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成果展示(時間:120分鐘 分值:120分)一、積累與運用(30分)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2分)(D)A.謫守(zhé) 汀蘭(dīng)林壑(hè) 是日更定(ɡēnɡ)B.瑯琊(yá) 野蔌(shù)宴酣(hān) 晦明變化(huì)C.崇禎(zhēn) 毳衣(máo)觥籌(ɡōnɡ) 寵辱偕忘(xié)D.傴僂(lǚ) 頹然(tuí)沆碭(dàng) 樹林陰翳(yì)解析:A項,“汀”應讀“tīnɡ”;B項,“蔌”應讀“sù”;C項,“毳”應讀“cuì”。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D)A.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順承關系)B.前人之述備矣(結構助詞,的)C.作亭者誰(……的人)D.不以物喜(介詞,把)解析:“以”應解釋為“介詞,因為”。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C)A.越明年(到)把酒臨風(持、執)B.至于負者歌于途(背著)峰回路轉(曲折、回環)C.去國懷鄉(過去)政通人和(順利)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樣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解析:“去”的意思是“離開”。4.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2分)(B)A.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C.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解析: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5.下列有關文學及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D)A.《岳陽樓記》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B.《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作者張岱是明末清初文學家。C.“傴僂提攜”分別指老人與兒童,“古稀”指七十歲;“嬋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中的“廟堂”指朝廷。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為人稱頌,如柳宗元的《醉翁亭記》、歐陽修的《小石潭記》等。解析:柳宗元寫的是《小石潭記》,歐陽修寫的是《醉翁亭記》。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譯文: 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譯文: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3)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譯文: 我撐著一條小船,裹著裘皮衣服,圍著火爐。7.默寫。(8分)(1)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李白《行路難》(其一)](2)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3)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借明月抒發思鄉懷人之情的句子是: 露從今夜白 , 月是故鄉明 。(4)《岳陽樓記》中寫沙洲上的白鷗、水中魚兒的句子是: 沙鷗翔集 , 錦鱗游泳 。(5)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 沉舟側畔千帆過 , 病樹前頭萬木春 ”兩句,讓我明白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道理,面對世事變遷,我們要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8.九年級(1)班開展“走進博物館”綜合實踐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9分)(1)在“建筑文化展廳”,導游介紹古代建筑亭、臺、樓、閣時,給同學們出了一道題,請你填寫相應建筑的名稱。(3分)歐陽修宴飲 醉翁亭 ,笑談“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陳子昂駐足 幽州臺 ,慨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崔顥置身 黃鶴樓 ,吟詠“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勃憑欄滕王閣,激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2)在“文化名人展廳”,展示屏上有一道古代文化名人“名”與“字”的搭配題,請你將正確選項填入表格。(3分)文化名人 諸葛亮 杜甫 辛棄疾名人的“字” C B A名人的“字”:A.幼安 B.子美 C.孔明(3)在“戲曲文化展廳”,大屏幕正在播放魯迅小說《社戲》中演戲場景的視頻,視頻里有一個涂成黑臉掛著長胡子的男子,還有一個咿咿呀呀唱戲的年輕女子。這兩個角色分別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個?請你回答。(3分)涂成黑臉掛著長胡子的男子是 老生 ,咿咿呀呀唱戲的年輕女子是 小旦 。二、閱讀理解(40分)(一)(2023·巴中中考)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9~10題。(4分)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B)A.首聯點題,寫出了早晨旅店中行旅之人繁忙與辛苦的情景。B.頸聯“明”字描繪了枳樹白花照亮驛墻的景象,襯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C.尾聯與首聯相照應,情景交融,虛實相映,結構嚴謹。D.全詩用精煉的詞語、繪畫一樣的技法,捕捉作者最真實的感受。解析: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的意思是“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這兩句詩寫的是游子漂泊在外,早起出行的所見,因為早晨太早,天色有些暗,所以白色的花才能照亮驛站的泥墻,突出的是游子看見美景后無法抑制的思鄉之愁。選項中“襯托出游子的欣喜之情”理解錯誤。10.本詩有一聯與《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在意象的選擇和組合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請找出并賞析。(2分)答案: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本聯全是名詞意象的疊加,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渲染出一幅荒山早行圖。解析:本題考查詩句賞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由六種景物構成兩幅畫面。詩句全是由名詞構成,沒有其他詞語,卻構成了獨特的、完整的畫面,表現游子的辛酸。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詞構成的句子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一聯也是由六個名詞、六種景物構成兩幅畫面,“雞聲”從聽覺角度寫出了時間之早,“月”“人跡”“霜”從視覺角度寫天色之早;“茅店”“月”“板橋”“霜”是靜景,“雞聲”“人跡”是動景,動靜結合,寫行人出行之早;在如此早的時候起床出行,寫出了行人的辛苦。(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14分)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③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選自《醉翁亭記》)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名之者誰( 命名,題名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3)觥籌交錯( 酒杯 )(4)樹林陰翳( 遮蓋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D)A.山間之四時也 年與時馳(《誡子書》)B.至于負者歌于途 負勢競上(《與朱元思書》)C.醒能述以文者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D.林壑尤美 水尤清冽(《小石潭記》)解析:A項,名詞,季節/名詞,時光;B項,動詞,背著/介詞,憑借;C項,介詞,用/介詞,按照;D項,都是“副詞,尤其”的意思。1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1)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譯文: 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譯文: 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14.下列對文章內容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B)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采用對偶手法,描寫了山間變幻多姿的早晚景物,兩幅畫面對比鮮明。