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知人論世張若虛(約670年—約730年),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為其代表作,被譽為唐詩開山之作。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詩作大部散佚,僅《全唐詩》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詩“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清·王闿運活動一:理解詩歌內容,梳理詩歌結構請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梳理出詩歌的結構。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一節四句三韻,一節一換韻,九節共換九韻。《春江花月夜》結構脈絡第一部分(1-8句):繪景——春江花月夜之美。第二部分(9-16句):論理——宇宙人生之思。第三部分(17-36句):抒情——游子思婦之情。研讀詩歌第一部分(1-8句),這部分選取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怎樣的意境?將答案填寫在下表中(表1)。活動一:研讀第一部分表1意象 意象特點 意境 手法技巧畫面層次 畫面描繪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表1意象 意象特點 意境 手法技巧江 潮水連海,浩渺無邊 空明澄澈、幽美邈遠、宏大寧靜的春江月夜圖 比喻、夸張月 皎潔明亮,流轉生輝 花 繁茂艷麗,似雪似霜 畫面層次 由遠及近——江海相接、月照花林、沙汀霜霰。 畫面描繪 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懸于深藍色的夜空,其下是浩瀚無垠的江面,潮水與月光共舞,波光粼粼。江畔,繁花似錦,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潔白的輕紗。整個畫面宏大、靜謐而純凈,充滿宇宙般的寧靜與神秘感。 活動二:哲理賞析片段詩人的思緒從眼前的明月飛升到了廣闊的宇宙和無限的時間長河。請同學們精讀第二部分(9-16句),小組合作,賞析詩中的哲理之美。問題:面對皎皎孤月,詩人發出了怎樣的“天問”?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考?他得出了什么結論?你如何理解該結論?可參考下面的表格(表2)。表2:哲理賞析片段問題 答案詩人發出了怎樣的“天問”?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考?他得出了什么結論?你如何理解該結論?哲理賞析片段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哲理賞析片段示例問題 答案詩人發出了怎樣的“天問”? 詩人面對浩瀚江天的一輪孤月,發出了兩個空前絕后的哲學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 —— 在這條大江之畔,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的人,究竟是誰?“江月何年初照人?” —— 這輪皎潔的江月,又是在哪一年第一次將它的清輝灑向了人間?活動三:表2:哲理賞析片段示例問題 答案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考? 這兩句“天問”體現了詩人超越個體、直抵本源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他的思考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美景或個人的悲歡,而是將思維延伸至時間的起點和空間的無限:對人生有限性的思考:在永恒的明月面前,個體的生命顯得何其短暫。這種對比,自然引發了對生命本質和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對宇宙永恒性的探尋:詩人將“人”與“月”置于宏大的宇宙背景中,思考的是天人關系、物我關系,充滿了初唐時期那種開闊、深邃而又帶有幾分迷惘的哲學氣質。活動三:表2:哲理賞析片段示例問題 答案他得出了什么結論? 詩人并未在追問中得到確切的答案,但他從迷思中得出了一個充滿辯證色彩的結論:“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的生命一代一代地延續,永無止境;而江上的明月年復一年,看起來總是那個樣子。)活動三:表2:哲理賞析片段示例問題 答案你如何理解該結論? 這個結論的理解可以從兩個層面看,它超越了簡單的悲觀或樂觀,是一種哀而不傷的豁達與通透:第一層:承認個體的渺小與短暫。相比于“年年望相似”的江月,每一個具體的生命都如同“長江送流水”般,匆匆逝去。這其中蘊含著對生命短暫的深切感慨和一絲無奈。第二層:發現整體的永恒與壯美。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未沉溺于悲傷。他迅速將視角從個體切換到了整體。“代代無窮已”五個字,鏗鏘有力,指出雖然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人類的繁衍與傳承卻是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人類的生命長河與自然的宇宙長河一樣,都是永恒的。這是一種在認識到局限之后,對生命本身價值的肯定與禮贊,情緒由最初的悵惘轉向了從容和昂揚。因此,這個結論是從宇宙的永恒中,找到了人類生命的另一種永恒方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的獨特生命觀,格局宏大,境界高遠。活動三:表2:哲理賞析片段示例問題 答案哲理賞析片段 當旋律將我們帶入那片澄澈空明的春江月夜后,詩人的筆觸并未停留于景色的描摹,而是完成了一次驚人的精神飛躍。他獨立江畔,仰望那輪亙古如斯的明月,發出了震古爍今的“天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已不再是尋常的游子之思,而是對宇宙本源、時間起點和人類起源的終極哲學追問,其格局之宏大,意境之深邃,令人嘆為觀止。