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項突破提升(四)古詩文閱讀(一)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4分)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 D )A.第一句既是點題,也是為下文的寫景抒情做了準備。B.“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蒙蒙。C.第三句中的“曠”和“低”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D.詩中雖有一個“愁”字,但有明月相伴,詩人還是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解析:“日暮客愁新”的意思是“茫茫暮色給羈旅他鄉的游子新添了幾分愁緒”。與“新”相對的是“舊”,暗示詩人除了新添的思鄉之愁,還有其他的愁緒,結合寫作背景可知,這舊愁中,有仕途的失敗、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等。以“曠”形容“野”,突出四周的空曠、廣袤和寂靜無人,詩人的孤獨寂寞之情躍然紙上。“月近人”,以“月”的清冷、親近,更加重了詩人的孤寂、惆悵、失意之情。所以“詩人還是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表述有誤。2.分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其體現出的詩人的心情。(2分)答案:天高地遠,四野空曠,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顯得離人很近。整個場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通過對客觀環境的主觀性描繪,將詩人內心深處的寂寞、孤獨等愁緒鮮明地展現出來。(二)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4分)浪淘沙(其一)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3.“九曲黃河萬里沙”中的“九”“萬”有什么含義?(2分)答案:“九”“萬”是極大極多的虛指,“九曲”“萬里”突出了黃河的曲折蜿蜒和氣勢磅礴。4.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D )A.“浪淘風簸”寫出了黃河風浪之大,“自天涯”形容黃河的綿長。B.“如今直上”有沿著黃河河道逆流而上之意,體現出詩人不畏艱險的豪邁氣概。C.后兩句由前面的“實境”幻化成“仙境”,把讀者帶入奇異的神話世界。D.后兩句通過豐富的想象,借用典故,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向往安逸的隱居生活的愿望。解析:“表達了詩人向往安逸的隱居生活的愿望”表述錯誤。“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兩句運用典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著狂風巨浪,頂著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牽牛織女家,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三)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2分)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B )A.首聯先寫故人的“邀”,再寫作者的“至”,文字上毫無渲染,開門見山。B.頸聯描述了兩位友人,打開窗子,對著窗外,端著酒杯款款敘談桑樹和麻的生長情況。C.這首詩在描繪山村田園風光時采用了由近及遠的描寫順序。D.尾聯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解析:“敘談桑樹和麻的生長情況”有誤,“桑麻”在這里泛指農事。(四)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6分)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6.下列對這首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B )A.詞的上闋前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明月”“清風”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心馳神往。B.“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田野轉移到天空,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C.“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寫天外疏星、山前小雨,說明詞人對這種景象感到輕松愉悅。D.前文“路轉”,后文“忽見”,表現出詞人突然間看見旅店時的喜悅。解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天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所以“把人們的關注點從田野轉移到天空”表述有誤。7.下列對這首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C )A.作者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等幾個方面描寫了夏夜的山村風光,充滿了清幽恬靜的鄉土氣息。B.這是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洋溢著即將豐收的喜悅之情。C.詞的上闋描寫黃沙嶺夜晚的美景,下闋寫詞人夜行遇雨,流露出詞人的驚慌之情。D.這首詞選取平凡的景物,運用側面烘托、動靜結合等表現手法。語言自然淳樸、不飾雕琢,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細膩的感情。解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的旅店還在村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現在眼前,此時詞人的情感應該是驚喜,而不是驚慌。8.下列對詞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B )A.詞的上闋寫了鵲啼、蟬鳴、蛙叫、人聲。這既渲染了歡樂的氣氛,又以動襯靜,表現了鄉村夜晚的寧靜和優美。B.“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寫了豐收之后人們愉快暢談的情景。C.“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巧用數量詞和名詞,顯得清新活潑。D.這首詞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表達了詞人對山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解析:“描寫了豐收之后人們愉快暢談的情景”表述有誤,應由“稻花香”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五)(2024·淄博張店區期中)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4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蘇 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 D )A.第一句寫雨前,將烏云密布滾滾而來的態勢比作打翻的墨水,一場大雨蓄勢待發。B.第二句寫雨中,將密集的雨點比作跳躍的珍珠,展現了暴雨的迷亂與壯觀。C.后兩句寫雨后,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烏云,日出云開,水天相接,萬物煥然一新。D.全詩著眼一個“醉”字,醉的人,醉的景,還有一份愁緒萬千的醉的情。解析:本詩描繪了望湖樓的美麗雨景,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進而激情澎湃,才賦成即景佳作。選項“愁緒萬千”表述有誤。10.這首詩中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試著用你自己的話為這四幅畫命名。(2分)答案:(示例)黑云翻墨圖 白雨跳珠圖 狂風吹散圖 雨過天晴圖 解析:本題考查詩句理解與圖畫概括。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把烏云比作“翻墨”,描繪了暴雨來臨前烏云密布的景象,是一幅“黑云翻墨圖”;第二句“白雨跳珠亂入船”,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描繪了暴雨忽至、雨點密集的景象,是一幅“白雨跳珠圖”;第三句“卷地風來忽吹散”,描繪了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時間雨散云飛的景象,是一幅“狂風吹散圖”;第四句“望湖樓下水如天”,描繪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是一幅“雨過天晴圖”。(六)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4分)城 南曾 鞏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1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D )A.“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兩句寫出了雨的量大、勢猛的特點。B.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后的山野景象。C.本詩的作者曾鞏是宋代著名詩人,本詩筆調流暢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D.本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由衷地贊美了桃花、李花的美麗和大自然的生機勃勃。