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經典選讀孟亞圣: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故其學說被稱為 “思孟學派” ,被后世認為是儒家道統的正傳。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 ”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后人追封為“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弟子游說諸侯,先后到過齊、宋、滕、魏、魯等國,覲見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其政治主張(仁政、王道)被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未能得到真正實施。晚年 退而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作成 《孟子》七篇。民貴君輕亞圣《孟子》剛直不阿,傲岸不屈: 孟子曾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盡心下》)他具有極強的道德優越感和人格獨立性,與君主交談不卑不亢。好辯善辯,氣勢磅礴: 為了捍衛儒家思想,駁斥異端,孟子不得不辯。其文章邏輯嚴密,言辭犀利,善用比喻和排比,氣勢充沛,如長河大浪,咄咄逼人,讀來令人振奮。公都子問他:“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回答:“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其人:好辯的亞圣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于是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斷織喻學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么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于修身養德,今后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解讀標題人皆有不忍之心“忍人”即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之心”即憐愛、同情他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之心。古代圣王有憐憫體恤之心,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之心,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間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中心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提出“仁政”源于“不忍人之心”。孟子先從性善論出發,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也就有了仁政。如果當下的治國者也能像先王一一樣把善心推廣到政治上,同樣能達到“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的效果。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 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 惻(cè)隱 之心;非所以內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譽 于鄉黨 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 也。 乍:突然、忽然。 怵惕:驚懼。 惻隱:哀痛,同情。 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 “納”。 要譽:博取名譽。 鄉黨:同鄉。 非惡其聲而然: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之心,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之心;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剖析核心論據——“孺子入井”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任何人都會立刻產生“怵惕惻隱之心”。怵惕:驚駭恐懼。惻隱:同情憐憫。舉例論證:這種本能反應證明了人性本善。剖析核心論據——“孺子入井”思考:“怵惕”和“惻隱”這兩個詞能否互換或去掉一個?為什么?不能。“怵惕”是驚駭恐懼,是瞬間的、本能的心理震動;“惻隱”是同情憐憫,是隨之而來的情感關懷。二者構成了一個從“震驚”到“憐愛”的完整、迅速、自然的情感反應鏈,極具說服力地證明了這是本能而非思慮。思考: 孟子為何要不厭其煩地連用“非所以內交……非所以要譽……非惡其聲而然”三個排比句?這是排除法,進行反面論證。通過徹底排除一切可能的功利性動機,反過來強化了“此心乃天生固有、純乎自然”的論點,使論證無懈可擊,氣勢磅礴。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 之心,非人也;無辭讓 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 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 辭讓:謙遜推讓。 端:開端,起源,源頭。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不是人;沒有羞恥心,不是人;沒有謙讓心,不是人;沒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個方面?從“由是觀之”開始,孟子進一步推演他的思想。既然側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是天生的,那么“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美好的天性,也應該是與生俱來的, 沒有這些就不能稱為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仁愛)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正義)禮之端也 (禮讓)智之端也 (智慧)是非之心辭讓之心四心四端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 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 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 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 。茍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賊:傷害。 我:同“己”。 然,同“燃”。 達: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定,安定。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都知道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有問題。”解讀“四端”說——性善何以是“端”?思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么?它揭示了孟子“性善論”的完整內涵是什么?關鍵詞是“擴而充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孟子的“性善”并非指人生來就是完美的圣人,而是指人生來就擁有向善的萌芽(“端”) 和潛能。“性善”是“種子”而非“大樹”。道德的完成,需要后天的“擴充”(培養、發揚),否則就會“不足以事父母”、“不足以保四海”。這既解釋了善的根源,也解釋了現實中惡的存在(善端被遮蔽、未能擴充),避免了理論漏洞。【補充】: “泉之始達”、“火之始然”的比喻,極其形象地說明了“四端”是內在的、能動的、擁有無限生長力量的存在。孟子的論證法一、 舉例論證“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普遍性: 這個場景選擇極佳。“孺子”(小孩子)易引發憐憫,“入井”是生死危機,“乍見”強調瞬間反應。這幾乎能觸發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下的普通人最本能的同情與驚懼。直觀性: 孟子沒有空談理論,而是讓讀者直接代入情境,反觀自身的情感體驗。這種基于共同心理經驗的論證,極易獲得認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效果: 通過這個例子,孟子將抽象的“不忍人之心”轉化為一種具體、可感知的“怵惕惻隱之心”,為整個論證打下了堅實的事實基礎。孟子的論證法二、 反面論證(歸謬法/排他法)——鞏固論點,排除異議“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排除功利動機: 逐一排除了這種本能反應是由于任何外在的、功利的目的(結交父母、博取名聲)。排除消極動機: 甚至排除了是由于厭惡孩子哭聲的消極原因。效果: 使用歸謬法的邏輯:既然所有后天的、功利的可能性都被排除了,那么剩下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這種“惻隱之心”是先天固有的、純乎天性的。這使得其“性善”的結論顯得不可避免,無比牢固。孟子的論證法三、 比喻論證(喻證法)——化抽象為具體“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火之始然(燃),泉之始達”“運之掌上”:強調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根本性。“火始然”、“泉始達”:極其形象地說明了“四端”只是萌芽(“端”),但它們擁有內在的、強大的、必然的生長趨勢和力量。只要加以培養(“擴而充之”),就能成就燎原之火和滔滔江河。效果: 將“善端”這個抽象概念轉化為視覺化的、充滿動感的意象,深刻揭示了其內在的能動性與發展必然性。孟子的論證法四、 演繹論證——從一般到個別,推導定義大前提: 人有“惻隱之心”等四端,是區別于禽獸的本質屬性。(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小前提: 如果一個人沒有“惻隱之心”。結論: 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即“非人也”。作用: 這不是一句簡單的罵人的話,而是一個嚴格的哲學定義。它將“惻隱之心”提升到了人之為人的本體論高度,賦予了道德以絕對性和必然性。效果: 使結論變得不容置疑,充滿了道德上的震撼力和邏輯上的強制性。孟子的論證法總結: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流程用【事實論證】立基: 看!“孺子入井”時我們都有這種反應,這是普遍經驗吧?用【反面論證】加固: 你們想想,這種反應不是為了任何好處吧?所以它只能是天生的!用【演繹論證】定論: 所以,沒有這個東西,就不配稱為人(“非人也”)。用【比喻論證】升華: 這天生的善心就像小火苗和小泉水(“火之始然,泉之始達”),需要我們去擴充它,這樣才能成就王道仁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論證結構(梳理孟子的論證思路,畫出本篇文章的行文結構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論點論證過程舉例引入:孺子入井排比比喻對比假設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四端猶如四體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千秋辯題——人性本善 Vs. 人性本惡《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孟荀之爭的焦點究竟在哪里?是絕對的矛盾嗎?孟子(性善論): 關注人禽之別的道德性(人有善端,動物沒有)。強調內在修養(擴充四端)。荀子(性惡論): 關注社會秩序的必要性(順人性則爭亂)。強調外在教化(禮法約束)。并非簡單對立: 兩者都認為后天教化至關重要。孟子說“擴充”,荀子說“化性起偽”。一個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起點,一個看到了人性的潛在風險。二者共同塑造了儒家“內修外治”的完整人格培養體系。積累孟子語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