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成果展示(時間:120分鐘 分值:120分)一、積累與運用(30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3分)( B )A.花圃(pǔ) 蝎子(xiē) 見微知著(zhù)B.缽子(bō) 蟈蟈(guō) 鍥而不舍(qì)C.單調(diào) 蟋蟀(shuài) 因材施教(jiào)D.蜇人(zhē) 不屑(xiè) 追根求源(yuán)解析:“鍥”應讀“qiè”。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3分)( D )A.不慎 鹽酸 和諧 唯恐B.測驗 圖像 類型 靈感C.鐘樓 調整 呈現 憑空D.清脆 拒絕 糟糕 涎生解析: “涎”應為“誕”。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A.關注我們身邊驚人的大事,見微知著,會對今后的發展有很大幫助。B.在這類事上,不必追根求源,尋找看不見的原因。C.我對各種各樣的奧數題早已司空見慣,才會讓我對今天的數學競賽成竹在胸。D.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能鍥而不舍之外,還在于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解析:“見微知著”指見到一點兒苗頭就能知道事情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與語境不符。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C )A.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B.為防止未成年人不再沉迷網絡,不少平臺上線了“青少年模式”。C.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充滿智慧的人物,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位。D. 作為教育的上層建筑,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解析: A項,兩面對一面,應將“能夠”改為“能否”或刪去“有沒有”;B項,否定不當,應刪去“不再”;D項,語序不當,應將“作為教育的上層建筑”改為“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A.在即將到來的暑假里,同學們是想學習一些特長呢?還是想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B.成才的關鍵有三條:一是身體健康,二是作風踏實,三是耐得住寂寞。C.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入蛋白質維持健康,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肉類、大豆、雞蛋……等。D.美國的紐約、洛杉磯、日本的東京、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中國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城市,都有申辦大型國際會議的實力。解析:A項,選擇疑問句只在句末用問號,第一個問號應改為逗號;C項,省略號和“等”不能同時使用,應刪去省略號或“等。”;D項,“美國的紐約、洛杉磯”“日本的東京”“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中國的北京、上海”屬于大的并列短語,里面又有小的并列短語。所以,大并列短語之間要用逗號。應改為“美國的紐約、洛杉磯,日本的東京,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中國的北京、上海”。6.整本書閱讀。(7分)(1)《童年》是蘇聯著名作家 高爾基 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兩部的名稱是《 在人間 》和《 我的大學 》。(3分)(2)《童年》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 期間的童年生活。(2分)( C )A.六歲到十二歲 B.三歲到六歲C.三歲到十歲 D.五歲到十歲(3)在阿廖沙遭到外祖父毒打時,他伸出胳膊去遮擋;在阿廖沙養傷期間,他親切地去探望。他生性樂觀、樸實,是外祖父家的工人,名字叫(2分)( D )A.格里戈里 B.米哈伊爾C.雅科夫 D.小茨岡7.根據有限的科學假設(某些東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發生),在不與人類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現有的科學理論,有據可考的事件記錄)沖突的前提下,虛構可能發生的事件,這就是科學幻想。(8分)(1)請概述漫畫的內容。(4分)答案:(示例)遨游太空,探索奧秘,與外星人親切交談。(2)請說說你對科學幻想的理解。(4分)答案:(示例)科學幻想比較天馬行空,可能缺少一點實際性,但科學幻想絕不是空想,它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力,激發了人們的探索欲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虛擬場面將變成現實,它們的神秘色彩也將逐漸被揭示。如納米技術曾經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成功,就是這一嶄新技術的完美體現。二、閱讀理解(4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9分)兩小兒辯日《列子》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D )(3分)A.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距離)B.及其日中如探湯(到,到了)C.孔子不能決也(分辨,判斷)D.孰為汝多知乎(知道)解析:“知”同 “智”,智慧。9.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3分)A.《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本文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B.第一個孩子從身體涼熱的角度,得出了“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結論。C.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清晰可見。D.這個故事展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觀真理,并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解析:從“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第一個孩子從看到太陽大小的角度,得出了“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結論。10.從短文中,你能體會到孔子和兩小兒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質?(3分)(1)孔子: 謙虛謹慎、實事求是。(2)兩小兒: 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13分)“人在旅途”的徐霞客從二十二歲開始,徐霞客就踏上了考察探險的旅程。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長途旅行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但對于徐霞客來說,越奇、越險、越沒人的地方,他越要去探個究竟。有一次,徐霞客來到了湖南茶陵,要探訪那里的麻葉洞。當地百姓紛紛勸阻他說:“千萬別去,洞里有神龍奇鬼,從來沒人進去過。”徐霞客從來不信什么鬼神,不但沒有被嚇住,反而高興地前往了,他要做麻葉洞的第一個探險者。徐霞客舉著火把進入洞中。洞的入口非常狹窄,他只能像蛇一樣往前爬去,腹部和后背都擦著巖石,每前進一步都十分艱難。但是,進入洞穴的深處后,他看到了一幅精妙絕倫的奇景:一根根石柱 (示例)光潔如玉 ,一塊塊石頭 奇形怪狀 ,有的像 盛開的蓮花 ,有的像 趴著的猛虎 ,仿佛是 精心雕琢出來的藝術品 。當徐霞客從洞中出來的時候,洞口已經圍了好多人。他們原以為這個大膽的外鄉人肯定被妖怪吃掉了。當徐霞客向他們描述了洞內的奇景時,人們無不對他投來敬佩的目光。在漫長的旅途中,徐霞客遇到過無數的艱難險阻,但什么困難都沒能動搖他那堅強的意志。11.