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二十三) 23 《孟子》三章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A.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丈夫之冠也(行冠禮)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起)D.寡助之至(極點)解析:“舉”應解釋為“選拔、任用”。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 )A.人恒過B.勞其筋骨C.必先苦其心志D.餓其體膚解析:A項,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B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C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D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D )A.妾婦之道也三里之城B.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此之謂大丈夫C.百里奚舉于市舜發于畎畝之中D.獨行其道得道多助解析:A項,均為結構助詞,的;B項,均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C項,均為介詞,從;D項,道路/仁政、正道。4.下列句中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C )A.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C.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D.曾益/其所不能解析: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應為“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5.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富貴不能淫》中孟子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應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在闡述的思路上,從國家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的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解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中心論點。6.下列有關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D )A.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亞圣”之稱。B.《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C.《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一起合稱為“四書”。D.古時男子十八歲行冠禮,表示成年。解析: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7.默寫。(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個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是: 天時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所說的“ 富貴不能淫 , 貧賤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淫》)是在提醒人們要堅守節操。(3)“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到“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 餓其體膚 , 空乏其身 , 行拂亂其所為 ”,目的是讓我們經受磨煉,增長才干。(一)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回答問題。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百里奚舉于市(集市)B.行拂亂其所為(擾亂)C.困于心,衡于慮(同“橫”,梗塞、不順)D.征于色,發于聲(征服)解析:“征”應解釋為“征驗、表現”。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譯文: 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譯文: (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就往往容易滅亡。 10.孟子論辯善用排比句式,請從課文中任選一組,分析其表達效果。 (示例)“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開篇舉出六個事例形成排比,由君王到臣子,論證有力,氣勢磅礴,增強了說服力。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自《〈孟子〉三章》)【乙】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選自《論語》)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兵革非不堅利也 ( 兵器 )(2)委而去之 ( 離開 )(3)足兵 ( 軍備 )(4)民信之矣 ( 信任 )1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譯文: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 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1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甲】文的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民無信不立。 解析:本題考查提煉中心論點的能力。【甲】文開篇就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甲】文重點強調的是“人和”,因此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回答也可。【乙】文通過分析人物的對話,最后得出觀點“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參考譯文】【乙】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三)綜合性學習。14.學校舉行以“家國天下”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閱讀以下三則材料,從中提煉出關于“家國情懷”的信息。材料一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材料二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示例)擁有家國情懷就是擁有仁愛之心,有責任與擔當,有為民族為國家無私忘我的大胸懷。 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