別是一副言語”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1. 詩人游的是天姥山,為何開頭不談天姥,而是從“海客談瀛洲”寫起?①海外仙山之瀛洲讓人覺得虛無縹緲,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滅時卻可見到,應比仙山尋訪起來更易。以“煙濤微茫”的瀛洲的難求、難得來襯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尋,以虛襯實,因而才夢游天姥而不夢游瀛洲。②把天姥與神山瀛洲并提,使天姥山也帶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為后面夢境的描寫做鋪墊。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天姥”就是神仙領袖王母,所以天姥山成了古代文人十分向往之地 ,在李白心中,天姥山也就另有一種高度,這就是文化高度。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探究思考:2.詩人是怎樣來表現天姥山的高峻的?詩人將天姥山與五岳、赤城、天臺進行對比,把其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它縱可連天,橫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話下,萬丈天臺拜倒腳下。事實上天姥山只不過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臺并峙,較五岳卻是小巫見大巫,這便是用陪襯、夸張的手法營造一個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步引向那夢幻的境界。天姥山有多高天姥山主峰天姥岑的海拔高程有1000米。天臺山華頂峰海拔比天姥山高138米 。東岳泰山五岳之首。位于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西岳華山以險峻聞名。位于陜西省華陰縣,主峰太華山,海拔2160米。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獨秀”之稱,位于湖南衡陽盆地北部的湘江之濱,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北岳恒山古稱北岳。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有108峰,綿延150公里,主峰玄武峰,又名天峰嶺,在渾源縣東南,海拔2017米。中岳名嵩山位于中原河南省登封市北,最高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探究思考:2.明代王思任在《天姥》一文中寫道:“天姥比之于天臺,僅當兒孫內一魁父,焉能‘勢拔五岳掩赤城’耶?”(天姥山和天臺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兒孫輩的一個小山丘,怎么可能“勢拔五岳掩赤城”呢?魁父:指小山丘)你是如何理解這一問題的?①詩人將天姥山與五岳、赤城、天臺進行比照,把其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它縱可連天,橫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話下,萬丈天臺拜倒腳下。②詩人筆下的天姥山完全是其內心主觀想象的產物,現實中沒有哪一座山是他筆下的天姥山。事實上天姥山只不過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臺并峙,較五岳卻是小巫見大巫,這是用夸張的手法營造一個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步引向那夢幻的境界。3.詩歌題曰“吟留別”,而全詩竟無一字抒“別”意,是否有離題之嫌?我國古代一般的“留別”“贈別”之類的詩歌,大都寫離情別緒,黯然銷魂,情調低沉。而李白這首留別詩,卻完全打破了這種陳規舊俗,它構思奇特、基調高亢,借留別以抒感慨,以夢游方式抒發胸臆、表現主題。全詩圍繞一場游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如此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之美好,以揭露現實之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表明自己的斗志,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這樣奇特的構思、高昂的格調,真不愧為留別詩的千古絕唱。4.這首詩是李白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品,在完成前面任務的基礎上,請總結:本詩是如何體現浪漫主義特色的?(1)奇特的構思這首留別詩,突破了古代這類詩大都寫離愁的陳規舊俗,別出心裁地用“夢游”這一奇特的方式來構思全詩。全詩圍繞一場游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現實的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2)豐富的想象詩人馳騁想象的野馬,徜徉在奇山秀水之間,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潔、淥水蕩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景,也有海日東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景,還有瓊樓銀臺、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奇景異境,變幻迭出。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4.這首詩是李白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品,在完成前面任務的基礎上,請總結:本詩是如何體現浪漫主義特色的?(3)大膽的夸張本詩所描寫的夢游,所表達的熾熱情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夸張才能,他把想象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如天姥山橫空聳立,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聳的赤城山,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腳下。詩人以夸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山之高。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出了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4)句式靈活,語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全詩以七言為主,雜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辭句法。靈活多樣的句式便于表達詩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語言樸實自然,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對此欲倒東南傾”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地方跟散文一樣流暢,也只用了一些極其平常的字眼,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① 改變惜別傷離的老套手法,借離別表明不事權貴的態度。② 改變平鋪直敘,圍繞一場夢幻來構思,最后才落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讓詩人的幻想有更廣闊的空間。③ 改變素筆寫實,大膽運用夸張、比喻、對比、襯托等手法來描繪幻想世界,塑造幻想形象,寫得活靈活現,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五 個 “ 改 變 ”構思與表現手法:體現了浪漫主義色彩:④ 改變純粹描景,寫幻景為“不事權貴”服務,寫神仙世界的美麗來反襯現實世界的丑惡;寫自由遨游表現對現實世界的憎惡,以及不與權貴同流合污。而正有了這一點,方使全詩綻放出動人光彩。⑤ 改變格律拘束,兼用長短句,多用換韻,詩句隨感情起落而變化多姿,筆隨意動,意到文成。流暢自然的詩體適合于表現作者豪邁奔放的感情。[活動四] 比較異同,拓展閱讀1.閱讀下面李白的詩句,結合課文,體會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風格特點。(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4)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6)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風格特點:(1)豐富的修辭手法,尤其是生動的比喻和奇特大膽的夸張。善用比喻,讓他的詩讀起來豪邁奔放,情感強烈又迷離恍惚,若即若離給人一種意味深長的感受。善用夸張,使描述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表達的情感更加深切強烈,使讀者在感情上引起震動,能夠極盡抒情言志之功。(2)奇特驚人的想象。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還體現在善于運用豐富而又奇特的想象來描寫形象,抒寫感情。他善于把自己的形象思維無拘無束地馳騁于悠遠的時空之中;有時他還借助夢境仙界,捕捉超現實的意象創造出美麗的理想世界,抒寫自己鄙棄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3)清新自然不拘泥的語句。李白的詩歌語句時而清澈純凈,時而光彩奪目,但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曠達自然。他寫作時似乎是隨心所欲,情到滿時詩句自然而來,句式不拘一格卻能使人更加振奮。(4)強烈的主觀意識。李白詩歌里飽含著濃郁的個人感情和主觀意識,這也是他能將平淡無奇的事物刻畫地波瀾壯闊的原因。感情的充沛,性格的爽朗,這就使得當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受到現實的打擊時,那種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妙語一瀉千里。李白的話源于陶淵明,兩者都表現了對權貴的蔑視和對尊嚴的堅守。但陶淵明“五斗米”“鄉里小人”有對自己地位低微的不滿和對特定官員的蔑視;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在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是對一切抹殺人的尊嚴行為的決絕態度,強調了內心感受重于功名富貴的尊嚴感,更能引起廣泛共鳴。2.請簡析本詩結尾與《晉書·陶潛傳》中“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在情感上的異同。我們把李白歸到浪漫主義詩人里,但李白也有如本詩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作品大都平淡自然,但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樣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一代婉約詞人李清照也寫出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文辭。創作風格只是就一個作者大部分作品而言,而并非全部作品。古人作詞作詩全是在特定環境下有感而發,如果拘泥于自己的流派、風格,就會限制住自己。同樣,我們理解作品內容,固然應該做到知人論世,但在涉及具體作品的理解時,則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把同一作者的所有作品都歸到同一種風格中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