然而,詩人并未陷入無限時空帶來的虛無與恐慌。他以一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給出了一個充滿生命力量的回答。個體的生命固然如流水般消逝,但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卻構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永恒,與自然界的江月達成了哲學上的平衡與默契。這里沒有徹底的悲觀的哀嘆,而是在深刻的覺醒后,煥發出對生命延續的堅定信念與豁達態度。這種由景入理、以理馭情的筆法,將詩境提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我們在感受到天地浩渺的同時,也更深刻地體味到自身生命的壯美與莊嚴。活動四:品味詩中之“情”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請閱讀第三部分(17-36句),品味詩中之“情”。在這部分詩句中,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雙線交織的手法,既從思婦的角度寫其登樓眺望的愁思,也從游子的角度寫其夢回故里的哀傷,兩者虛實相生,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動人的相思圖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活動四:品味詩中之“情”白云青楓浦扁舟子明月樓搗衣砧鴻雁魚龍云在空中隨風而起,隨風而止,形狀千變萬化,始終處于飄蕩、不安定的狀態。在詩人眼里,這與游子天涯漂泊、無依無靠的命運相似,白云成為游子離別的象征。“浦”指的是河水分叉的地方,暗指分別之地。南浦跟長亭的含義差的不太多,無非就是長亭是路上的送別之地,南浦就是水上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活動四:品味詩中之“情”白云青楓浦扁舟子明月樓搗衣砧鴻雁魚龍“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僅僅是一只小船,它既是游子漂泊的憑靠,羈旅之愁的寄托,也是不得志后追求自由的象征。搗衣砧和思婦的身份連接,古代游子在外,到了天寒的時候,女子要為丈夫制作衣服,所以要搗衣,搗衣就指將葛麻布帛放置石砧上捶打使其柔軟以便裁衣。“寒砧”“搗衣”是古代婦女的一個重要活動,也是思婦詩的一個重要意象。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活動四:品味詩中之“情”白云青楓浦扁舟子明月樓搗衣砧鴻雁魚龍以鴻雁來指代書信。尺素,書信別名,客人從遠方帶來兩條刻有鯉魚形狀的木板,木板中間夾著書信。便用“尺素”“雙魚”“雙鯉”“魚書”形容書信。所以信使也稱為“魚雁”,又叫“鴻鱗”。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活動四:品味詩中之“情”落花流水落月海霧碣石江樹用落花、流水等傷情的意象表現游子的思歸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寫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現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難歸的凄苦和落寞。“海霧”既寫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寫出游子歸期難定的迷茫,“沉沉”寫出了他不能如愿歸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無限路”寫游子與思婦天各一方,襯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寫游子的離愁伴著月光,灑滿江邊的樹林,灑滿江樹的月光象征無窮無盡的離愁,月色和離愁水乳交融,一個“滿”字寫出愁思的深厚。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活動四:品味詩中之“情”落花流水落月海霧碣石江樹①心理描寫,在夢中也想歸家,表現了游子思歸心切。 ②時間上,借傷春惜春表達思歸之切。③空間上,以 “無限路”表達有家難歸之無奈。④借“落月”、“海霧”意象,烘托思家不得的凄苦傷感。思路總結全詩描繪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麗圖景,循著月在一夜之間的經歷,看其在“月升—月懸—月斜—月落”的過程中統攝的景物,及景物包含的哲理,寄寓的深情。主旨: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與對人生真諦的追尋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手法賞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半部分描繪“春江花月圖”,后半部分長江流水,清風白云,簾卷不去、拂砧還來等句景中亦自有情。全詩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結情,表現了詩人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思索。多種意象層疊錯落、交替出現。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等意象排列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五詩歌總結畫意哲理詩情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春江花月夜月色無垠月色純凈人生無盡宇宙永恒思婦懷遠游子思歸“這詩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李澤厚(《美的歷程》)哀而不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