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9張PPT)山川湖海,鄉村田園,大自然的風光總是令人陶醉,也時常觸發詩人的詩心……望廬山瀑布唐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山 行【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清平樂·村居宋 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宿建德江【唐】孟浩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 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一、詩人在哪里?留宿地點夜晚留宿在建德江邊建德江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二、詩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會怎么樣?詩人看到了 ,不禁想起 ,他感到 。哪一個字直接點明了詩人的情感?哪一個字直接點明新愁來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葉紹翁《夜書所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唐寅《菊花》客:漂泊他鄉的游子。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三、愁從何而來?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39歲的孟浩然“游京師,應進士舉,不第”。科舉考試不中后,他在長安逗留了一段時間,希望得到別人的引薦,但也沒有成功。“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從十歲左右開始讀書,到40歲,孟浩然自認為一事無成,于是想逃離洛陽,去吳越尋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宿建德江》即是他游浙江時所作。求仕不得,前途迷茫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四、再次品讀,思考:愁化解了嗎?是什么化解了詩人的愁?近人之月清澈之江空曠之原野孤傲之樹心靈的慰藉心情的調解生的力量大自然給予詩人詩人對大自然熱愛與理解孟浩然遠游地圖孟浩然對李白的影響歸結起來有四個方面:在不依附權貴的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惡權奸,唾棄趨炎附勢之徒。寧肯“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也不肯立于污朝。這種品格,正與后來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行為是一脈相承的。在俠客精神上。孟浩然詩中所表現的俠客精神,在李白的詩中俯拾皆是。在詩風上。孟浩然的詩中多有自己的形象,遣詞用語往往突出主位。李白的詩更是如此,強烈的個性,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與孟浩然相比則有出藍之色。在詩體上。孟浩然長于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而這也正是李白的強項。安旗先生在《李白傳》中說,這是孟浩然指點的結果。在五言律詩的創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詩為律詩”的特點,李白則“多類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五、邊讀邊體會詩人情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關于題目,你了解什么?詞詞牌名詞題長短句上闋下闋詞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又稱長短句,是配合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國 宋元明清 】作者簡介 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 在文學上,他與蘇軾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其詞作的基本思想內容。他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被彈劾罷官,報國無門,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這首詞作于辛棄疾閑居上饒期間。(1140—1207)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一、讀一讀,說風景作者在黃沙道中遇見了什么?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詞人選取的景物有何特點?鄉村田園特色景物明月 別枝 驚鵲 清風 鳴蟬稻花香 蛙聲 星 天 雨 山茅店 社 林 路 溪橋這些景物可以怎么分類?明月 驚鵲 清風 鳴蟬 蛙聲 星 雨別枝 茅店 稻花香 天 山 社 林 路 溪橋動靜動靜結合驚鵲 鳴蟬 蛙聲稻花香清風 雨星 天 明月 別枝 茅店 天 山 社 林 路 溪橋聽視多感官結合嗅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二、動一動,想畫面注釋:①別枝:橫斜的樹枝。②茅店:用茅草蓋的旅舍。③社林:社廟叢林。社,社廟,土地廟。④見:同“現”。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三、品一品,悟詩情注釋:①別枝:橫斜的樹枝。②茅店:用茅草蓋的旅舍。③社林:社廟叢林。社,社廟,土地廟。④見:同“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哪個字體現了作者的心情?驚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社,本義是土地之神。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這是世代中國人奉祀土地神的原因。結合全詞思考,詞人關心的是什么?農事的繁榮鄉村的安寧辛棄疾曾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但這顯然與辛棄疾渴望收復失地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淳熙七年(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他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莊園取名為“稼軒”,并自號“稼軒居士”。月下的景物 表達的情感 情感背后的原因《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到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請結合兩首詩的學習,以及課前搜集的背景資料填一填。煙渚、曠野、天、樹、江水孤獨、寂寞、思鄉樹、喜鵲、清風、鳴蟬、稻花香…悠閑、愉快、喜悅人生失意漂泊他鄉閑居鄉村豐收在望【資料一】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孟浩然年輕時發奮求學,追求功名,一心想要報效朝廷,但數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能如愿。傳說孟浩然滯留長安期間,在好友王維的府邸偶遇唐玄宗。孟浩然既緊張又激動,面見唐玄宗時吟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句,令唐玄宗大為惱怒。隨后,孟浩然被逐出長安。孟浩然仕途徹底無望,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過著歸因田園的生活。【資料二】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辛棄疾目睹北宋淪陷,百姓遭難,力主抗金,收復失地。只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辛棄疾四十一歲時,被南宋朝廷派到江西擔任地方官。他在任期間,十分重視農耕,大力發展農業。他自號“稼軒居士”,還給自己居住的莊園取名為“稼軒園”,不種奇花異草,只種莊稼瓜果。