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二十三) 23 范進中舉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D)A.相公(xiànɡ) 腆著(diàn) 作揖(yī)B.報帖(tiě) 行事(hánɡ) 桑梓(zhǐ)C.親家(qīn) 星宿(xiù) 僥幸(jiǎo)D.拙病(zhuō) 名諱(huì) 兀自(wù)解析:A項,“腆”應讀“tiǎn”;B項,“梓”應讀“zǐ”;C項,“親”應讀“qìnɡ”。2.下列詞語書寫有錯誤的一項是(D)A.帶挈 體統 見教 不省人事B.綰起 捷報 商議 不由分說C.商酌 攀談 喘息 今非昔比D.盤纏 心竅 軒敞 謹俱賀儀解析:“俱”應為“具”。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屬于敬辭的一項是(B)A.范進道:“晚生僥幸,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B.范進道:“高鄰,你曉得我今日沒有米,要賣這雞去救命,為甚么拿這話來混我?”C.報錄的內中有一個人道:“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D.聽見中了,方敢伸出頭來說道:“諸位請坐,小兒方才出去了。”解析:A項,“晚生”指后進的人在前輩面前謙稱自己,屬于謙辭;B項,“高鄰”是對鄰居的尊稱,屬于敬辭;C項,“在下”是對自己的謙稱,屬于謙辭;D項,“小兒”是謙稱自己的兒子,屬于謙辭。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B)A.“世先生同在桑梓”“故園東望路漫漫”“日暮鄉關何處是”幾句中的“桑梓”“故園”“鄉關”都是指家鄉。B.和傳統基礎設施相比,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促進轉型、培植發展新動能的基石和土壤。——這句話的主干是“基礎設施成為土壤”。C.為了謀取龐大家產,他這些年來一直處心積慮,從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該句加點的成語使用準確。D.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云旅游”“云學習”“云問診”等云產業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這句話中標點使用正確。解析:主干應為“基礎設施成為基石和土壤”。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C)A.《儒林外史》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是我國清代的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B.“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魯迅語)。《儒林外史》在今天讀來近乎荒誕,然而吳敬梓創作時是有事實依據的。C.《范進中舉》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其主旨是揭露胡屠戶等人的庸俗勢利。D.《范進中舉》最突出的藝術表現手法是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對比、夸張的修辭手法,增強諷刺效果。解析:《范進中舉》一文的主旨是抨擊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諷刺科舉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6.下列有關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A.明清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分別稱作“舉人”“貢士”“進士”。殿試是皇帝主持的考試,前三名分別稱作“狀元”“探花”“榜眼”。B.舊時為了對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如范進中舉的報帖寫作“范諱進”。C.“生”是舊時對讀書人或晚輩的稱呼,如“晚生”是后進的人在前輩面前對自己的謙稱。D.《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小說。“章回體小說”的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每一章節稱為“回”或“節”。解析:殿試前三名分別稱作“狀元”“榜眼”“探花”。(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周進中舉①話說周進在省城要看貢院①,金有余見他真切,只得用幾個小錢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號②,就撞死在地下。眾人多慌了,只道一時中了惡。金有余道:“賢東!我扶著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開水來灌他一灌。”行主人應諾,取了水來,三四個客人一齊扶著,灌了下去。喉嚨里咯咯的響了一聲,吐出一口稠涎來。眾人道:“好了。”扶著立了起來。周進看看號板,又是一頭撞將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眾人勸著不住。金有余道:“你看,這不是瘋了么?好好到貢院來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為甚么號啕痛哭?”周進也不聽見,只管伏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的眾人心里都凄慘起來。金有余見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眾人七手八腳,將他扛抬了出來,貢院前一個茶棚子里坐下,勸他吃了一碗茶;猶自索鼻涕,彈眼淚,傷心不止。②內中一個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為甚到了這里這等大哭起來?”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這舍舅,本來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讀了幾十年的書,秀才也不曾做得一個,今日看這貢院,就不覺傷心起來。”自因這一句話道著周進的真心事,于是不顧眾人,又放聲大哭起來。又一客人道:“論這事,只該怪我們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為甚么帶他出來做這樣的事?”金有余道:“也只為赤貧之士,又無館做,沒奈何上了這一條路。”又一個客人道:“看令舅這個光景,畢竟胸中才學是好的;因沒有人識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學是有的,怎奈時運不濟!”③那客人道:“監生③也可以進場。