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成果展示(時間:120分鐘 分值:120分)一、積累與運用(30分)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3分)( B )A.丈夫之冠也(ɡuàn)入則無法家拂士(bì)B.懲山北之塞(chénɡ)汝心之固(nǚ)C.彀弓弩(ɡòu)不聞天子之詔(zhào)D.曩者霸上(nǎng)舜發(fā)于畎畝之中(quǎn)解析:“汝”應讀“rǔ”。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C )A.生于憂患 告之于帝B.妾婦之道也 已而之細柳軍C.而后作 聚室而謀曰D.以君之力 請以軍禮見解析:A項,在/向;B項,的/到,往;C項,兩個“而”都表示順承;D項,憑借/依照,按照。3.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3分)( B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C.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D.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解析: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應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3分)( D )A.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如“始齔”指七八歲。B.《周亞夫軍細柳》節(jié)選自《史記》,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C.《雁門太守行》、《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天凈沙·秋思》分別屬于唐詩、宋詞、元曲。D.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稱謂還有字、號等,如“子瞻”“子美”“青蓮居士”“柳泉居士”分別指蘇軾、杜甫、李白、歐陽修。解析:“柳泉居士”是蒲松齡,歐陽修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5.默寫。(8分)(1)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2)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雁門太守行》)(3)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李清照《漁家傲》)(4)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5)《赤壁》中作者通過所見之物來評價赤壁之戰(zhàn)的句子是: 東風不與周郎便 , 銅雀春深鎖二喬 。(6)晏殊在《浣溪沙》中,運用對偶,將惋惜傷感與通達欣慰交織在一起的詞句是: 無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識燕歸來 。6.整本書閱讀。(6分)(1)讀《昆蟲記》,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科學探索并不枯燥,科學世界是那樣多彩迷人。在法布爾筆下, 蟹蛛 不會織網(wǎng),只等獵物跑近才去捉,并且橫著走路; 小甲蟲 “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 螳螂 善于利用“心理戰(zhàn)術”制服敵人。(3分)(2)下列對《昆蟲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C )A.《昆蟲記》是優(yōu)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字里行間情趣盎然。B.《昆蟲記》中的蟬要在地下“潛伏”四年才鉆出地面,卻只能在陽光下歌唱五個多星期;蜜蜂因為惦念著小寶貝和蜂蜜,可以憑借一種不可解釋的本能飛回巢中,而這種本能正是我們人類所缺少的。C.《昆蟲記》是德國昆蟲學家的作品,被譽為“昆蟲的史詩”。D.《昆蟲記》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全書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解析:《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7.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等,都彰顯著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某校開展以“身邊的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4分)(1)【我設計】為使本次活動內容豐富,請仿照示例,幫忙設計兩種活動形式。(2分)示例:舉行以“身邊的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辯論會形式一: (示例)舉辦以“我與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形式二: 召開以“讓文化遺產融入生活”為主題的班會 (2)【我解說】同學們找到一組老物件,請你從中選擇一個,參考示例,給它配上一句優(yōu)美的解說詞。(要求:體現(xiàn)物件特征,運用修辭手法,句式不限)(2分)老物件:木梳、燈籠、折扇示例:搖椅——吱吱呀呀,唱著兒時的歌。 (示例一)木梳——在你發(fā)間輕輕掠過,如媽媽溫柔的手指。(示例二)燈籠——點亮節(jié)日,點亮吉祥,點亮幸福。(示例三)折扇——閑看流云,輕搖時光。二、閱讀理解(40分)(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3分)春 望杜 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B )A.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國都淪陷、人民流離失所的悲痛,以及對自己日漸衰老的感傷。B.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寫草木茂盛的初春時節(jié),國都淪陷,長安城卻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C.寫“花”“鳥”的兩句詩對仗工整,“濺淚”和“驚心”外在形象疊加內在心態(tài),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得很充分。D.結尾兩句使題目中“望”的主體形象更加具體了,就是這樣一個白發(fā)稀疏、身懷家國之悲的人在“望”,詩人本身的形象使全詩具有更強的感染力。解析: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從“草木深”可以看出不是“初春時節(jié)”;國都淪陷,草木叢生,長安城呈現(xiàn)出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9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A.雜然相許(贊同)B.始一反焉(開始)C.固不可徹(通達,這里指改變)D.河曲智叟亡以應(沒有)解析:“始”應解釋為“才”。1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C )A.本在冀州之南 B.懲山北之塞C.汝之不惠 D.曾不能毀山之一毛解析:C項,“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其他三項均為“結構助詞,的”。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A.愚公敢想敢做??嘤谔?、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議,提出搬走兩座大山。B.愚公謀劃周到。面對如何處置土石的問題,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C.愚公信念堅定。面對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山終有被鏟平的一天。D.愚公感動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他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搬走了兩座大山。解析:由文中“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可知,如何處置土石問題,不是愚公解決的。