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千古絕唱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歐陽修《蝶戀花》)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李之儀《卜算子》)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紅豆》)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王風·采葛》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靜女學習目標:1.溫故知新,回顧《詩經》的文學常識。2.誦讀并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中細節描寫的作用,學習雙關、象征等藝術手法。3.準確把握詩中人物形象特點,感受其真摯的感情。《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時間與篇數《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作者與名稱《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溫故知新《 詩經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 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到春秋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它是我國 主義詩歌的源頭。《詩經》原來稱為 《 》 或 《 》,到西漢,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句式以 言為主,章法上的特點是: 、 。 《詩經》按其形式可分為 、 、 三部分,按其表現手法可分為 、 、 三類,這六要素合稱為《詩經》“六義”。詩歌現實詩詩三百風雅頌賦比興四重章疊句反復吟唱《詩經》內容風雅頌(十五國風160篇)(大雅、小雅105篇)(周頌、魯頌、商頌40篇)風土之音(民間歌謠)朝廷之音(宮廷樂曲)宗廟之音(宗廟祭祀)表現手法“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陳述鋪敘)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興賦問題導學1、誦讀全詩,正字音,明節奏,并結合課文注釋理解重點字詞,把握詩意。2、再讀課文,說說三節詩寫了哪些內容?分別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3、思考詩歌中塑造了怎樣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展現了怎樣的主題?誦讀要領:要讀出句內節拍,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sìyúchí chúxiànyuè yì rǔkuì tífēiluányírǔ靜女《詩經·邶風》1.誦讀全詩,正字音,明節奏。bèi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sìyúchí chúxiànyuè yì rǔkuì tífēiluányírǔ靜女朗誦技巧指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靜女《詩經·邶風》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邶】(bèi) 邶國(今河南湯陰境內)【靜女其姝】嫻靜的女子。其,程度副詞,很。姝,美麗、漂亮。【俟】(sì) 等待。【城隅】(yú) 城角。一說是城上的角樓。【愛】同"薆(ài)"隱藏。【見】(xiàn) 通"現",出現。【搔首踟躕】(chí chú) 以手指撓頭,徘徊不進。【孌】(luán) 美好。【彤管】(yí) 紅色管狀物。【煒】色紅而光亮。【說、懌】同“悅”,喜悅;懌,喜悅【女】同“汝”,第二人稱代詞。【歸】同“饋”,贈送。【洵】誠然、實在。【匪】同“非”,表否定判斷。詩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簡要概括。情人約會圖贈荑贊人圖情人贈物圖1.結合課文注釋,把握詩意。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嫻靜的姑娘真漂亮,約定在城角等我。她卻躲藏起來不出現,急得我撓頭徘徊。嫻靜的姑娘真美好,送給我一支紅色彤管。這彤管色紅而有光亮,我喜愛你的美麗。從遠郊歸來贈送我初生的茅草,確實美好而且與眾不同。不是這荑草美,而是因為這是美人贈送給我的。請用一句話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詩歌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敘述了“我”與靜女的極富生活情趣的約會。2.再讀課文,說說三節詩寫了哪些內容?分別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運用了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寫出了男女主赴約來到相會之地, 女主人公故意躲起來,傳神地寫出了女子的調皮活潑;男子久候不至時的抓耳撓腮,不斷徘徊的情形,體現他此時焦急、心神不寧,寫出了男子的憨厚樸實。在這一章中用了什么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戀人約會第一章主要描寫什么?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姝】美麗。 【俟】 等待,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樓。 【愛】通“薆(ài)”隱藏,遮掩。【見】(xiàn) 通"現",出現。 【踟躕】 心里遲疑,徘徊不進的樣子。翻譯:嫻靜的女子很美麗,在城上的角樓等我。隱藏起來不出現,我撓頭徘徊不進。這兩句點明了約會的對象與地點。從“靜”“姝”二字可以看出與“我”約會的是一位嫻靜而美麗的女子。約會的地點是“城隅”。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第二章主要描寫什么?“說懌女美”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我”對女子怎樣的感情?雙關:言在此,意在彼。諧音、語義雙關。“說懌女美”這句話,一語雙關,既指女子所贈之物,又指贈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贊嘆彤管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表現了“我”對“靜女”的喜愛。