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二十四) 24* 三顧茅廬1.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guān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gài。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1)給文段中加點的字注音。身披鶴氅( chǎnɡ ) 漢室末胄( zhòu )晉謁( yè ) 不勝愧赧( nǎn )(2)根據拼音寫漢字。頭戴guān( 綸 )巾神仙之gài( 概 )(3)下列對文中畫線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B)A.晉謁:進見;謁見。B.審:申請。C.疏:疏忽,粗疏。D.愧赧:因羞慚而臉紅。解析:“審”應解釋為“明白,知道”。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C)A.聽了老師的一席話后,菁菁立刻頓開茅塞,如在人生大海中找到一盞明燈。B.他的一聲大喝如雷貫耳,使偷盜者驚恐地轉過身來,瞅準時機,越窗逃走。C.劉備思賢如渴,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點值得我們今天的領導干部學習。D.學校開運動會的那天,九年級同學簞食壺漿,做好了賽前的一切準備。解析:A項,“頓開茅塞”形容忽然理解、領會。與“立刻”語義重復。B項,“如雷貫耳”指像雷聲穿過耳朵一樣,形容人的名聲很大。不能用來形容聲音,與語境不符。D項,“簞食壺漿”指用簞盛飯,用壺盛漿,后用來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用在句中,使用對象錯誤。3.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C)A.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B.陳壽所著《三國志》中,關于“三顧茅廬”這一精彩橋段作者并沒有大張旗鼓地描寫,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C.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僅能帶來長遠的社會經濟效益,更能帶來市容市貌的改變。D.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能源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解析:語序不當,應將“長遠的社會經濟效益”與“市容市貌的改變”互換位置。4.下列句中不含謙敬語氣的一項是(A)A.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B.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C.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D.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解析:A項,這句話是劉備對張飛說的話,囑咐他見到諸葛亮不可失禮;B項,“南陽野人”是謙辭;C項,句中“鄙賤”是謙辭,“曲賜教誨”是敬辭;D項,句中“年幼才疏”和“有誤下問”是謙辭。5.下列關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C)A.《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B.《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以魏、蜀、吳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展開情節,塑造了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C.《三國演義》中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說,其中“伏龍”指諸葛亮,“鳳雛”指周瑜。D.古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一般存在一定的聯系:意義相同或相近,如諸葛亮,字孔明;意義相反或相對,如韓愈,字退之。解析:“鳳雛”指龐統。(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關羽溫酒斬華雄程普、黃蓋、韓當都來尋見孫堅,再收拾軍馬屯扎。堅為折了祖茂,傷感不已,星夜遣人報知袁紹。紹大驚曰:“不想孫文臺敗于華雄之手!”便聚眾諸侯商議。眾人都到,只有公孫瓚后至,紹請入帳列坐。紹曰:“前日鮑將軍之弟不遵調遣,擅自進兵,殺身喪命,折了許多軍士;今者孫文臺又敗于華雄,挫動銳氣,為之奈何?”諸侯并皆不語。紹舉目遍視,見公孫瓚背后立著三人,容貌異常,都在那里冷笑。紹問曰:“公孫太守背后何人?”瓚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劉備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黃巾劉玄德乎?”瓚曰:“然。”即令劉玄德拜見。瓚將玄德功勞,并其出身,細說一遍。紹曰:“既是漢室宗派,取坐來。”命坐。備遜謝。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玄德乃坐于末位,關、張叉手侍立于后。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后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愿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后人有詩贊之曰: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曹操大喜。只見玄德背后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里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命公孫瓚且帶玄德、關、張回寨。眾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撫慰三人。(節選自《三國演義》)6.“關羽溫酒斬華雄”這個情節突出了關羽的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答案:英勇。選文中以多員大將被斬殺,襯托出華雄的驍勇善戰,在這種局面下關羽敢于迎戰,便能表現出其英勇的一面。解析: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針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要緊扣故事情節進行分析。7.文章中為了突出關羽的形象,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闡述。答案:①虛實結合。對帳內是實寫,對戰場是虛寫,使讀者既看到帳內的緊急情狀,又能想象到戰場上的聲勢與氣氛。②襯托(或對比)。以華雄搦戰時眾諸侯的驚恐失色,反襯關羽的英雄膽略;以杯酒尚溫而擲華雄之頭于帳前,襯托關羽取勝之神速。8.關羽出戰之前,作者寫了俞涉、潘鳳命喪華雄之手,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關羽請戰時,袁術大喝“打出”,袁紹也大加蔑視,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答案:第一問:一是突出華雄的武藝高強,二是反襯關羽斬華雄的勇猛。第二問:反襯關羽雖地位卑微,卻不同凡響。9.作者是怎樣記敘關羽和華雄的戰斗場面的?這樣記敘有什么作用?答案:“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作者沒有直接描寫激烈的戰斗場面,而是通過戰況的報告、人們的反應間接描寫,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引人入勝。解析:本題考查文章的寫作方法。戰斗場面的激烈,在選文中并沒有直接描寫(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戰況的報告、人們的反應間接描寫(側面描寫)。結合間接描寫的作用分析文章內容即可。(二)綜合性學習。10.學習了本文后,班級舉行了以“讀名著,知三國”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下列任務。(1)《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含有數字的故事,如三讓徐州、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你在平時閱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還積累了哪些故事呢?請再寫出三個含有數字的故事。答案:(示例)過五關斬六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三英戰呂布等。(答出三個即可)(2)根據《三國演義》的相關內容,補寫下面的歇后語。①劉備借荊州——( 有借無還 )②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③張飛穿針——( 大眼瞪小眼 )(3)“桃園結義”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請結合下面的材料談談我們應該怎樣結交朋友。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答案:(示例)劉備、關羽、張飛是為了“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園結義的。今天,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需要結交志同道合、有崇高理想的朋友,不能無原則,意氣用事。(4)《三國演義》作為一部經典著作,一直為歷代文人騷客所評說。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回味經典。①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寫的是赤壁之戰,涉及的兩個主要人物是 曹操 、 周瑜 。②杜甫在《蜀相》中曾這樣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歌頌的是 諸葛亮 。 請寫出有關此人的兩個故事: (示例)七擒孟獲 、 草船借箭 。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