(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6分)【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①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②;折節(jié)③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終滅吳。(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注】①苦:使……勞累。②重(chóng)采:衣服的顏色有多種。③折節(jié):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從于人。12.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C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田地)B.而后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C.越王勾踐反國(反抗)D.女忘會稽之恥邪(同“汝”,你)解析:“反”應解釋為“同‘返’,返回”。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A.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乃苦身焦思B.重于泰山/置膽于坐C.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出入之迂也D.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解析:A項,都為“于是,就”;B項,比/在;C項,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表示承接的連詞/表示并列的連詞。14.下列對【甲】【乙】兩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D )A.【甲】文開頭列舉六位賢士的事例,是為了說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B.【乙】文寫越王勾踐為了不忘記以前所受的恥辱,激勵自己的斗志,以圖將來報仇雪恨,回國后臥薪嘗膽,最終東山再起,一舉滅吳,這恰恰印證了【甲】文“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觀點。C.【甲】文第2段先談人成就大業(yè)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然后由個人談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并由此自然導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D.【乙】文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而“終滅吳”的故事不能用作【甲】文中心論點的事實論據(jù)。解析:【乙】文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而“終滅吳”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論點的事實論據(jù)。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譯文: (用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不斷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2)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譯文: 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 16.閱讀以上兩段文字后,說說你得到的啟示。(3分) (示例)我們要不斷增強自己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嚴以律己,防微杜漸;要經受磨難才能成功?!?br/>【參考譯文】【乙】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踐返回越國,于是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吃飯也嘗嘗苦膽。(他經常對自己)說:“你忘了在會稽山所受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多種顏色的華麗衣服;降低自己的身份禮賢下士,招待賓客熱情誠懇;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最后滅掉了吳國。(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2分)仇香者,陳留人也。至行①純嘿②,鄉(xiāng)黨無知者。年四十,為蒲亭長。民有陳元,獨與母居。母詣香告元不孝,香驚曰:“吾近日過元舍廬落整頓耕耘以時,此非惡人,當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時守寡,養(yǎng)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棄歷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親到元家,陳人倫孝行。元感悟,卒為孝子。考城令王奐聞之曰:“枳棘之林非鸞鳳所集,百里非大賢之路。”乃以一月奉資香,使入太學。香學畢歸鄉(xiāng)里,雖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見其喜怒聲色之異。不應征辟③,卒于家。(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有改動)【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閉口不說話。③征辟(bì):征召、推舉做官。1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1)為蒲亭長( 擔任 )(2)枳棘之林非鸞鳳所集( 棲息,停留 )18.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吾 近 日 過 元 舍 廬 落 整 頓 耕 耘 以 時答案:吾近日過元舍/廬落整頓/耕耘以時1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乃以一月奉資香,使入太學。譯文: 于是(王奐)用一個月的俸祿資助仇香,讓他進入太學學習。 20.仇香有哪些“至行”?請概括。(4分)?、俨黄犉?,善于說服別人。②親民。③不慕名利。④講究儀容儀表?!?br/>【參考譯文】仇香,是陳留人。(雖)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鄉(xiāng)里無人知道他。(他)四十歲時,擔任蒲亭亭長。有個叫陳元的老百姓,一個人和母親同住。他的母親拜訪仇香控告陳元不孝順,仇香吃驚地說:“ 我最近經過陳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凈凈,耕作也很及時,這不是一個惡人,應該是受到教化還不夠的原因。你年輕時守寡,撫養(yǎng)孤兒,勞苦一生,而今年紀已老,怎能為了一時的惱怒,拋棄多年的勤勞和辛苦呢!”陳元的母親哭泣著起身告辭。仇香于是親自來到陳元家里,陳述教導倫理孝道。陳元感動省悟,終于成為孝子。考城的縣令王奐聽說了這件事,說:“荊棘之林不是鸞鳳的棲身之所,百里之路不是大賢才該走的道路?!庇谑?王奐)用一個月的俸祿資助仇香,讓他進入太學學習。仇香在太學學成回歸鄉(xiāng)里,即使居家閑暇無事,(仇香)也一定整理好衣著服裝,終日看不到他有喜怒聲色的不同。(他)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去做官),后來在家中去世。三、寫作(50分)21.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花樣年華,青春飛揚,每一個瞬間,每一番經歷,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為偉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所說:“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br/>請以《謝謝你,使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②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書寫規(guī)范,卷面整潔。答案:略。8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