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兼愛非攻,是全人類的精神制高點。——余秋雨墨子是中國的良心和靈魂 ——張知寒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澤東今人評墨子兼愛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發明家、軍事家、邏輯學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出生平民,注重實踐, 善于制作,立足現實,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為己任。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農民出身的哲學家,被譽為“平民哲學家”。科技上:墨子創立了光學、力學、幾何學等整套科學理論,制造出了木鳶、轆轤、滑車、車梯等,首先發現了小孔成像原理,被譽為“科圣”“中國科學家始祖”。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子和孔子并稱“顯學大師”,當時有“非儒即墨”之稱。天才匠人孤獨俠客(約前468-前376年)“顯學”指與現實聯系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學說。“隱學”則是離現實較遠,不那么為世人所矚目的學說。《兼愛》兼, 本義,一手執兩禾,有兼顧、一同、一并之意。兼愛: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這是一種不存在血緣關系,不分尊卑貴賤,平等無差別的愛。兼愛還表現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題目解讀1.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譯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事務的人,一定知道混亂興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對它進行治理。不知道禍亂興起的原因,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像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一定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于是才能進行治療。不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療。治理禍亂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定知道混亂產生的原因,于是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禍亂產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理。①<代>相當于“之”,可譯作“它”、“他”等。《桃花源記》:“不復出焉。”②<代>表示疑問,相當于“何”,可譯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③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④<副>多用于反問,相當于“怎么”。《燭之武退秦師》:“焉用亡鄭以陪臨?”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于“了”、“呢”,常可不譯。《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⑧詞綴,用于形容詞之后,相當于“……的樣子”;《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問題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本段采用了類比論證,以大家熟知的醫生治病需要明確病因,來寫圣人治國須知混亂產生的原因。研讀第一段定義:比喻論證:用打比方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又叫喻證法。包括比喻描述、比喻評價、比喻說理三種。類比論證:在考察兩類事物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屬性的基礎上,推斷出它們另外的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區別比喻論證 類比論證構成 本體和喻體 本體和客體(類體)方式 比喻 比較要求 本體與喻體性質不同; 只在某一點相似; 喻體可以虛構。 本體與客體性質相同;相似點多多益善;客體材料客觀真實。效果 說理形象和具體化 說理嚴密性和邏輯性知識鏈接《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通過自己受妻、妾、客蒙蔽的經歷,類比齊王受宮婦、大臣、百姓的蒙蔽,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兩者在“被蒙蔽”的情境和原因上具有相似性,通過類比論證使齊王更容易接受這一觀點。《拿來主義》魯迅以尼采自詡為太陽卻最終發瘋為例,類比中國若一味“送去”而不“拿來”,也會走向滅亡。尼采和中國在“只給予不索取”的行為模式上相似,通過類比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陋室銘》劉禹錫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類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水與陋室在“因某種特質而聞名”的屬性上相似,通過類比強調品德的重要性。2.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以自利:此所謂亂也。譯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事務的人,不可不考察禍亂產生的原因。嘗試考察禍亂因何而起?(禍亂)起于人們不互相親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禍亂。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使父親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而使兄長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王,因而使君王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這就是所謂的禍亂。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譯文:即使父親不慈愛子女,兄長不愛弟弟,君上不愛臣下,這也是天下所謂的禍亂。父親愛自己而不愛子女,因而使子女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因而使弟弟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下,因而使臣下受損失而使自己得利。