戀人贈物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細節描寫。“搔首踟躕”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時焦灼、憂慮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現了出來,也表達了“我”對“靜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深。“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表現,我們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情態。這兩個細節不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構成頗具戲劇性的情節,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第三章主要描寫什么?“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為何“我”覺得它“美且異”?愛屋及烏,物微而情深,凸現真摯、單純的愛戀之情。象征:“彤管”和“荑”的象征作用?彤管:紅色是心的顏色,是火的顏色,象征著愛情的真摯和熱烈。荑草:白色是云的顏色,是雪的顏色,象征著愛情的淳樸和高潔。憶物贊人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翻譯:嫻靜的女子很美好,送我彤管。彤管色紅而光亮,喜愛你的美麗。這一章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孌】美好。 【貽】贈送【煒】光鮮明亮 【說懌】喜愛。說,通“悅”。懌,喜悅。【女】第二人稱代詞,通“汝”,你,指代“彤管”。頂真雙關頂真:前一句的結尾詞語緊接著作為后一句的開頭詞語的那種首尾相“頂”的格式,又叫“連珠”“蟬聯”。藝術手法小結重章疊句(“靜女其姝”“靜女其孌”)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形成一詠三嘆,回環往復的音樂美;語意逐層遞進,加深情感,強化主題。細節描寫(“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細節描寫突顯人物形象。巧用雙關,借物詠人。(“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彤管有煒,說懌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借物詠人,表面上是喜愛“彤管”,其實是借此來表達“我”對姑娘的喜愛之情。象征。(“彤管有煒”“自牧歸荑”)彤管、荑草象征愛情的熱烈、純潔。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貽我彤管。彤管有煒”運用頂針手法,表現姑娘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說懌女美”這句話,“女”語帶雙關,既指女子所贈之物,又指贈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贊嘆彤管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愛屋及烏,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女主人公:3. 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說說詩歌中塑造了怎樣的男女主人公形象?①嫻靜美麗:從“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等詞可以看出這是個嫻靜美麗的女子。②調皮活潑。運用動作描寫,約會時女子故意躲起來,說明她活潑調皮。③心思細膩、情感含蓄:女子未直接表達愛意,而是通過贈送“彤管”、“荑”來委婉地表達。④大膽開放:女主人公不僅沒有遵守當時社會制度,待字閨中,反而與男子私自約會于城之角樓,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反抗性。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翻譯:從遠郊歸來贈送我初生的茅草,確實美好而且與眾不同。不是你這荑草美,是因為美人送給我的。“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為何“我”覺得它“美且異”?【牧】城邑的遠郊。 【歸】歸,通“饋”,贈送。【洵】的確、確實。 【匪】通“非”,不是。愛屋及烏,借助“彤管”“荑”抒發情感。表面是對禮物的贊美,實際上是借此來表達對姑娘的贊美喜愛之情。男主人公:①憨厚、樸實。運用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女主人公沒有出現,男子并沒有離開,而是“搔首踟躕”,急得撓頭又抓耳,憨態可掬。②癡情。心愛的女子沒有出現,他著急擔憂;面對女子所贈的禮物,即使只是一根野外的茅草,他也愛不釋手,覺得美得與眾不同。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說說詩歌中塑造了怎樣的男女主人公形象?為什么靜女要贈給男子“彤管”和“荑”呢?彤管初生時紅色管狀的草。光亮而鮮艷,就像靜女紅潤的面容,讓人著迷,正是因為“彤管”顏色的亮麗鮮艷,被靜女用來表達對男子的深深愛意如這彤管的草色一般濃烈。彤管如火,象征愛情真摯熱烈。荑初生的鮮嫩白色茅草。這初生的如雪一般潔白的荑草恰似他們的愛情質樸、純潔、高尚。邶風靜女詩歌表現了美好而甜蜜、純樸而真摯的愛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3.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愛情?展現了怎樣的主題?情人約會圖:俟我城隅——搔首踟躕——急切之情情人贈物圖:貽我彤管——說懌女美——熱戀之情贈荑贊人圖:歸我荑草——美人之貽——質樸之情小結你所感受到的詩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樣的形象 ?側面描寫動作描寫“靜女其姝”“靜女其變”通過男子的贊美表現靜女的嫻靜美好。“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表現出了靜女的活潑俏皮,爛漫天真。靜女主動贈送信物表達愛意,表達了靜女的多情率真。女主人公美麗文雅聰明調皮熱情大方委婉含蓄表現出了靜女的大膽開放,敢于追愛。作業布置:1.將《靜女》改寫成現代詩歌,要求體現出詩歌的音韻之美和意境之美。2.完成本課《檢測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