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十三) 13* 湖心亭看雪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D)A.爐火(lú) 余拏(ná) 崇禎(zhēng)B.長堤(dī) 毳衣(máo) 強飲(qiǎng)C.沆碭(tāng) 一芥(jiè) 霧凇(sōng)D.鋪氈(zhān) 喃喃(nán) 更定(gēng)解析:A項,“禎”應讀“zhēn”;B項,“毳”應讀“cuì”;C項,“碭”應讀“dàng”。2.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B)A.湖中人鳥聲俱絕(全、都)惟長堤一痕(只,只有)B.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罷了)及下船(及時)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余拏一小舟[撐(船)]D.客此(客居此地)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盡力喝)解析:“及”應解釋為“等到”。3.下列句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B)A.余拏一小舟B.上下一白C.湖心亭一點D.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解析:A、C、D三項中“一”的意思是“數詞,一”;B項,“一”的意思是“全,都”。4.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B)A.湖中/人鳥聲/俱絕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解析: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余/拏一小舟”。5.下列對《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B)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中“絕”字妙在從聽覺寫出大雪后一片寂靜,湖山封凍,人、鳥都不敢外出,連空氣也仿佛凍結了。B.本文作者張岱觀察雪景,從“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兩三粒”,采用的是定點觀察的方法。C.本文寫景句運用了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景物描寫更形象、更富有魅力。D.本文寫景句語言自然質樸,不事雕琢,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場景,表現了作者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解析:應是“以移步換景的不同視角,寫出不同的雪景”。6.默寫。(1) 霧凇沆碭 ,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張岱《湖心亭看雪》)(2)湖上影子, 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 、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張岱《湖心亭看雪》)(3)見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張岱《湖心亭看雪》)(4)唐代詩人柳宗元筆下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繪出一種寂靜空曠的意境,和《湖心亭看雪》中“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鳥聲俱絕 ”有異曲同工之妙。(5)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 莫說相公癡 , 更有癡似相公者 ”兩句,借舟子之口收束全文,道出“癡”意。(一)(2024·菏澤鄆城縣期中)閱讀《湖心亭看雪》,回答問題。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余拏一小舟[ 撐(船) ](2)上下一白( 全,都 )(3)客此( 客居 )(4)及下船( 等到 )8.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A.天與云與山與水/與朱元思書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始一反焉C.問其姓氏/其真不知馬也D.余強飲三大白而別/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解析:A項,連詞,和/介詞,給;B項,代詞,哪里,怎么/語氣詞;C項,代詞,他們的/表推測語氣;D項,均表順承。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譯文: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譯文: 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10.請自選角度,品析下面句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答案:運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簡練單純的文字,寥寥幾筆,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潔淡雅、萬籟無聲的西湖雪景圖,寫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11.借助【鏈接材料】和文章內容,說說你對張岱的“癡”的理解。【鏈接材料】張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聰穎,創作了許多詩文。于崇禎八年參加鄉試不第,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災于剡溪山中,后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潛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答案:文中的“癡”是大雪之后獨自夜游西湖,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從【鏈接材料】中可知,作者避世隱居,表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質,對于故國透露出無限的惆悵和哀愁。(二)課外文言文閱讀。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萬歷辛丑年,父叔輩張燈龍山。沿山襲谷,枝頭樹杪①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亦席,亦聲歌,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節選自張岱《龍山放燈》)【注】①樹杪(miǎo):樹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覺中天已經亮了。(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頭不得顧( 回頭看 )②踵不得旋( 腳后跟 )③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 筑臺 )(2)下列各句中的“于”與例句中“于”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B)例句: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A.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C.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D.聞之于宋君解析:B項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均為介詞,在。A項,介詞,對,對于;C項,介詞,從;D項,介詞,向。(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父 叔 輩 張 燈 龍 山答案:父叔輩/張燈/龍山(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譯文: 從城隍廟的門口到蓬萊崗的高處和低處,也沒有不掛燈的。(5)請結合下面的【文言小貼士】,簡要說說本文寄寓的情感。【文言小貼士】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說:“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答案:表達了作者對放燈的喜愛和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留戀之情。【參考譯文】萬歷辛丑年,父叔輩在龍山放燈。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枝頭樹梢上,沒有不掛燈的,從城隍廟的門口到蓬萊崗的高處和低處,也沒有不掛燈的。從山下往上看,(漫山燈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間)倒灌,水勢洶涌。山間到處都有燈,燈下到處都有筵席,筵席間到處都有人,每個人都在唱歌打鼓歡慶。看燈的男男女女,一進入廟門,腦袋不能回頭看,腳后跟也不能轉動,只能跟隨人潮前行后退,也不知道要走到什么地方,只能任由人潮罷了。父叔輩在大松樹下筑臺,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聲唱歌,每天晚上都在吹奏笙簫和宴飲歌唱,不知不覺中天已經亮了。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