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親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譯文:即使在天下偷盜和劫奪財物的人,也是這樣。偷竊者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奪財物的人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傷害別人使自己得利。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互相親愛。即使大夫相互侵擾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他自己的封地,不愛別人的封地,所以侵擾別人的封地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封國,不愛別人的封國,所以攻伐別人的封國使自己的封國得利。天下的紛亂之事,全部都在這里了。盜”本有“竊”的意義,“賊”本有“傷害”的意義。 可以理解為: “盜”:竊奪財物。 “賊”:傷人行兇。 “盜”只是偷竊他人財物,“賊”則傷人性命, 所以古代常有“俠盜”“義盜”而無“俠賊”“義賊”!問題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中心句: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研讀第二段問題探究2: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有哪些?是如何產生的?墨子認為天下亂象有:臣子不孝君父,子虧父而自利,弟虧兄而自利,臣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這也是亂;賊人以利其身,是亂;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是亂。這些亂象產生的原因是“自愛”,而不愛人。研讀第二段問題探究3:這一段在論證上有什么顯著特點?研讀第二段論證方法:舉例論證與假設論證。通過問答的方式,列舉大量事例,層層深入,逐一分析。從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親疏關系,反復論證,層層推進,得出結論:何為“亂”以及“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虧人自利”“不自愛”。3.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譯文:考察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愛。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象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人嗎?看待弟弟、兒子與臣下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還有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象自己一樣,誰會劫奪財物?所以偷竊和劫奪他人財物的人就沒有了。惡wù①<動>憎惡;討厭;不喜歡。《魚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②<名>恥辱;羞辱。《史記·平原君列傳》:“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③<動>嫉妒。《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wū①<代>哪里;怎么。《齊桓晉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惡知之?”②<嘆>相當于“啊”、“唉”。《孟子·公孫丑上》:“惡!是何言也。”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譯文:還有大夫相互侵擾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看待別人的封地就象看待自己的封地,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象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擾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的現象,都沒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封國與封國之間不相互攻伐,封地與封地之間不相互侵擾,偷盜搶劫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安定了。問題探究:本段的中心觀點是什么?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中心觀點:若使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①假設論證。運用假設、鋪排、反問的句式,從正面論證了“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的觀點。采用鋪排的手法,連用“猶有”“誰”引起的反問句,以反詰的語氣堅定而鮮明地闡述了唯有“兼愛”才可治亂的觀點。②對比論證。與第2段進行正反對比論證。 研讀第三段譯文: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天下就會安定,相互憎惡就會發生禍亂。所以墨子說不可以不鼓勵愛別人,就是這個道理。4.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問題探究:本文的結論是什么?結論為: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即統治者要鼓勵人與人相親相愛。研讀第四段梳理文章的說理脈絡,然后完成表格。段落 內容概要 說理脈絡1234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提出問題,治天下要知道天下動亂的根源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若此則天下治分析問題,批判現實,指出動亂的根源在“不相愛”。継續分析,從正面立意,假設人們“兼相愛”的效果。得出結論,也是《兼愛》的總論點整體感知分析本文在說理上的特點多用設問句和反問句,使得問題醒目地提出,讓讀者思考,加強了作者觀點的闡述,讓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更加鮮明。如: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層層深入,邏輯性強,條理井然。墨子要闡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愛”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這句話在文章的結尾,也是對上文的總結。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文中列舉了大量君臣父子、盜賊、大夫等事例。綜合運用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等論證手法。