解析:“詩人由衷地贊美了桃花、李花的美麗”表述有誤,由“惟有青青草色齊”可知,詩人贊美了青草難以摧毀的頑強精神。12.本詩三、四兩句描寫青草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簡要賞析。(2分)答案:運用了對比(或襯托)的手法,將大雨過后零落殆盡的桃花、李花與翠綠齊整的青草對比,暗示了桃花、李花雖艷麗但生命力卻很弱,青草雖樸素但生命力卻很強的哲理,贊揚了青草難以被摧毀的頑強精神。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寫作手法的賞析。“桃李花開盡”“青青草色齊”,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青草的贊美之情。(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甲】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選自《兩小兒辯日》)【乙】夸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飲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飲大澤④。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⑤。(選自《山海經》)【注】①逐走:賽跑。②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③河、渭:文中指黃河、渭水。④大澤:大湖。⑤鄧林:桃林。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問其故( 原因 )(2)日始出時去人近( 距離 )(3)我以日初出遠( 認為 )(4)孰為汝多知乎( 同“智”,智慧 )1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1)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譯文: 太陽剛升起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正午就像盤盂。(2)未至,道渴而死。譯文: (夸父)沒有到達(大湖),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15.閱讀【甲】【乙】兩文,分別說說你從中獲得的啟示。(2分)答案:【甲】文說明學海無涯、學無止境,我們應該去積極探索。【乙】文說明我們應該有堅強的意志、勇敢探索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參考譯文】【乙】夸父和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夸父)沒有到達(大湖),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丟下的手杖,化成桃林。(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1分)【甲】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選自《曹沖稱象》)【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選自《呂氏春秋·察今》)16.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 A )A.訪之群下(訪問)B.咸莫能出其理(方法)C.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從)D.舟止(停止)解析:“訪”應解釋為“詢問”。1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1)太祖大悅,即施行焉。譯文: 曹操非常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2)是吾劍之所從墜。譯文: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1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限標三處)(3分)舟 已 行 矣 而 劍 不 行 求 劍 若 此 不 亦 惑 乎答案: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9.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甲】【乙】兩文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2分)答案:相同:都是用在船上刻記號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不同:曹沖靈活,用可以相互轉化重量的相近的東西;刻舟求劍者死板、固執、不知變通,最終導致失敗。【參考譯文】【乙】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上(劍掉下去的位置)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來后,(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涂了嗎!(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9分)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選自《戰國策》)【注】①鷸(yù):一種水鳥,體色暗淡,嘴細長,腿長,趾間沒有蹼。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吃小魚、昆蟲、貝類等,是候鳥。②箝:同“鉗”,把東西夾住。20.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限標兩處)(2分)答案: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1)蚌方出曝( 曬 )(2)今日不雨( 下雨 )(3)蚌亦謂鷸曰( 也 )2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譯文: 雙方誰也不肯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23.蘇代想要通過這個故事,讓趙惠王明白一個什么道理?(2分)答案:攻打燕國,可能使趙國和燕國兩敗俱傷,讓秦國獲利。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讓他人得利。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結合“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可知,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蘇代把趙伐燕比作鷸蚌相爭,把秦國比作漁翁,委婉地勸諫趙王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會顧此失彼,最后卻被第三方(秦國)坐收漁利。【參考譯文】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經過易水。(看到)河蚌正出來曬太陽時,鷸鳥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合上蚌殼夾住了鷸鳥的嘴。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河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你的嘴)不取出來,明天(你的嘴)不取出來,就有死鷸了。’雙方誰也不肯放棄,漁夫就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如今趙國準備進攻燕國,燕、趙兩國長期對抗,就會使老百姓疲憊不堪,我擔心強秦就會成為漁夫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進攻燕國這件事)啊。”趙惠王說:“好。”于是停止(出兵進攻燕國)。(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6分)林琴南敬師閩縣林琴南孝廉紓①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③之禮?”即呼備,赍④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紓(shū):林紓,字琴南,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②亟(jí):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條干肉,后來通常指學生拜師或親友之間贈送的禮物。④赍(jī):攜帶。2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1)以襪實米( 裝 )(2)若心固善( 你 )2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師怒,謂其竊,卻弗受。譯文: 老師生氣了,說這是他偷來的,推辭不接受。26.林琴南具有什么樣的優秀品質?(2分)答案:心地善良,關心孝敬師長。解析: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分析,林琴南得知老師家很窮,沒有米煮飯,就急忙回家取米送給老師,這體現了他心地善良,關心孝敬師長的品質。【參考譯文】閩縣人林紓六七歲的時候,跟隨老師讀書。老師非常貧困,做飯沒有米。林紓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襪子裝米,裝滿了,背著送給老師。老師生氣了,說這是他偷來的,推辭不接受。林紓回來后告訴了母親,母親笑著說:“你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這樣的方式(襪子裝米)難道是學生贈送老師禮物的禮節嗎?”隨即讓人準備,(林紓)攜帶著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師于是接受了。8/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