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統(tǒng)編新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學之道》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一說今山東平邑,一說今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儒學五大圣人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曾子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nèi)省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jīng)》《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圣”顏淵。一、曾子二、《大學》四書五經(jīng)《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相傳為孔門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作,經(jīng)西漢戴圣匯編成書。二、《大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二、《大學》《大學》提出的“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jié)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1.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詳訓詁,明句讀”。2.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三、解析——“大學”小學1.博學。2.“大學”是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方面的學問。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四、全文研讀【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四、全文研讀【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使內(nèi)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四、全文研讀【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四、全文研讀【譯文】通過推究事物之理,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大學之道五、詞句注釋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tài);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jié)。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qū)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親民一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因新,棄惡揚善。引導、教化人民之意。止于處在知止明確目標所在。齊其家將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務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諧,家業(yè)繁榮的意思。修其身鍛造、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人格。五、詞句注釋致其知讓自已得到知識和智慧。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庶人普通百姓壹是全部都是之意五、詞句注釋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治國平天 下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六、中心思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之道——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六、中心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之道——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哪個最為關(guān)鍵?六、中心思想大學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八目六、中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使心意誠實端正內(nèi)心修養(yǎng)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國家使天下歸于太平六、中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就是全面透徹地研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實踐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就是要獲得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了解事物,獲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惡。指的是在修養(yǎng)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誠明,無所偏倚,不動搖心志。六、中心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使個人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人的培養(yǎng)的最高要求,它處在“八條目”的中樞地位。是善于理處好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的關(guān)系。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六、中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者角度:從學習者的角度,明確各條目的先后次序,由遠及近,由外而內(nèi),強調(diào)過程的循序漸進;層次關(guān)系學習對象角度:從學習對象的角度,由近及遠,由內(nèi)而外,突出結(jié)果的水到渠成。六、中心思想【譯文】從國家君王,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yǎng)自身品性作為根本。若這個根本問題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好,那是不可能的。所重視的反而薄弱,所輕視的反而厚重,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七、延伸學習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譯文】所說的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指的要做到不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氣,喜愛美麗的容貌(一樣自然真實),這叫做自我滿足。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使自己的行為謹慎,一絲不茍。小人在獨處時,沒有什么壞事做不出來。一見到君子,便會躲躲閃閃,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設(shè)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人家看我們,就像是洞察我們的五臟六腑一樣,掩飾的做法又有什么益處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xiàn)出來,所以君子必定要謹慎對待獨處的情況。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能體態(tài)安適,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七、延伸學習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惡(è)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同“慊”qiè,滿足、滿意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譯文】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關(guān)鍵在于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是因為,內(nèi)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內(nèi)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內(nèi)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內(nèi)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雖然在看,但看不見東西;雖然在聽,但卻不見聲音;雖然在吃食物,但辨不出滋味。這就是說修身的關(guān)鍵在于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七、延伸學習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當作“心”,內(nèi)心)有所忿懥(zhì,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誠明,無所偏倚,不動搖心志。七、延伸學習《大學》結(jié)構(gòu)劃分第一部分(“大學之道”至“此謂知之至也”)講的是大學之道。首先,《大學》對儒學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綱;其次,《大學》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經(jīng)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再次,《大學》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為儒家倫理學、政治學和哲學的基本范疇;最后,《大學》把修身規(guī)定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第二部分(“所謂誠其意者”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講的是誠意慎獨。首先,自我的完善是“自明”;其次,道德修養(yǎng)是自我的無窮盡的更新過程;再次,文章指出了自我完善不是個體以冥思求頓悟,而是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干,養(yǎng)成各種優(yōu)良的品質(zhì)。最后,主觀意識要始終保持純正的狀態(tài)。第三部分(“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義為利也”)講有諸己而后求諸人。觀點一:“治國必先齊其家”。觀點二:治國者要把家庭道德運用、推廣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要以對家人的情感對待全社會的人,要在整個世界造成家庭式的秩序與和諧。還論述了治國者應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質(zhì),其中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即文中所說的絜矩之道:絜者,測度也;矩者,規(guī)矩與標準。七、延伸學習作品評價程子:“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鄭玄《三禮目錄》:“名為《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孔穎達《禮記正義》:“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于天下。”孫中山:中國政治哲學謂其最有系統(tǒng)之學,無論外國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過,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七、延伸學習價值貢獻⑴《大學》提出了一個政治哲學綱領(lǐng)。⑵《大學》可以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tài)、“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⑶《大學》雖然充滿著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但是卻有重要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論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認知到事物發(fā)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認知到治國的規(guī)律。⑷《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合法性依據(jù),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sh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⑸《大學》提出的經(jīng)濟思想是構(gòu)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jīng)濟學最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財末思想”、“財聚民散思想”、“生眾用舒思想”,“先義后利思想”。⑹《大學》提出的誠信思想對當代探討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以及創(chuàng)建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⑺《大學》是講學習法則的著作,影響著學風。⑻《大學》提出了“做人”法則。⑼《大學》是國學經(jīng)典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七、延伸學習價值貢獻《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于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fā)。正面:《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負面:1、填空八、聯(lián)系四書:五經(jīng):《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2、填空八、聯(lián)系三綱:八目: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EN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