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二十四) 24 愚公移山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A.聚室而謀曰(房屋)B.固不可徹(通達,這里指改變)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肩負、扛)D.雖我之死(即使)解析:“室”應解釋為“家人”。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A.懲山北之塞 B.何苦而不平C.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D.且焉置土石解析:A項,古義:苦于。今義:處罰。B項,古義:擔心什么。今義:何必自尋苦惱,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值得。C項,古義:草木。今義: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鳥類的羽毛。D項,古今義都是“放置、安放”。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B )A.河陽之北 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聞之 D.投諸渤海之尾解析:A、C、D三項均為“結構助詞,的”。B項,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 以殘年余力C.其妻獻疑曰 其如土石何D.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解析:A項,將近/況且;B項,“以”都是“憑借”的意思;C項,代詞,他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D項,往哪里、在哪里/語氣詞。5.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B )A.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B.曾/不能/損魁/父之丘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D.曾不能/毀/山之一毛解析:“曾不能”表示否定,“損”是動詞,“魁父之丘”是“損”的對象。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曾不能/損/魁父之丘”。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C )A.面山而居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C.雜然相許D.吾與汝畢力平險解析:A項,名詞用作動詞,面向;B項,名詞作狀語,用箕畚;D項,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7.下列關于課文內容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這篇寓言故事相當完整,有背景、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也寫出了一些生動的細節。B.課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又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C.課文結尾寫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山背走了,這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不應以此結尾。D.愚公與智叟的對比是文中的主要對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問題上兩種對立的觀點。解析:《愚公移山》以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既肯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時也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題。“這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不應以此結尾”的說法是錯誤的。8.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 )A.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達于漢陰”的“漢陰”指漢水北岸。B.“始齔”指七八歲,“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C.《列子》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杞人憂天》就出自該作品。D.稱謂常暗含情感傾向。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與“智叟”,同樣是稱呼老年男子,“公”比“叟”更顯尊敬。解析: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漢陰”指漢水南岸。(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節選自《愚公移山》)【乙】發鳩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鳥焉,其狀如烏②,文首③、白喙④、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東海。(節選自《山海經·北山經》)【注】①柘(zhè):樹名。②烏:烏鴉。③文首:頭上有花紋。④喙(huì):鳥嘴。⑤自詨(xiào):自己叫自己。⑥堙(yīn):填塞。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懲山北之塞( 阻塞 )(2)吾與汝畢力平險( 盡,全 )(3)其狀如烏( 形狀 )(4)溺而不返( 淹死 )1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譯文: 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2)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譯文: 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 11.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愚公移山是為了子孫后代出入方便。精衛填海是為了防止東海繼續危害他人。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由【甲】文中“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可知,愚公是為了子孫后代能出入方便去移山。由【乙】文中“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可知,精衛填海是為了防止東海繼續危害他人。12.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話傳說《精衛填海》反映的一個共同主題是什么? 表現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頑強的毅力。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甲】文中的主要人物為愚公,“年且九十”,懷著“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想法并努力付諸行動。【乙】文的主要人物是女娃,憑一己之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兩文都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頑強的毅力。【參考譯文】【乙】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鳥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自己叫自己。(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因此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二)課外文言文閱讀。13.(涼山州中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①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干。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選自《北史·傅永列傳》,有改動)【注】①讓:責備。②露布:公開的文告。(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A.自青州入魏(從)B.能手執鞍橋(拿)C.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書籍)D.唯傅修期耳(只有)解析:“書”應解釋為“寫信”。(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干。譯文: 傅永于是發憤讀書,粗略地閱讀經書和史書,同時具有文韜武略。 (3)選文是怎樣表現傅永學識進步的?傅永的變化對你有哪些啟示? 選文通過皇帝的贊嘆側面體現傅永學識的進步。啟示: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有所收獲。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根據“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以判斷出傅永讀書后成了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從側面體現了傅永學識進步。傅永的經歷啟示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有所收獲。【參考譯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年時跟隨叔父傅洪仲從青州進入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有氣魄和才干,勇力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奔馳。(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不會回信,就請教傅洪仲,傅洪仲嚴厲地責備他,不幫他回信。傅永于是發憤讀書,粗略地閱讀經書和史書,同時具有文韜武略。皇上常贊嘆說:“戰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寫公開的文告,只有傅修期了。”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