B.第③段“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既照應了首段太守“飲少輒醉”,又凸顯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開頭都用領起詞語引出下文。從“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開了從景物到游樂到歸來的一幅幅畫卷。D.這篇文辭優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畫面,展現了太守與民同樂的美好場景。解析:太守是因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而醉,更是因能與民同樂而醉,故“凸顯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表述有誤。15.文章中的“環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為下面【鏈接材料】中的內容。請聯系文章第①段,分析作者這樣修改的原因。(2分)【鏈接材料】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答案:文中“環滁皆山也”一句言簡意豐,已經寫盡了滁州群山環抱的地理形勢;【鏈接材料】中所寫的另外幾座山與文中所寫的瑯琊山無關,可以省略。(三)(2023·齊齊哈爾中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3分)【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節選自《岳陽樓記》)【乙】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①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元昊請和,召拜樞密副使②。王舉正③懦默不任事,諫官歐陽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請罷舉正用仲淹,遂改參知政事。仲淹曰:“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④辭不拜,愿與韓琦出行邊。命為陜西宣撫使,未行,復除⑤參知政事。會王倫寇淮南,州縣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誅之。仲淹曰:“平時諱言武備寇至而專責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誅。(節選自《宋史·范仲淹傳》)【注】①羌:中國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稱。下文“元昊”,為黨項族,西夏開國皇帝。②樞密副使:官職名。③王舉正:北宋人,時任參知政事。同句“舉正”亦指此人。④固:堅持,執意。⑤除:拜官授職。16.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標兩處)(1分)平 時 諱 言 武 備 寇 至 而 專 責 守 臣 死 事 可 乎答案:平時諱言武備/寇至而專責守臣死事/可乎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2)微斯人( 如果沒有 )(3)遂改參知政事( 于是 )(4)命為陜西宣撫使( 任命 )1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譯文: 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2)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譯文: 因此敵軍也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19.請簡要概括【乙】文寫了范仲淹的哪些事。(2分)答案:①治軍、治邊有方,使外敵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②淡泊名利,甘愿放棄不合規矩的升職。③愿為朝廷分憂,巡視邊關。④直言敢諫,使沒守住城池的州縣官吏免受處決。20.請結合【甲】【乙】兩文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內涵。(2分)答案:范仲淹把儒家傳統的仁愛思想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以利民為宗旨,積極進取。無論社會環境有利還是困苦,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在范仲淹的從政生涯中,他多次上書,強言直諫,雖屢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就像【乙】文中寫他治軍、治邊有方,巡視邊關為朝廷分憂。為民請命,憂民之憂,救人之困,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核心。【參考譯文】【乙】范仲淹作為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于前來歸附的游牧民族,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此敵軍也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元昊請求議和,(范仲淹)被召回并升為樞密副使。王舉正性情怯懦不敢直言,不能勝任他職位的事,諫官歐陽修等人說范仲淹有當宰相的能力,請求朝廷罷免王舉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參知政事。范仲淹說:“掌管國家政事可以憑借諫官的幾句話就能做到嗎?”(他)執意推辭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韓琦一同出京巡視邊防。(朝廷)任命(他)為陜西宣撫使,還沒有出發,(朝廷)又任命(他)為參知政事。恰巧遇到王倫進犯淮南,州縣官吏中有不能守住城池的人,朝廷準備查辦后依法處決他們。范仲淹說:“平時忌諱講完善武器裝備,敵人來了卻專門責令州縣官員為國家而死,應該嗎?”這些守城的官吏都得以不被處決。(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題。(9分)友人袁炳,字叔明,陳郡陽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異才,學無不覽,文章俶儻①清淡出一時,任心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俯眉暫仕②,歷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其為節也如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焉。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與余有青云之交③,非直銜杯酒而已。(節選自江淹《袁友人傳》)【注】①俶儻:卓異不凡。②仕: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遠之志的友誼。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1)數百年未有此人焉( 這樣 )(2)非直銜杯酒而已( 只是 )2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標三處)(1分)常 念 蔭 松 柏 詠 詩 書 志 氣 跌 宕 不 與 俗 人 交答案: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2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4分)(1)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譯文: 俸祿所得,都分散給別人用來贍養父母。(2)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譯文: (他)編撰《晉史》,非凡的功業沒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紀二十八歲。24.作者對袁炳的讀書和寫作贊賞有加,請簡要分析。(2分)答案:①讀書:博覽群書,有所取舍。②寫作:文章卓異不凡,文風清新恬淡。【參考譯文】我的朋友袁炳,字叔明,是陳郡陽夏人。這人是才德非凡的文人,小時候就有出眾的才華,(他)學習上沒有不讀的書,寫的文章卓異不凡,(文風)清新恬淡,超出當時的人,(他)用心讀書,不拘泥于篇章字句。(他)經常想的是在松柏的樹蔭下,誦讀詩書,(他)志向高遠而不受拘束,不和俗人交往。(他)低頭屈服于時勢暫時出來做官,歷任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俸祿所得,都分散給別人用來贍養父母。他為人的節操就是這樣,幾百年來沒有這樣的人啊。(他)編撰《晉史》,非凡的功業沒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紀二十八歲。(他)和我是同有高遠之志的友誼,不只是舉杯飲酒(的交情)罷了。三、寫作(50分)25.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就學習這件事而言,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選自《讀者》要求:①從以上材料中選擇你感觸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戲劇除外),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寫出來;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略。1 / 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