整體感知思考探究:1.有人說,讀墨子的《兼愛》就像是聽老太太說話,有絮叨之感,語言不簡潔,你是怎樣看待墨子語言的“絮叨”的?《兼愛》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語言的淺顯、邏輯的嚴謹和結構的層次感,一方面又反復論說,務求把意思說得清楚明白。這是使用了繁復論證的方法。在先秦諸子中,這種表達風格自成一家——意顯而語質(質樸生動、平民化、用語準確簡練)①墨子曾經學習過儒家思想,但是他后來認為儒家思想提倡禮術,禮多而繁瑣讓人太過約束。所以墨子從實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論。這種實用主義也反映到《墨子》的寫作風格上。正如孫治讓言: “質而不華務中其意,而不馳騁其辭”。 墨子創立初期就明確了“先質而后文”的言語方式。②這種文風與墨家的思想主張和受眾群體有關。墨家主張人人平等相愛,反對侵略戰爭;強調節儉,反對鋪張浪費;注重道德實踐,反對紙上談兵。從這些思想傾向和歷史記載的“巨子”事跡來看, 墨家代表的是社會中下層人民的政治訴求,他們“傳道”的對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這種文風既契合他們的功利實用主義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讀者群體接受。思考探究2.聯系歷史所學,思考為何墨子會形成此類文風?從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認為兼愛為是,不相愛為非,審察兼愛必能致治,不相愛必然致亂的道理,是出于經世致用的目的,是有為而發的。但是墨子簡單地將社會禍亂歸咎于人們的不相愛,把兼愛看作止亂致治的良方,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但兼愛說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識,卻是對儒家愛有差別等級觀念的突破,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思考探究3.你怎么看待“兼愛則治”的觀點的?孔子的“仁愛”是“親親有術,尊賢有等”。他的愛是以“我”為原點,由愛自己到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人到愛其他人,是有親到疏、由近及遠、有血緣關系為出發點的有差別、有等級的愛,目的在于維護周禮,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貴族統治。墨子的“兼愛”是沒有差等、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平等之愛,維護的是下層人民、弱勢群體的利益。思考探究4.墨子的的“兼愛”和孔孟的“仁愛”內容有何異同?墨家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被平等地關心和關懷,不分貴賤、強弱、親疏、國界,兼愛應該從個人擴展到全社會,同時也包含了對動物的關愛。在墨子看來,兼愛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實踐,也是使人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團結的重要手段。兼愛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強調一種人性的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規范是提倡每個人的人本性,并且強調每個人的生命享有平等的權利。思考探究5.請結合你對墨子“兼愛”思想的理解,談談這一思想在當下有什么借鑒意義?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秦貪我 A賂B而信C我辭D則一劍之E任F可當G萬H之師【答案】BDF【解析】句意:秦王貪圖賄賂而相信我們的話,那么,一把利劍行刺的作用,能夠頂得上百萬之師。“秦貪我賂”,是一個語意完整的主謂賓結構,中間不斷開,故在B處斷句;“而信我辭”,“我辭”作“信”的賓語,中間不斷開,故在D處斷句;“則一劍之任”,“一劍”作定語修飾“任”,中間不斷開,故在F處斷句。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不肖,不才,不賢,古人自謙之詞,和現代漢語“不肖子孫”的“不肖”含義不同。B. 要,求取,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的“要”含義不同。C. 合從,即“合縱”。戰國時期,弱國聯合起來進攻強國的策略,稱為“合縱”。D. 雖,雖然,與《兼愛》中“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的“雖”含義不同。【答案】B。A選項正確。不才,不賢,古人自謙之詞。/不像(先人)。句意:我不賢。/本指后輩不像先輩。后指不能繼承祖業或違背先輩遺志的沒有出息的子孫。B選項錯誤。兩個要均指求取。句意:但我私下里認為聰明人不企望憑僥幸而求取成功。/不是為了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C選項正確。D選項正確。雖然。/即使。句意:雖然需要拖延時日。/即使父親不慈愛孩子,哥哥不友善地對待弟弟。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不被尊重,他對秦國的仇恨怨念深重,尋找機會報復秦國,這也是他寫信給麴武的主要原因。B. 燕太子丹認為,是信念讓人們即使受到了侮辱也選擇堅強生存,他自己遭遇無禮羞辱后繼續求生復仇,也是這個信念在支撐他。C. 燕太子丹告訴麴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為自己雪恥的一天,他打算讓麴武繼續管理燕國,讓麴武承擔報仇雪恨的責任。D. 本文是一篇傳記小說,寫燕太子丹與麴武商討復仇大計,用書信往返與當面對答的形式展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物個性。【答案】C。C選項“他打算讓麴武繼續管理燕國,讓麴武承擔報仇雪恨的責任”錯誤,結合原文“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面目于天下,死懷恨于九泉,必令諸侯無以為嘆,易水之北,未知誰有,此蓋亦子大夫之恥也”可知,燕太子丹告訴麴武,如果自己不能活到為自己雪恥的一天,那燕國不知道會屬于誰,這也是麴武的屈辱。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考慮燕國人數,不是秦的對手,長年相持,力量本來不足。(2)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如果倡導對秦國用武力攻伐,楚國就會響應,韓、魏兩國必然要隨從,其形勢便可以想見。【解析】 (1)“計”,考慮;“敵”,對手;“曠”,久遠。(2)“若”,如果;“應”,響應;“勢”,形勢。11.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遭遇失敗。從本文看,燕太子丹最終失敗是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的,請簡要說明。【答案】燕太子丹為報仇雪恥急不可待,思考不周,暗示了他的復仇計劃必遭失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