周相公既有才學,何不捐他一個監?進場中了,也不枉了今日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這般想,只是那里有這一注銀子?”此時周進哭的住了。那客人道:“這也不難,現放著我這幾個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幾兩銀子,借與周相公納監進場;若中了做官,那在我們這幾兩銀子?就是周相公不還,我們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幾兩銀子?何況這是好事,你眾位意下如何?”眾人一齊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見義不為,是為無勇。’俺們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眾人還下禮去。金有余也稱謝了眾人,又吃了幾碗茶。周進再不哭了,同眾人說說笑笑,回到行里。…………④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團錦簇一般……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眾人個個喜歡,一齊回到汶上縣拜縣父母、學師。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門來賀。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忙了個把月,申祥甫聽見這事,在薛家集斂了分子,買了四只雞、五十個蛋,和些炒米飯團之類,親自上門來賀喜。周進留他吃了酒飯去。荀老爹賀禮是不消說了。(節選自《儒林外史》,有改動)【注】①貢院:科舉時代舉行鄉試或會試的場所。②“天”字號:貢院連貫排列著隔離考生的窄小單間,“天”字號即第一號。③監生:初由各省學政從秀才中考試選拔。明清時期規定,凡向官府捐獻一定數額錢糧者,也可獲得監生資格,即可參加鄉試。7.范進中舉后發瘋突出“ 笑 ”,是 喜 極而瘋;周進中舉前發瘋突出“ 哭 ”,是 悲 極而瘋。(各填一個字)8.第②段說周進“沒奈何上了這一條路”。“這一條路”指哪一條路?為什么“沒奈何上了這一條路”?答案:“這一條路”指跟著金有余做生意。因為周進苦讀了幾十年的書,秀才也不曾做得一個,家里窮,又無館做,沒錢就沒機會再進考場,所以“沒奈何上了這一條路”。9.試分析“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這句話的深刻內涵。答案:表現了當時人們趨炎附勢的丑惡心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人們的心靈,使他們的靈魂變得扭曲。10.選文最后一段寫了眾人前來賀喜,結合周進中舉前后的情況,說說這對表現主題的作用。答案:周進因為家里窮(赤貧之士),又無館做,無法進入考場,這些人不來資助,周進中舉后他們卻涌來賀喜,這說明了封建科舉制度不但毒害了讀書人,也毒害了其他人,揭露了各色人等的趨炎附勢,也揭露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解析:本題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本題要深入探究文章主題,發掘出人類共性與社會本質等方面的特征。11.試分析周進和范進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相同之處。答案:他們都是窮苦的讀書人、無用的書呆子,讀了幾十年的書還沒有考中;都熱衷于功名,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都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解析: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比較。分別從文章對人物的描寫中歸納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進行比較,從中找出相同點即可。(二)整本書閱讀。12.(2023·天津中考)在“閱讀方法研討”活動中,李明同學分享了借助“批注”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方法。他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處批注,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原文】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批注】范進之“不省人事”,喜也,喜由悲來;周進之“不省人事”,悲也,悲極喜生。(1)同樣是“不省人事”,卻是一喜一悲。批注者為何認為范進是“喜由悲來”,周進是“悲極喜生”?請你結合作品相關情節回答。答案:范進中舉后狂喜至“不省人事”,是因為這突如其來的喜訊一下子勾起了他內心復雜的情感,有屢試不第的挫敗,有忍饑挨餓的貧窮,有受盡冷眼的屈辱……這一切在他狂喜之時一齊涌上心頭,因此說此時的范進是“喜由悲來”。周進參觀貢院時看到號板,悲從中來,撞板至“不省人事”,但由此卻得到了幾個商人的資助,并最終獲取了功名,因此說周進是“悲極喜生”。(2)作者兩次寫“不省人事”有何用意?答案:刻畫范進與周進熱衷功名的丑態,以諷刺筆法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毒害。13.(2024·濟南長清區模擬)閱讀《儒林外史》,回答問題。(1)【識·丑】《儒林外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群丑圖,儒林眾生丑相畢現。請選擇相應的人名填入表格。嚴貢生 匡超人 牛浦郎 周進人物 丑相丑行① 牛浦郎 得到了一位去世詩人的詩集,冒名頂替,招搖撞騙② 嚴貢生 巧取豪奪、橫行鄉里的奸詐、卑鄙小人,書中關于他描寫得最為生動傳神的是云片糕事件③ 匡超人 偽造文書,替人代考,逼妻回鄉,失格失德④ 周進 足以和范進媲美,在貢院里痛哭,一頭撞在號板上,被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得神魂顛倒,可悲可憐可笑(2)【辨·人】讀完《儒林外史》,你喜歡杜少卿嗎?請結合具體內容闡明理由。答案:(示例一)喜歡。因為他淡泊名利,傲視權貴,他不接受權貴的恩惠,不愿與權貴為伍;慷慨仗義,樂善好施,他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幫助朋友和親人;尊重婦女,講求地位平等,他救助和支持沈瓊枝;敢于挑戰封建權威和封建禮俗,他裝病拒絕應征出仕,與妻子攜手游山。(示例二)不喜歡。正因為他慷慨仗義,但凡有人求他,他都傾囊相助,不辨好壞,這樣也給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機。他不會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財產隨意揮霍,最后背井離鄉,靠賣文墨為生。1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