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十四) 14 詩詞三首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C)A.金樽(zūn) 側畔(bàn)爛柯人(kē) 朱閣(gé)B.投箸(zhù) 暫憑(zhàn)宮闕(què) 嬋娟(chán)C.瓊樓(qióng) 歧路(qí)滄海(cāng) 玉宇(yǔ)D.凄涼(qī) 茫然(máng)綺戶(yǐ) 長精神(zhǎng)解析:A項,“畔”應讀“pàn”;B項,“暫”應讀“zàn”;D項,“綺”應讀“qǐ”。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D)A.長風破浪會有時(終將)B.二十三年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C.但愿人長久(只)D.何事長向別時圓(什么事)解析:“何事”應解釋為“為什么”。3.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C)A.閑來/垂釣/碧溪上B.巴山楚水/凄涼地C.我欲乘風/歸去D.但愿/人長久解析: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我欲/乘風歸去”。4.下列句中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B)A.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B.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C.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D.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解析:A項,對偶;C項和D項均為用典。5.默寫。(1)《行路難》(其一)中用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路艱難,寄寓無限悲慨的詩句是: 欲渡黃河冰塞川 , 將登太行雪滿山 。(2)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用“ 長風破浪會有時 , 直掛云帆濟滄海 ”兩句詩來表達實現人生理想的堅定信念。(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飽含詩人無限辛酸,流露出內心的憤懣不平的詩句是: 巴山楚水凄涼地 , 二十三年棄置身 。(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詩人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發出了“ 沉舟側畔千帆過 , 病樹前頭萬木春 ”的感慨,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5)任何事都不可能圓滿,人生本來就充滿了悲苦與歡樂,正如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所寫:“ 人有悲歡離合 , 月有陰晴圓缺 。”(6)蘇軾《水調歌頭》中“ 但愿人長久 , 千里共嬋娟 ”表達了對天下離別之人的美好祝福。6.填空。(1)《行路難》(其一)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號 青蓮居士 , 唐代 (朝代)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世人稱他為“ 詩仙 ”。(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作者是 劉禹錫 ,字夢得, 唐代 (朝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他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白居易并稱“劉白”。(3)《水調歌頭》的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 , 北宋 (朝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閱讀《行路難》(其一),回答問題。7.請賞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動詞的妙處。答案:“停”“投”“拔”“顧”四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內心苦悶、壓抑,又竭力想從中掙脫出來的感情變化。8.詩人在寫行路難時,用“ 冰塞川 ”“ 雪滿山 ”(各填三個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二)閱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答問題。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C)A.首聯概寫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貶遭遇,抒發了詩人的辛酸悲涼之感。B.頷聯借用了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C.頸聯借用兩兩相對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因仕途坎坷而意志消沉的情感。D.尾聯點明了酬答之意,扣住詩題,表達對友人的感謝之情和共勉之意。解析:“表達了詩人因仕途坎坷而意志消沉的情感”表述有誤,應為“表達了詩人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三)(2023·衡陽中考)閱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回答問題。10.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本詞是詠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詞前小序起到交代寫作時間、緣由等作用。B.“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兩句表達了憂傷難過的感情、消極避世的思想。C.全詞緊扣“月”字來寫,情感多次變化,在抑揚之間反復轉換,有很強的感染力。D.詞作表達了作者蘇軾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也表達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解析:“表達了憂傷難過的感情、消極避世的思想”表述有誤。作者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現象領悟到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順意的道理,啟示我們要豁達樂觀地面對人生的苦難,帶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勵。11.李玉同學準備將詞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句作為畢業贈言送給同桌劉梅,你覺得是否合適?請說說理由。答案:(示例)合適。這兩句的意思是“希望人人都能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賞明月”,這句話常用于表達對遠方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插秧歌楊萬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②。喚渠③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④,照管鵝兒與雛鴨。”【注】①兜鍪:古代作戰時兵士所戴的頭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蒔未匝:插秧沒有完成。12.下列對詩歌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B)A.詩歌第一、二句連用“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描繪了緊張的勞動場面。B.將“斗笠”比作頭盔,“蓑衣”比作鎧甲,暗示農人對插秧這場“戰斗”的厭惡。C.雨中搶插秧苗的生活畫面,既表現了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農家吃苦耐勞的精神。D.詩歌內容樸實,語言通俗,平白如話,擷取農村生活中的典型場景,自然又逼真。解析:第三句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暗示搶插秧苗無異于一場緊張的戰斗,并未流露出農人“厭惡”的情緒。13.《唐宋詩》中評價本詩有“一股活潑潑的生活氣息”,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詩歌充滿了農村生活氣息,描寫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勞動場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顯得活潑而富有情趣;運用口語,語言淺白流暢,通俗易懂,清新自然。1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