作者列舉了哪個具體事例說明徐霞客的不畏艱險的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4分)答案:作者列舉了徐霞客探訪麻葉洞的事例來說明他的不畏艱險的精神。解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抓住第3段“有一次,徐霞客來到了湖南茶陵,要探訪那里的麻葉洞”可以概括具體事件。12.徐霞客進入洞中后看到了怎樣的奇景?發揮想象把文中的句子補充完整。(5分)解析:本題考查發揮想象補充句子的能力。做題時要注意抓住所給的事物的特點,進行補充。比如“石柱”的特點可以是光潔如玉;“一塊塊石頭”的特點可以是奇形怪狀。接著寫出它們的樣子,比如形態像動物、物品等。13.徐霞客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從短文中摘抄相關的語句印證你的觀點。(4分)我的觀點: (示例)徐霞客是一個相信科學、勇于探索的人。印證語句: 徐霞客從來不信什么鬼神,不但沒有被嚇住,反而高興地前往了,他要做麻葉洞的第一個探險者。解析: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通過閱讀全文,可以分析出本文中的徐霞客具有非常多的特點,比如勇敢、堅強、熱愛探險等,先寫出自己的觀點,接著找出對應的語句即可。(三)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18分)學與問①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②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問。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太陽為什么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為什么到了白天卻無影無蹤了?小雞為什么要從雞蛋里出來,而不從母雞的肚子里出來?……哥白尼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么”開始的。③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更應當像哥白尼那樣,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別人。你可以請教父母和老師,也可以請教同學和朋友。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你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④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北宋有個大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他想:為什么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么遠呢?他去問媽媽,媽媽說:“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媽媽的回答沒能解開沈括的疑團,他仍然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隨大人到深山的寺廟里去,發現那里的溫度要比山下低很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⑤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我們從小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時,知識的天空將任你翱翔,宇宙的奧妙將任你探求,你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改動)14. 第①段中加點的“道理”具體指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句子“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可知,第①段中的“道理”具體指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15.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兩個具體事例,請簡要概括。(4分)事例1: 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問題。事例2: 沈括發現深山里的桃花和山下的桃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閱讀第②段可知,事例一主要寫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問題的故事。閱讀第④段可知,事例二主要寫了我國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發現深山里的桃花和山下的桃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16.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B )(3分)A.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C.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D.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解析:本題考查補全句子的能力。閱讀句子“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你都應該向他請教”可知,文中應填寫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本句出自《論語》,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17.閱讀短文第④段,完成練習。(5分)(1)這一段的中心句是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它在全文中還起到 承上啟下 的作用。(2分)(2)大科學家沈括讀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問題?他又是怎么解決的?最后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3分)①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么遠呢?②解決的辦法: 問媽媽;到深山寺廟去實地觀察。③得到的答案: 寺廟的溫度比山下低很多,所以桃花開得晚。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段內容的分析和概括。(1)根據原文第④段的內容可以概括得出本段文字主要是圍繞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思考和觀察來寫的。所以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結合上文內容也可以得出本段文字是全文的過渡句,作用是承上啟下。(2)根據文段的內容“他想:為什么同是桃花……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以概括得出答案。18.讀完文章,你認為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說說你的看法?(4分)答案:(示例)我們既要在學中問,又要在問中學。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不要一味地接受,而要主動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由文章第⑤段“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可知,我們在學習中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問題,多問多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有所進步。三、寫作(50分)19.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現代漢語詞典》對“初”字有“開始的”“第一次”“原來的”等釋義。“初”是走向未來的起點,是挑戰自我的嘗試,是心懷夢想的堅守……請以“初”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體特征鮮明;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答案:略。2/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