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二單元百家爭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選擇性必修上冊 第二單元相關(guān)評價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海德格爾將《道德經(jīng)》掛在書房視為知己,尼采贊其為"永不枯竭的井泉",威爾·杜蘭斷言"焚毀所有書籍也要在《道德經(jīng)》尋得智慧"。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gòu)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周朝守藏室之史“太上老君”李姓始祖紫氣東來老子思想老子試圖建立一個適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道)。老子認為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zhuǎn)化。轉(zhuǎn)化的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guī)律(道)。老子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疏通文意古代馬車的各部分名稱古代馬車的各部分名稱本章是如何論證“有”與“無”的辯證關(guān)系的?研讀文本有無相生 / 論道器物實體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條件;器物中空“無” ,才是其發(fā)揮作用的關(guān)鍵輻條泥土門窗無車子器皿屋室“無”都在哪些方面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思考交流人際交往領(lǐng)域的“分寸感”“空間感”學習工作時的“勞逸結(jié)合”讀書時的“思考空間”政治歷史領(lǐng)域的“修養(yǎng)生息”藝術(shù)領(lǐng)域的“留白”《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疏通文意本章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寫了什么內(nèi)容?處與不處 / 修身研讀文本自然狀態(tài)才最適合企者、跨者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余食贅行有道者不處比喻論證《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疏通文意勝(知)人與自勝 (知)/ 修身“知人者”“勝人者”“自勝者”“知足者”“強行者”人物對應(yīng)思維拓展思維拓展“知人者”“勝人者”“自勝者”“知足者”“強行者”人物對應(yīng)《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疏通文意思考:第六十四章有幾層含義 研讀文本一層: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二層:高遠目標完成于點滴積累三層:做事要慎終如始,持之以恒四層: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妄為思考:第六十四章是怎樣論證的 研讀文本思維導圖思考:第六十四章是怎樣論證的 未雨綢繆點滴積累洞察先機抓好細節(jié)圣人無為百姓慎終如始總結(jié)對比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不妄動、不妄為研讀文本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課堂總結(jié)以“道” 啟思,悟老子智慧——《老子》四章 一、論道:辯證分析“有”與“無”的聯(lián)系二、修身:謙下守中,不可急躁冒進三、修身:個人品行修養(yǎng),重在修身四、治國:事物發(fā)展變化,注意萌芽狀態(tài)任務(wù)探究思考:儒道有何異同?儒家的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克己復禮”“仁”——倫理道德學“禮”——正名(貴賤尊卑秩序)“名不正則言不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天地萬物的本源及其運行規(guī)律。“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道對這三家(儒釋道),我經(jīng)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雜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具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懷瑾:《老子他說》任務(wù)探究現(xiàn)實意義在求知、為人、處世等方面,我們怎樣去實踐“儒道互補”呢?“有所為有所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啟迪:用儒家思想進取,用道家智慧煉心。做勇于擔當?shù)奶锰谩熬印?br/>做內(nèi)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