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分層訓練(十二) 12* 與朱元思書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A.蟬則千轉不窮(盡)B.負勢競上(憑借)C.橫柯上蔽(隱蔽)D.好鳥相鳴(美麗的)解析:“蔽”應解釋為“遮蔽”。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B )A.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B.千丈見底 有時見日C.負勢競上 橫柯上蔽D.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猿則百叫無絕解析:A項,絕妙/停止,斷絕;B項,兩個“見”都是“看見”的意思;C項,向上/在上面;D項,數詞,十的十倍/多次。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C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B.奇山異水,天下獨絕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D.橫柯上蔽,在晝猶昏解析:“反”同“返”,返回。4.下列句中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風煙/俱凈,天山/共色B.從流/飄蕩,任意/東西C.泉水/激石,泠泠/作響D.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解析: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劃分應為“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5.下列對《與朱元思書》一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上優(yōu)美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美好自然的熱愛和避世退隱的情懷。B.第1段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見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寫山光水色的總體特點。C.第2段主要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點。D.第3段先描寫群山的靜態(tài)美,再描寫山中的各種聲音,這是以靜寫動,顯示出山中熱鬧的景象。解析:“以靜寫動,顯示出山中熱鬧的景象”有誤,應為“以動寫靜,反襯出山林之寂靜”。6.默寫。(1) 風煙俱凈 ,天山共色。(吳均《與朱元思書》)(2) 水皆縹碧 ,千丈見底。(吳均《與朱元思書》)(3)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通過寫蟬和猿的叫聲來襯托山林寧靜的句子是: 蟬則千轉不窮 , 猿則百叫無絕 _。(4)《與朱元思書》中側面烘托江水清澈、透明的靜態(tài)美的句子是: 游魚細石 , 直視無礙 。(5)《與朱元思書》中與“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一)閱讀《與朱元思書》,回答問題。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任意東西( 向東或向西 )(2)蟬則千轉不窮( 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 )(3)橫柯上蔽( 在上面 )(4)在晝猶昏( 好像 )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譯文: 湍急的江水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譯文: 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猴的叫聲也長久沒有消失。 9.下列對本文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B )A.本文構思精巧,開頭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對富春江風光進行高度的概括和贊嘆,作為“文眼”統(tǒng)領全篇。B.第2段寫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富春江水之“異”。C.第3段寫山,包括富春江兩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鳥獸,以及人在此景中的感受。D.“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在勸說朱元思放下繁雜的公務,欣賞美景,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美好自然的喜愛和歸隱林泉的愿望。解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0.文中所寫的山水“獨絕”在哪里? 富春江山奇水異。水靜處,清澈透明,千丈見底;水急處,如箭如奔馬。山勢連綿陡峭,直插云天;山中萬物欣榮,天籟動聽,光影多變。 (二)課外文言文閱讀。11.(2025·西安西咸新區(qū)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與顧章書吳 均仆①去月②謝病③,還覓薜蘿④。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⑤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⑥。仁智之樂,豈徒語哉!【注】①仆:古時男子謙稱自己。②去月:剛過去的一個月。③謝病:因病自請退職。④薜(bì)蘿:薜荔與女蘿,皆為香草。后人常以薜蘿代指隱士的服飾。⑤英英:同“嚶嚶”,形容鳥的鳴叫聲,也形容聲音和諧動聽。⑥辦:具備。(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還覓薜蘿( 尋找 )②既素重幽居( 向來 )③遂葺宇其上( 修建,修造 )④偏饒竹實( 多,豐饒 )(2)下列選項中與“梅溪之西”的“之”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C )A.夫君子之行(諸葛亮《誡子書》)B.水陸草木之花(周敦頤《愛蓮說》)C.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D.春冬之時(酈道元《三峽》)解析:“梅溪之西”的“之”為結構助詞,的。A項,結構助詞,的;B項,結構助詞,的;C項,代詞,指狼;D項,結構助詞,的。(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①森壁爭霞,孤峰限日。譯文: 陰森陡峭的崖壁與云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 ②英英相雜,綿綿成韻。譯文: 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之美。 (4)聯(lián)系《與朱元思書》一文,談一談這兩篇文章都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處世態(tài)度。 這兩篇文章都表現(xiàn)了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處世態(tài)度。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選文通過峭壁、山峰、洞穴、小溪、蟬鳴、鶴叫、猿啼等描繪了石門山美麗的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美麗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從“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仁智之樂,豈徒語哉”等語句,可以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隱的處世態(tài)度。《與朱元思書》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中所見,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xiàn)出作者陶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對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視,含蓄地傳達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參考譯文】我上個月因病自請退職,回到家鄉(xiāng)尋找隱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門山。陰森陡峭的崖壁與云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幽深的洞穴包含著云霧,深谷小溪積聚著翠綠的潭水;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之美。(我)既然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愛,難道是虛言啊!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