辛棄疾四十二歲時,被朝廷彈劾,從此在江西度過了二十多年的鄉村閑居生活。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 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和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兩次到杭州,歷時共五年。第一次任通判,是個副職,第二次任太守,是最高長官。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任職時,蘇軾陶醉于西湖秀麗的山光水色之中,留下許多寫景佳篇。西湖雨西湖雨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題共有五首詩,寫于1072年。蘇軾本人非常喜歡教材編選的這一首,一直都對這首詩中所描寫的那場夏雨念念不忘。當他五十歲再次來到西湖時,他寫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解題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呢?時間:六月二十七日(夏季)地點:浙江杭州西湖邊的望湖樓醉書: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題意: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邊的望湖樓上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 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一、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詩中有畫蘇軾評論王維的作品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二、自由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這首詩描繪的景象,與一幅畫描繪的景象,相比有什么區別?動 —— 靜時段——時刻雨前雨中雨后雨停詩畫動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二、自由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全詩描寫了幾幅畫?__________圖__________圖__________圖__________圖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風吹云散水天一色黑云翻墨圖黑云翻墨未遮山打翻A.沒有B.來不及詩意:翻滾的烏云像打翻的墨汁,還來不及遮住山巒。這句詩好在哪里?理所當然地接受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很容易錯失文學的妙處。所以要學會質疑:為什么要這么寫?那樣寫行不行?√風云變幻迅速大雨來得急黑云翻墨圖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墨未遮山黑云如墨未遮山“翻”字寫出了烏云翻滾、奔涌變幻的動態感。黑云翻墨圖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滾未遮山“翻墨”二字運用比喻修辭,將烏云的顏色、形態與奔涌變幻的動感描繪得淋漓盡致。黑云翻墨未遮山云烏云的濃黑云翻墨黑云翻墨圖比喻白雨跳珠圖白雨跳珠亂入船邊讀邊想象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白雨跳珠圖白雨跳珠亂入船雨是白色的嗎?為什么說是白雨?雨勢大而猛,天地一片白茫茫。雨珠在湖光山色的襯托下,顯得白而透明。白雨跳珠圖白雨跳珠亂入船“跳珠”指什么?暴雨從天上落下,打在船上,落在湖面上,濺起的雨點像珠子一樣晶瑩透亮。將雨點比作珍珠,寫出了雨點的形狀圓潤、顏色光亮,以及雨珠落下的聲音動聽,表現了詩人對雨的喜愛。白雨跳珠圖白雨跳珠亂入船白雨落珠亂入船“跳”字更活潑生動,與“亂”相呼應,寫出了……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想象畫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詩人醉酒賞雨,心情愜意。風吹云散圖卷地風來忽吹散詩意:忽然間卷地而來的狂風迅速吹散了滿天的烏云。云翻,雨跳風又有什么特點?狂 猛快水天一色圖望湖樓下水如天望湖樓下水如鏡“水如天”是什么樣的景象?水天一色圖望湖樓下水如天水如天一樣_________水如天一樣_________水如天一樣_________水如天一樣_________……開闊平靜蔚藍澄明討論:云、雨、風、水在這四幅畫面中有什么特點?黑云翻墨圖白雨跳珠圖狂風散云圖雨后西湖圖動靜動動動靜之間,一場暴雨戛然而止。用比較輕快的節奏,讀出天氣驟變時詩人驚奇的感覺。語速可放緩,讀出雨后湖面的平靜之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 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體會詩情詩的背后站著一位怎樣的詩人?雨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蘇軾所寫的風雨有何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體會詩情黑云、暴雨、狂風詩人以一種欣賞、玩味的態度看待暴風雨心態豁達、豪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再讀,體會詩人的豪放胸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 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有人帶著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寫了這首詞。不用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何不放開喉嚨放聲吟詠從容行走。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走得輕便勝過騎馬,有什么好懼怕的呢?一身蓑衣任憑你風吹雨打。料峭的春風吹醒了我的酒,我感到有些冷,山頭的斜陽卻在前面迎接我。看看剛才走過來的這一路風雨,回去之后,既沒有風雨也沒有天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 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看見了一個怎樣的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早年曾兩度在杭州做官,他對杭州情有獨鐘,尤其是西湖美景,令他深深陶醉。《六月七日望湖樓醉書》和《飲湖上初晴后雨》都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期寫下的著名詩作。蘇軾中年以后命運坎坷,一生命運坎坷,數次被朝廷貶官,流放外地。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人格,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因“烏臺詩案”遭受人生重大挫折,被貶黃州時期所寫的一首詞。背一背,默一默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點便像灑落的珠子一樣紛紛亂跳進船艙。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湖面上頓時雨散云飛。憑欄而望,只見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鏡。把船停泊在煙霧彌漫的沙洲邊上,正是日暮時分,新愁不禁涌上心頭。抬眼望去,遠處曠野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人十分親近。明月升上樹梢,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中,傳來蟬鳴聲聲。在稻香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陣陣蛙聲。天空中星星時隱時現,山前落下稀疏的雨點。過去在土地廟樹林旁邊的茅店,拐了個彎就忽然出現在眼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